数评二○○三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全国高考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数评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范围的文科综合高考已历两载。从宏观的层面分析,2003年综合试卷结构依然照旧,题型基本稳定,命题原则保持不变;从微观的角度研究,试卷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个提高”“三个弱化”“五个突出”。
一、试题的综合水平有所提高
1.综合种类增加。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第1卷共35题,跨学科的有15题60分:第1~7题(政政政地地地政)、第20~22题(史史政)、第23~27题(史史史史政);第Ⅱ卷共5题,跨学科的有2道大题(10小题)60分:第39题26分(1)史(2)地(3)史(4)地(5)政、第40题34分(1)史(2)史(3)史(4)地(5)政。两卷跨学科综合题的总分值达120分,占试卷总分的40%。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第Ⅰ题共35题,跨学科的有9题36分:第7~9题(政地地)、第10~15题(地政政政政地);第Ⅱ卷共6题,跨学科的有2道大题(10小题)69分:第40题24分(1)地(2)地(3)史、第41题45分(1)①史②史③政(2)①地②政(3)政(4)政。两卷跨学科综合的题总分值达105分,占试卷总分的35%。比较两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跨学科综合的题量和分值保持相对稳定。虽然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7道题,分值减少了15分,但是,主观题的难度明显加大,试题的数量明显增多,题型有了新变化。如今年第Ⅱ卷的主观题由去年的5大题21小题增加到6大题23小题,形成题中有题、题中套题、双重包容、连锁递进的新型跨学科综合试题,考查的内容由美→中、由历史→现实、由史→政→地,综合的难度很大,综合的范围很广,单题分值最高,成为2003年综合试卷的一大亮点。此外,第37题有关长城题的34分,涵盖汉→魏晋→明→九一八事变→民族精神,历史跨度之大、考查内容之详、角度切入之巧亦属罕见。
2.答案趋向多元化。2002年综合试卷的参考答案全部为惟一型,结果该种答案极大程度地限制了考生答题的思维空间,抹杀了考生的创新精神,减少了考生的得分机会。而今年综合试卷的主观题参考答案趋向多元化,综合性明显增强,如第36题第1问第二空格可以回答作者北顾的是内蒙古高原的深秋景色,亦可回答张北、坝上高原的深秋景色;第2问“描述图中10℃C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的参考答案为:“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的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几乎每一处都提供了双重评分标准。第37题第2问“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的参考答案是:“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第4问例举说明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的抗日事实,参考答案是:“中国守军在山海关、长城各口抗击日军(或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第5问“为什么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参考答案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爱国精神);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第38题第1问“分析目前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提供了三点参考答案后,通过加括号的方式提供“(本题也可回答关于党建问题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评分标准,等等。试卷的参考答案共有9处提供了多元化的评分标准,综合程度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3.命题角度增加,单科综合增强。2002年综合试卷共40题,使用15个材料,全部为一材多用题,而2003年共41题,使用18个材料,命题材料增多,切题角度增加,试卷题型多样。同时,单科内部的综合大大加强,如第1~4题,以中国船员航海拍摄设置命题情境,系统地考查时区、识图、季节等地理基础知识;第20~23题,围绕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分别以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个角度切入命制了四道选择题,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选材恰当,命题精巧,综合性强。
二、环保、战争和国际问题有所弱化
1.环保问题。这是2002年综合考试的重点问题。如第13~14题绿化与城市化的关系(8分)、第38题洞庭湖区的环境与经济(33分)、第39题第4问关于北宋后黄河开封段经常泛滥的原因(7分)、第40题第4问敦煌文物历经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6分)。第Ⅰ、Ⅱ卷环保题合计分值高达54分,占试卷总分的18%。而2003年综合试卷只有个别题涉及到环境问题,如第5~6题关于南半球“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第36题关于图4中10℃等温线走向的原因等,但没有一道题真正考查环境保护。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令人费解。因此,从2004年高考备考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需要加倍关注环保这一“冷”点,也许冷点会突然加温变成热点或焦点,如联系抗击“非典”的过程及最终获胜来考查环保问题,联系三峡大坝蓄水及通航来考查长江流域的环保问题等等,
2.战争问题。2002年综合试卷第20~22题关于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12分)、第37题关于旅大主权的归属(40分),合计分值达52分,占试卷总分的17.3%;而2003年真正考查战争的题只有第24~26题(12分)、第37题(1)、(4)(7分)、第40题(3)(14分),合计分值仅33分,占试卷总分的11%。两相比较,后者比前者减少19分,降低了6.3个百分点。此外,关于科技问题,2002年尚有第23~27题考查现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对人类面貌的影响(20分),但在2003年试卷中竟没有考查。因此,以笔者抽见,从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看,2004年高考似乎应该围绕科学防治“非典”、“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等重点热点来着重复习。
3.国际问题。①2002年综合试卷第Ⅰ卷第1~7题欧盟欧元、第8~10题气压风向降水、第11~12题等压线、第19题《茶馆》与《等待戈多》的共同之处、第20~22题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第23~27题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等共21题84分;第Ⅱ卷第36题中亚地区的河湖问题等27分、第37题旅大主权问题40分、第40题第6问亚欧大陆桥14分,合计81分。考查国际问题的分值两卷合计165分,占试卷总分的55%,超过试卷总分的二分之一。②2003年综合卷第Ⅰ卷第1~4题中国航员航海拍摄照片、第5~6题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第24~26题19~20世纪亚洲反殖民地、第27题中国明朝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科技成就的共同之处、第31~32题上海合作组织、第33~35题中国反倾销诉讼等共15题60分;第Ⅱ卷第37题第4问抗战问题3分,第40题英吉利海峡问题24分,第41题第1问移民问题16分,共43分。两卷考查国际问题的分值合计103分,占试卷总分的34.3%。由此可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考查国际问题的分值由2002年的165分锐减到2003年的103分,降低了62分之巨;同时,考查国内问题的分值则由135分骤升为197分,预示着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考查的重点正由国际问题转向国内问题。
三、教材、时政、经济、国家主权与民主法制等问题有所突出
1.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考题无论怎样变幻莫测、花样翻新,答案的主要内容还是从课本上选取和组织。如2003年综合试卷第33-35题围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三个角度组织了3道题,命题的角度从我国企业遭到国外反倾销诉讼时的举措(A.勇于应诉,保护自己的正当经济利益)→我国政府自2002年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政治学寓意(A.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政府职能)→我国企业苦练内功与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权益体现的哲学道理(B.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设置的情境材料鲜活,但考查的具体内容仍然是政治教材中关于企业、政府、内外因辩证关系等基础知识。第10~15题以长江三角洲的有关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地理(第10、15两题)、政治(第11~14四题)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考查考生,看起来难度很大,但追根溯源,答题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课本知识。因此,文科的日常教学与高考备考都应紧紧抓住课本,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时政热点是高考命题材料的重要来源与依据。纵观两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命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时事热点有一定的联系。如2003年综合试卷第7~9题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第10~15题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与民主、第20~23题的民主与法制、第41题中美人口迁移等等。第24~26题亚洲国家反殖民地、第31~32题上海合作组织、第33~35题反倾销、第37题我国长城问题等,都直接围绕时事热点命题,考查考生的经济观、民主法制观、国家观和民族观,政治色彩强烈,时政气息浓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类题型和内容有所思考,预设方案,积极备考。
3.经济问题是高考考查的中心。2002年综合试卷考查经济的题只有第Ⅰ卷第3、7、15~18、23~30等14题56分,第Ⅱ卷第38题33分、第39题(1)、(2)、(5)三问13分、第40题第5问14分共60分,两卷合计共116分;2003年综合试卷第Ⅰ卷第7~9题生产与消费、第10~15题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第14题民主题除外)、第16~19题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问题、第33~35题我国对外贸易反倾销共15题60分,第Ⅱ卷第37题(2)长城与经济的关系等13分、第39题气象经济17分、第41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45分共约75分,两卷合计共135分,比2002年增长了19分。可见,对经济问题考查的题量与分值在两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2004年备考与高考的中心不容忽视。
4.国家主权问题是高考的重要内容。2002年综合试卷只有第37题考查旅大主权问题(40分),而2003年综合试卷有第24~26题19-20世纪亚洲国家反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2分)、第37题长城的历史变迁(34分)、第40题第3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4分)等。两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分别有40分、60分以国家主权为考查的对象,说明国家主权本身的重要性,也透视出高考试卷的命题者对国家主权的青睐。
5.民主与法制问题异军突起。2002年综合试卷没有出现民主法制题,而2003年综合试卷第Ⅰ卷第14题长江三角洲基层民主的发展、第20~22题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关系、第28题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第33~35题我国对外贸易反倾销共8题32分,第Ⅱ卷第41题第1问②《宅地法》对西进运动的影响(6分)、第4问依法治国(10分)共16分,第Ⅰ、Ⅱ卷合计有48分考查民主与法制问题,警示我们对往年高考的冷点应高度戒备,防止高考备考出现盲点,以期在高考时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四、2004年高考备考的对策性思考
1.提取主干知识。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不求知识点覆盖面的广泛与扩张,不以知识点确定试题的组织和命制,而是强化主题意识,瞄准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材料,进行素材的搜集与试题的设置,试卷考查的知识基本局限于课本的主干知识,如2003年综合试卷第1~4题考查的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基础性主干知识。因此,我们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要善于从成千上万个知识点中筛选、提取并强化主干知识,结合综合题的训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备考的最大效益。
2.锁定重大热点。如果说课本的主干知识是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躯干与血肉,历史的或现实的热点问题则是试卷的灵魂与血管,正是热点问题牵引着命题者的目光与手脚,并以此为依托,将试题的触角延伸到教材相关领域的知识点。如2003年综合试卷第38题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重温毛主席的“两个务必”为命题素材,共设置了两问。该题使用的命题材料是最新的时政热点,当然,两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分别直接来自政治常识第77页的党建设知识和哲学下册第97~98页的理想与现实相互关系的知识(经济学下册第85~86页亦有涉及),而且皆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因此,我们要时刻搜寻新鲜热点,关注时代变迁。
3.组织多科联动。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精髓和灵魂皆在于综合。从2002~2003两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综合的方式是多门学科或多个问题共同使用某一个材料,综合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知识的覆盖面广、辐射的时空跨度大、连接的内容复杂、切题的角度灵活,综合的特点和要求迫使政史地三科教师在加强本学科内部知识综合的同时,适度组织三科联动,以便确定若干教学专题,打破学科界限,实施重点难点突破。诚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古今中外的所有重点热点都以专题的形式罗列出来,硬性地套上综合的形式,处心积虑地大搞特搞专题练习。那样,就会离开书本知识,使试题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即使像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第37题(34分)、第41题(45分)这样特大型的试题,看似庞然大物,深不可测,实则每一大题都可以分解为若干小题,每一小题的设问都直指教材,如第37题(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参考答案:①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②张骞通西域)故此,对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综合问题,既要政史地三科联动,通力协作,加强融合;又要恰当适度,不宜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综合专题之中。高考文科综合备考的立足点,只能是政史地三科的教材。
4.动态调适教学。考无定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年年考、年年变,因此我们的高考备考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固定的模式。从思维逻辑与宏观进程考虑,一般而言,复习过程是从课本知识点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再到热点综合专题。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交叉性、渗透性与跨越性的特点。因此,在微观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繁多的知识点、紧迫的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教学资源,逼迫着我们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既要注重新授课的细腻与深刻,又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沟通。高考前的总复习,应尽可能做到大容量、快节奏、短周期、高效益,以求高考备考的最优化。
总之,新高考既带来新的机遇,又带来新的挑战。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必须以科学、务实、灵活、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水平,大力推动政史地三科的资源整合,建构“3+X(文理科小综合)”高考模式下的新型教学体系,促进我国高考改革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