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做到“十个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财政脱补的必由之路。要使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迅速撑起“半壁江山”,在思想和行动上必须做到“十个转变”: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由保守封闭向改革开放转变。发展乡镇企业,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贫困地区之所以乡镇企业发展较慢,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滞后。而改革开放滞后,主要是由于观念落后。因此,要迅速发展乡镇企业,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历史必然,是富县富民的主导措施,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的主体内容,是亿万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从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或一通百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干部群众都面临着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但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尤为重要。在当前,要赶上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迅速而牢固地树立竞争观念、市场观念、等价交换观念、科技兴企观念和质量品牌观念等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只有实现了观念转变,才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而解放思想,说到底,就是要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地去试,勇敢地去闯,踏实地去干。只要乡镇企业能够发展,农民和财政能够增收,地方经济能够振兴,就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既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又要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中不断解放思想。
其次,在决策方法上必须由任性发展向理性发展转变。一般地说,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赶队心切,加之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赶不上,所以任性发展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村办、户办企业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有些村、有些户仅凭一次外出,一条信息,一个人点头就办起了厂子。结果,有的厂刚办起来就与国家政策顶牛,有的厂刚办起来便无米下锅,有的厂刚出了产品就没了销路,损失十分严重。因此,贫困地区在办企业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把准方向,吃透政策,细致考察,科学决策;一定要反复研究市场宽窄,远景明暗,资源足缺,效益高低;一定要综合分析,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办出成效,彻底杜绝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现象。
第三,在产业结构上必须由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一定要把主攻方向放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上。以夏县为例,果品贮藏是近几年该县乡镇企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县乡镇企业的份额中占着很大比重。然而,随着全国各地苹果市场的饱和,果品贮藏的效益大幅度下跌,如果不尽快地朝着果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将会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地位。所以,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县情,必须凭借粮、菜、果、枣、畜等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之路。只有大办一批苹果、粮食、蔬菜、禽蛋之类的深加工企业,才能使廉价的农副产品大大增值,使农民群众大大增收,使农业和乡镇企业互补互惠,快速发展。
第四,在发展路数上必须由内向开拓向外向扩张转变。依托资源发展内向型企业固然有许多长处,但按市场经济法则衡量,也有许多局限性。因为它受制于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利于拓宽新的生产领域,不利于技术辐射和交流,受市场的制约比国营企业大的多。所以,贫困地区在发展乡镇企业上,必须树立全方位开放发展的观念,既立足于资源,又不受制于资源,而要以市场为核心和导向,有资源优势的要办企业,没有资源优势的也要办企业。要坚持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发展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找什么资源,就上什么技术。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乡镇企业推向商品经济的大市场去竞争、锻炼和提高。根据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实际,当前应重点走好四条路:即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创汇产品,走“乘船出海”的路子;面向大专院校,全方位进行挂联,走“借脑发财”的路子;面向国内外客商,积极招商引资,走“借梯上楼”的路子;面向内部挖潜,吸引能人还乡,走“引凤还巢”的路子。只要内向外向并举,开放开发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必定会大大加快。
第五,在组织形式上必须由各自为战向企业集团转变。据调查,近几年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每年都成百上千地增长,但大部分属于小打小闹、拾遗补缺的个体企业,象样的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很少。这种“遍地开花,各自为战”的生产布局弊病很大。一方面从发展趋势看,这种分散的生产布局很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看,这种状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和强大的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军工企业抗衡,最容易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翻船搁浅。所以,贫困地区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组织形式上,必须坚持“抓大活小,以大带小,积小成大,以小促大”的指导思想,在上数量的同时,更要注意上规模;既要发展铺天盖地的小企业,更要注重顶天立地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要注意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按商品生产规律进行多样式、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联合,争取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把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企业紧密联合起来,形成多种形式的企业集团。这样做,既能发挥出规模优势和龙头效应,又能提高企业资金、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对提高乡镇企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六,在生产手段上必须由粗放经营向技术密集转变。当前,一些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共同特点,就是技术设备现代化,他们宁愿花重金也要购买先进设备,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对抗。贫困地区虽然在实力上不能和先进地方相比,但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高点起飞”之路。首先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兴企观,把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牢牢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来。特别是对一些新上的项目,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层次,确保新上项目或技改项目有相当的先进性,所产产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附加值、较高的税率,决不能一上马就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技术改造。至于老设备,能改造的就改造,不能改造的就淘汰,不要迁就对付。要加大科技在企业中的含量,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进人才和技术。人才是经济竞争中的“制高点”,谁先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取得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实践证明,一项技术,一个人才,往往能够使一个企业绝处逢生。所以,在乡镇企业发展上,各级领导都必须具备战略眼光,一定要不惜重金聘用人才,舍得投资培养人才,切实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兴企之本,立企之本。
第七,在企业经营上必须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企业管理如何是决定一个企业兴盛衰败的关键环节。只要管理得当,不需增加投资便可获得成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但目前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绝大部分还处于传统型、经验型甚至家长制式的管理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由那些缺少科学、不懂业务、不懂技术、不会管理的“安排型”、“关系型”、“照顾型”人员经营着。这些人在决策上看领导不看市场,在用人上看关系不看能力,在经营上抓生产不抓销售,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致使一些企业负债累累,回天无力。因此,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管理效益观,一方面要狠抓整顿,对不称职的企业干部要及时调整,一方面要向先进企业学习,狠抓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安全管理,重视内涵挖潜,努力实现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乡镇企业由小到大,滚动发展,并永远保持勃勃生机。
第八,在资金筹集上必须由集体贷款向股份合作转变。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所以,必须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推动发展。目前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要解决这个问题,途径只有两条:一条是眼睛向外,从外面引进;一条是眼睛朝内,在内部挖潜。根据外地经验,全省乃至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都是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之路。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人人都是资本所有者,人人都是资本经营者,人人都是投资者和受益者,企业和每个人的利益紧密相联,一方面利于资金的筹集,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每个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贫困地区在筹办乡镇企业时,再也不能走乡、村出面贷款办企业,然后派人去管理的老路,那样做十有八九办不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股份、合作之路,企业才会越办越兴旺发达。
第九,在经济效益上必须由农民增收向农财兼顾转变。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农民增收和财政创收必须统筹兼顾,决不能乡镇企业办了不少,而财政收入却不见明显增长。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贫困地区兴办乡镇企业一定要达到两个目的:一个就是让农民增收,使广大群众尽快脱贫;一个就是要让国家增收,使地方财政尽快脱补。这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同时兼顾。不管丢弃哪一个方面,都会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当地经济的全面振兴。
第十,在领导力量上必须由分管人抓向一把手抓转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乡企经济从某种意义说就是“领导经济”,主要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贫困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要把乡镇企业作为长期的中心工作,牢牢记在心里,紧紧抓在手上,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发展乡镇企业的巨大合力,才能及时发现并不断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深层次问题,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乡镇企业出现超常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