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标志与国际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标志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标志对国际贸易的促进
随着环境标志制度的推行和不断深化,国际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以致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环境标志引导绿色消费,构筑竞争优势。绿色消费浪潮正遍及全球,人们日益渴望无污染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无污染的产品,环境标志已成为消费的向导,贴有绿色环境标志的产品,将会赢得消费者青睐,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从而构筑竞争优势。实践证明,绿色产品的销售量大大超过没有绿色环境标志的产品,而原有产品重新设计包装后,通过绿色认证的“绿色产品”比非绿色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环境标志促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绿色化”。在环境标志制度下,生产者获得环境标志就等于获得了国际“绿色通行证”,这就促使生产者开发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从而引导出口商品结构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环境标志有利于促进厂商进行技术革新。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向深层次延伸,环境标志在提高环境合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着各厂商进行技术革新。各企业为了争夺世界“绿色市场”,控制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的制高点,都会积极采取措施,以符合环境标志制度的要求。
环境标志为国际贸易增添了新内容。为了达到环境标准,获得环境标志,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环保信息、环保咨询等新兴环保产业开始兴旺发达,这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天地。
环境标志帮助企业和产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竞争力。环境标志是产品的最好广告,它可以帮助厂商树立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提高产品竞争力。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及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导致人们对生活环境和产品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
环境标志对国际贸易的壁垒作用
一方面,环境标志的制定并不是针对某一国制定的,国内国外企业一视同仁,都必须遵守相同的标准,因此,从表面上看,它不存在任何歧视;另一方面环境标志是建立在较高技术基础上的检验制度,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同时,它把其实施贸易保护的视线转移到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上,让人不易察觉或不授人于柄。因此环境标志易被发达国家利用构筑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环境标准订立过高,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望“志”兴叹。获得环境标志,必须达到一定的环保标准,而一些发达国家取得环境认证所依据的环境标准过高,即使在进口国也只有少数企业能达到要求,对于经济、环保技术比较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难达到,而且发达国家与环境标志配套的标准水平是动态的,其趋势是不断上升的,从而使同一产品类别中的大部分产品都难以达到要求。
产品环境危害程度评估方法存在漏洞,极易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可乘之机。实际上,产品生产周期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的对比是很难的。比如,两种产品,其中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较多能量,但排放了较少的污染,另一种产品生产中消耗的能量要少些,但排放的污染要多一些。在环境评估过程中,所耗能量与污染排放量均会作为因素被考虑,但在比重的选择上,不同的国家根据各国的资源情况,环境状况则有不同的选择。这同时也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
认证过程不合理,增加经济、技术负担。一些发达国家在认证过程中施行过高、过严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或对工厂、产品的检测提出过于频繁、苛刻的要求,从而增加发展中国家不必要的经济、技术负担。
环境标志认证费用过高,阻碍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发展中国家常常缺乏当地的检验和认证体系,有的虽然建立了本国的检验和认证体系,但得不到发达国家环境标志机构的认可,只得依赖外国认证,而发达国家的环境认证费用往往很高,而且还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增加手续,甚至故意刁难,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以环境标志为引导,努力击破绿色壁垒
对环境的合理保护是必要的,但对于不合理的贸易壁垒要争取在WTO机制中谈判和修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利用各种措施和各种手段减少不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为引导,提高我国产品质量。
为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优化贸易结构,使产品符合环境标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我们应在转变人们观念的同时,动员企业、进出口商、监督检验机构等各方面齐心协力,认真贯彻环境标准,提高我国农业和工业的产品质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出路。从国际市场需求看,有机食品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他们的有机食品基本靠进口;同时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农产品要高30%,农民可以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中获得收益,所以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制成品质量的提高是突破国际市场环境壁垒的关键。因此应该在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中,推广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质量。
2.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推进绿色生产活动,也就是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适应国际上绿色贸易的需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改变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鼓励公众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对改变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有利的产品,使绿色贸易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
3.建立规范化的认证制度,积极实施ISO14000,加快与国际接轨。
由外贸部门牵头、环境保护和技术监督部门配合,组织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技术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作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标准,它的实施已成为国际潮流。在我国,ISO14000管理体系的实施还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推进。我们要尽快配置环境管理的硬件设备和完善各种法规,积极推行ISO14000体系,使更多的企业生产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要求,促进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此外,企业还可以将ISO14000系列标准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优良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促进环境友好产品的出口,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4.完善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环境经济分析方法。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管理经验和措施,尽快将与环境有关的行政立法措施和国际标准惯例法制化,加大执法力度,以司法推动立法实践,同时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由于我国对资源管理的不善,以及资源产品的价格未将环境成本计入在内,我国的资源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商品,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损失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造成境内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入世后,我国战略资源将面临进一步衰竭的可能,环境失调加剧。因此,要选择若干个地区,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在环境恶化或环境改善对资源、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化上加强研究,把不可更新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量化,实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有偿性,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节约。
5.跟踪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动态,适时采取应对策略。
密切收集、跟踪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动态,建立有关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贸易对象国环境壁垒繁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很大,应有专门负责环境壁垒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的部门,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和标准,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为保护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
6.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苛刻的绿色壁垒要求。
面对全球的环境保护浪潮,我们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的、实际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合理的绿色壁垒。目前有关环境和国际贸易问题的国际规则还没有最终成熟,发展中国家还有空间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条款,使国际规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
学者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问题,其本质是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学者建议:1.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交流与磋商,吸收和借鉴国外在环境标志制度方面的立法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适合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调理。这些法律、法规应对环境标志的申请标准、审查标准、检查认证、使用许可、监督管理、使用期限、争议解决以及假冒环境标志者的法律责任等诸多内容做出具体、明确而又富有操作性的规定。2.面对国外企业通过“生态倾销”,向我国推销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或者将一些环境污染超过国家最低标准的产品转移到我国进行生产的情况,我国应通过国家环境标志制度和国际贸易惯例保护我国的环境利益和企业的正当贸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