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心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大小与导管尖端位置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何聪香

何聪香

富源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云南富源,6555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PICC尖端定位运用静脉内ECG引导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0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运用传统方式在PICC置管后利用X线片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观察组则是在心电图监护下置管,利用监护心电Ⅱ导联P波的情况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之后固定导管,利用X线片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结果 观察组中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在实施PICC置管时运用ECG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新生儿;中心静脉腔;导管尖端;心电图;P波

在新生儿PICC群体中,有较高的几率发生并发症,而将导管尖端放置于最适合的位置则与并发症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1]。常规的置管方式已经难以达到提升置管成功率的效果,本次研究分析ECG技术引导PICC定位,希望能够为解决一次性导管定位问题提供参考。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0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有37例,女性患儿有13例,年龄在3天至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13±1.52)天;观察组中男性患儿有33例,女性患儿有17例,年龄在1天至28天之间,平均年龄为(23.57±2.44)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方式,在PICC置管后利用X线片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观察组患儿则是在心电图监护下置管具体为:使用纱布温水对患儿胸前部位清洁,利用3电极心电监护方式,分别于左、右锁骨中线平第1肋间各接入导联电极,与新建部连接导联电极,将右锁骨中线导联放在转换适配器金属电极之上,然后将适配器上的鳄鱼夹放在患儿的右侧锁骨处。另外两个电极直接与监护仪相连接,模拟标准肢体导联,将波幅调节到Ⅱ导联P波,则能够获得清楚的波幅形态[2]。之后开展心房内ECG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在穿刺成功以后,将导管顺延穿刺鞘逐渐的进入血管,之后连接转换器和导丝末端,开启转换器切为心房内ECG 的模式,然后持续的送管,此时导管经过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时,其监护仪显示P波波幅转变为高、宽形态,在P波波幅达到R波高度时停止送管。然后将导丝拔出,同时也将穿刺鞘拔出并撕裂,抽回血后使用0.9%氯化钠冲管,将分隔膜接头连接,使用肝素封管,利用无菌纱布对穿刺点覆盖,贴上无菌透明贴膜,同时使用新生儿专用思乐扣对贴膜外导管进行固定[3]。

1.3观察指标

根据《PICC操作指南》(美国儿科学会2007年)中的导管尖端位置标准,应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早产儿中导管尖端距离心脏1cm,足月儿保持2cm[4]。

1.4统计方法

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表示,均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组新生儿的置管成功率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患儿均达到一次性置管的目标,小部分首次置管位置不正确,在经过调整后均成功置管,同时观察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传统的导管位置定位方式是在对PICC置管之后开展X摄片,进而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在上腔静脉当中,是当前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但是其缺陷是实施X线检查需要患儿在置管护士的辅助下到放射科接受X线片,或者直接在床边X线片,往往不能及时的显示导管情况,假如存在导管异位,则便需要调整位置再次实施X线片,被迫的增加了X线辐射,同时再次对导管位置进行调整则显著的增加了置管时间,使得污染、感染的几率提高,尤其是在危重、极低的体重患儿中,过多的检查、操作以及较大范围的环境湿度、温度变化均会成为一种不良刺激,使得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恢复受到影响,同时操作时间过长还有增加患者颅内出血、非显性失水等并发症几率。而心房内ECG定位技术则是利用心内连接转换器把静脉内ECG转换为体表ECG,通过心电监护直接观察西藏P波电生理变化情况[5]。PICC的尖端在SVC之外的静脉中阶段,其和体表心电图没有区别,而当其导管尖端进入SVC时,则发生具有特征的高尖P波,之后进入到CAJ或者右心房顶部时则P波出现高峰乃至超过R波。而在导管在右心房中时,高峰P波发生回落,当在右心房中部时会呈现正、负双向P波。导管在右心房下部是则会呈现彻底负向的P波,在P波波幅达到R波波幅时,则可将送管停止,之后对导管后退,在P波恢复为正常水平时可再行撤退导管2cm距离,进而明确的对PICC尖端位置进行定位。

参考文献

[1]何广荣, 李洪伟. 新生儿中心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大小与导管尖端位置关系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7):523-525.

[2]姚晶晶, 赵洁, 梁玉婷,等. 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在血液病病人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6, 14(31):3271-3273.

[3]张莎, 朱玉欣, 刘鹏元,等. 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7):651-653.

[4]王会英, 赵钰, 李静燃. 腔内心电图引导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7, 32(14):1330-1333.

[5]于新颖, 张娇, 赵京雷,等. 心房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变异范围及其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意义[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6(11):1045-1047.

论文作者:何聪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8

标签:;  ;  ;  ;  ;  ;  ;  ;  

新生儿中心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大小与导管尖端位置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何聪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