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记忆和活用历史大事年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表论文,记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言:本文倡导有意义记忆,理解记忆。在众多的记忆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牢记经典历史时间界点,建立记忆参照物,突破历史年代记忆拦路虎。充分发挥历史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重点知识标尺、年代定位工具、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网络钥匙、提升历史学科能力帮手、历史复习大纲等功能。
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由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构成。大事年表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有效记忆和活用大事年表,可以让历史学习事半功倍。
一、如何有效记忆历史大事年表
初中生头疼历史,多是因为历史记忆量太大,但若想学好历史又非要大量的记忆不可。历史课程的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历史学科能力,包括识记(记忆)鉴别能力、领会诠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辩证能力等。其中,识记能力是发展其他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纽带。如何解决记忆的难题?记住了历史大事年表,其余史实的记忆将迎刃而解。
1.倡导有意义记忆,在理解上下功夫。大事年表的历史大事表述比较简约,短句中仅含时间、地点、人物、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枯燥词汇,不能反映鲜活历史过程。记忆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大类,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记忆能力的最佳时期之一,建议利用特殊年龄段强化记忆更多的知识。但教育心理学表明有意义记忆比无意义记忆效果更加持久,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易忘记。死记硬背大事年表词条属于机械记忆,无意义记忆。有意义记忆是在记忆大事年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其包含的内涵,读出短短词条背后生动的历史图景,理解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一旦理解了历史大事年表每一条目的内在意义,记忆就不再枯燥乏味。相反,记忆因存储有意义的东西而变成了一种乐趣。要做到理解记忆,就要彻底摒弃“考前背背”的思想,上课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2.没有最好的记忆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利用百度或谷歌进行网络搜索会发现有很多历史记忆方法的文章,可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并有意识地将之发展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联想记忆法比较适合历史学习,其中纵向联想较适合记忆历史大事年表。以某一历史知识为基点,使其相关知识前后连贯起来,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记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占领台湾”时,我们可联系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台湾府,1945年二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等一系列事件。这样就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前后贯通起来了。
笔者通常会向同学们介绍“读”、“写”、“述”三字记忆法。“读”的记忆效果为30%,“读”+“写”的记忆效果为50%,在“读”和“写”的基础上,“述”给别人听,记忆效果达70%,多次重复,就越来越接近100%。
3.记住经典历史时间界点,建立记忆参照物。对于时间、地名、人名、概念等历史元素,有近50%的同学表示历史年代是最主要的记忆拦路虎,有必要重点突破这个问题。要无一遗漏地记忆中外历史的全部年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路标性的年代”要牢记。例如,世界历史中,“二三百万年前——原始社会开始”、“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王国建立,奴隶社会开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封建社会在西欧确立”、“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世界近代史开端”、“公元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世界现代史开端”等这些具有历史界碑意义的年代就是要求牢记的。一些重要的历史分期的起止时间也是必须记住的,比如中国古代史每个朝代统治的起止时间、中国现代史的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起止时间等,要做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就为把长段历史记忆分解为多个历史单元进行记忆提供了可能,把历史截段、按历史单元记忆的好处是能让同学们“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增强其记忆的自信心。另外,牢记具有“参照物”意义的历史年代,可以有效解决密集型历史年代的记忆混乱问题。笔者在授课中发现,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历史年代纵横交错,同学们“记而不住”,感觉很挫败,于是建议大家以1 127年金灭北宋为参照进行记忆。它前两年,1125年,是金灭辽;灭辽10年前,11 15年,女真建立金政权。另外,1127年的100年后,即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这个年代是“自然数列”,极好记)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而1127与1271是相同的四个数字,只不过是千位的“1”,移到了个位上而已。这样,以1127年为参照物,一气呵成,记住了其他几个年代。
二、如何活用历史大事年表
历史大事年表以年代为“经”、大事为“纬”编制而成。它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功用,在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大事年表的以下这些功能应被充分发掘和应用。
1.历史大事年表是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知识的标尺。不少同学在阅读历史教材时不知什么是重点知识,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时历史大事年表就派上了用场。入选大事年表的内容,就是课本的重点内容。
2.历史大事年表是形成时间概念和定位年代的重要工具。大事年表提及的年代,属于必记时间。历史记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多次反复。历史年代较易混淆,也难免一时遗忘,这时历史大事年表的字典式功能应被充分应用,通过多次查询和反复记忆,形成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增强年代意识。
3.历史大事年表是梳理历史发展线索和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钥匙,是培养多种历史学科能力的好帮手。
初中阶段是历史学习者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起始时期,其最近发展区是零星知道一些史实,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处于形成中。就这个意义来说,罗列重点历史知识、提示历史发展线索的大事年表就是辅助学习者构建历史知识大厦的脚手架。经常翻阅历史年表,对大事年表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加工、重组,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历史架构。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利用大事年表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分析归纳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总体脉络,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历史大事年表还有助于升华所学基础知识,培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大事年表纵向贯通古今历史大事,可以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历史长河的流变。比如,通过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史大事的发展脉络,可以梳理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屈辱史(侵华史)、抗争史(探索史)、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史(近代化史),或者强化对这三条历史发展线索的历史认识。真正掌握了这三条基本线索,就获得了一个高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具体的课文内容时,就能做到豁然贯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横向比较中外历史年表,能够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国际意识,有助于形成整体史观。将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两相对照,可选择任何一个时间横切面进行中外对比思考。试以公元1950时段为例。对比阅读中国史和世界史年表,经认真思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和西方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并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欧洲与日美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中国恢复了经济,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发展速度较慢,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落后、采取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经济缺乏活力、“左”倾路线的危害等。经常有意识地做这样的对比,可以打破目前教材中国史、世界史分开编撰的局限,形成立足中国看世界、透过世界看中国的意识。
4.历史大事年表是复习考试的复习大纲。历史大事年表是历史的骨架,是历史发展的脉络,决定了它具有这一功效。看大事年表,回顾重要事件、时间、人物、史实,逐章逐节复习,把具体内容对号入座,填满骨架空隙,会有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