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新”与“实”的探讨论文_张勇

作文教学中的“新”与“实”的探讨论文_张勇

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皋山完全小学 271417

“新”指“创新”;“实”指“真实”。两者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新”是指在写作的体裁、形式上、写作角度上等;“实”是指在写作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上。

一、作文教学求创新

作文教学不能呆板,对学生要求得过紧,反而会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会感觉无内容可写。作文教学的创新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1.形式创新。

作文教学实现从“封闭”转向“开放”,作文形式就要丰富多样。

(1)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学法的课堂形式要丰富多彩。以往的作文课教学,教师“生动”地讲,学生“空洞”地想,之后就是学生“自动”地写,许多教师把这种“自动化”误等于学生的“能动性”。其实不然,这种形式的教学只能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发展,让学生感觉无内容可写。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开放作文写作思维,教师就要多设计些开放性作文教学课,如高谈阔论的演讲课、生活见闻的交流课、读书体会汇报课、读读议议评价课、说说写写表达课等等,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而帮助学生组织提练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作文形式多样化。一个主题,一种情感,不一定只能用一种结构类型(体裁)的作文形式表达出来。在和学生一起读课外文章《枯叶蝴蝶》时,学生对枯叶蝴蝶的美丽伪装有很多感触:伪装有恶意的,也有善意的。我鼓励学生将自己心中对“伪装”的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未做文章形式的束缚。结果学生思维活跃,写出《读〈枯叶蝴蝶〉有感》、《我对“伪装”的认识》、《由此,我联想到了……》、《一件有关伪装的事件》等等不同类型体裁的作文。并且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与认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得以训练。

2.思维创新。

思维上的求异、求变、求新、求活,才会使表达内容变得丰满。如果没有创新的思维,那么表达就会单调无色,那么谈写作创新就变得空洞,最终学生的作文只有“外表华丽”无可欣赏的内容。

我认为思维的创新表现在写作上,可以求变、求新。一此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语言、写作表达形式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借内容:从教材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类似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借形式,从一篇美文的写作顺序、结构框架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借词语,从美文丰富多彩的语汇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语汇归类,运用一类或一组词语进行创造性的写句、写段练习……

任何创新都是有条件的:“自由”是创造的“酵母”,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不能包揽课堂、独霸课堂,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写出他们自己迫切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二、作文教学求真实

1.内容真实。

创作有虚构,但对于小学生的习作内容来讲,还是真实了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真实才是小学生作文的第一生命。看学生的作文:照搬不误、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改头换面的现象应有尽有。有句话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有多少不同的脑袋就应该有着多少不同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自己的“话语示范”。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抓住时机,自觉地记录自己亲身实践中所发生的事件。它是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自我提高的负责。试想,照搬照抄,连最起码的“自我真实”都做不到,又如何力求创新,何来发展,语文的人文性又体现在哪里了呢?只有立足于“真实自我”,作文中才有内容可写,反之,学生永远也“写”不出点儿什么。

2.情感真实。

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非应酬之作,而那些应试之作大抵平庸的居多,写得好的极少。

这种真实情感觉应来自于学生创作的灵感,而灵感往往在瞬间的感受中产生。因此,作文教学不应限于“布置——指导——写作”简单的程式中,而应帮助学生善于抓住瞬间的感受。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曾有《向往奥运》一课,学生学完后激情未减,我借以鼓励学生写作。学生有了灵感,产生了创作愿望,一篇篇情感真挚的文章从学生手中产生;《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完成后,“父亲”的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救儿子的执着,以及“儿子”在危难之际还能先想到同学的事迹,依然感动着我班的学生。在这种感情郁积时刻不正是学生要表达的时机吗?于是,我指导学生将心中所想通过作文的形式写了出来……就这样,《爸爸我想对你说》《爸爸,我错了》《我不再惹您生气了》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作文诞生了。有不少学生的作品在校园广播站进行广播。学生的情感得以表达,写作能力得以训练,更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教育。

情到深处语亦多。这种“真实”来自于学生内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瞬间的原始情感,并适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只要教师加以合理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张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作文教学中的“新”与“实”的探讨论文_张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