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娜
(临清市人民医院;山东临清252600)
摘要:目的: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患者中随机入组5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选取时间2017年3月~2018年2月,根据数字表法均分,纳入实验组的27例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纳入对照组的27例患者实施西医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9%(26/27)、不良反应7.40%(2/27)均获得了明显改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患病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症可表现为喘息、咳嗽及咳痰等,其反复性发作率较高,且病程较为漫长,若不采取早期治疗,可并发各种危险性症状,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皆可构成严重性的威胁[1]。为临床观察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本文选择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中医内科诊治的5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盲分成西医对照组和中医治疗组,西医对照组27例患者均被给予对症西医治疗,中医治疗组27例患者则被给予中医内科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随访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诊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选取54例,知情同意,根据数字表法分组,27例实验组患者年龄38~70岁,中位56.3岁,男女比例15:12;2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9岁~71岁,中位56.8岁,男女比例14:13。本组所有患者均确诊且自愿参与,经过了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将2组患者入组各项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为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纳入对照组的27例患者实施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实施支气管扩张类药物、抗生素等治疗,给予病情严重患者实施吸氧支持。纳入实验组的27例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分类。给予风寒袭肺型患者采取麻黄8g、杏仁10g、甘草8g的中药组方治疗;给予燥热型患者采取桑叶10g、梨皮10g、川贝10g、杏仁15g的中药组方治疗;给予风热犯肺型患者采取桑叶15g、杏仁10g、菊花10g、薄荷5g的中药组方治疗;给予痰湿型患者采取甘草10g、陈皮10g、厚朴10g、茯苓20g、半夏15g的中药组方治疗;给予脾肾阳虚型患者采取附子8g、陈皮10g、半夏8g、肉桂10g、党参25g、山药25g、茯苓20g的中药组方治疗;给予痰热型患者采取贝母15g、半夏15g、苏子15g、杏仁20g、黄芩20g的中药组方治疗。以上方剂均需水煎服,早晚各1次,1剂/d。
1.3疗效评估
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病情完全控制,判定显效;症状显著改善,病情良好控制,判定有效;不满足以上标准,判定无效。治疗总有效率=100.00%-无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应用χ2检验,当P<0.05时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可知,本组探究中,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9%(26/27)、不良反应7.40%(2/27)均获得了明显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4.07%(20/27)、不良反应29.62%(8/27),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例数分别是20例、6例、1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例数分别是10例、10例、7例。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道系统中常见疾病之一,患者病程均有两年以上,好发于空气干燥、气候寒冷的秋冬时节,由于秋冬季气温多变,患者喉部分泌物增加,支气管运动功能差,特别是伴有过敏、感染疾病者更容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喘息,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肺功能丧失、呼吸困难等症状。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因素较多,空气污染、吸烟、季节变化、感染都会导致患者呼吸道和气道黏膜损伤,从而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而随着病情加剧,如未得到及时治疗不仅会直接导致患者病情加剧,不仅会出现久咳不愈、肺部损伤,还会引起肺源性心脏病或阻塞性肺气肿等病症[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而由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抵抗力下降,呼吸功能急剧退化,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其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恢复慢,严重威胁着中老年身体健康,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格外重要。在以往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大多数人选择西医治疗,由于其见效快,服用方便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但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安全性小,服用时间长会造成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不能彻底整治患者病根。相对西医治疗而言,中医治疗认为患者产生慢性支气管炎多因患者外感风寒、外邪入侵,致使患者肾、肝、脾、肺等器官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在患者器官功能失调后,患者抵抗力下降,造成风寒,加重呼吸道疾病,因此治疗过程中主张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认为各阶段患者病情及表现均不相同,早期患者多表现为外感症状,中期多表现为内感症状,后期则会影响到患者肺和肾,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观察患者舌苔、脉搏、气息等将患者病情分为风寒袭肺型、燥热型、风热犯肺型、痰湿型、痰热型、脾肾阳虚型六种,在药方选用中,多采取止咳平喘、养肺止咳、清宜燥热等药材,治标治本,同时结合良好生活习惯调养,禁烟酒、浓茶,饮食保持清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均明显更优。分析发现,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具有可行性。
综上,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具有高效性,值得临床推荐。本组后续探讨中,需增加患者样本选取数量、延长样本选取时间,促使本组临床指导意义增加。
参考文献:
[1]吴岱忠.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18(2):122-122.
[2]王婧.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188-189.
论文作者:徐立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患者论文; 支气管炎论文; 中医论文; 内科论文; 实验组论文; 西医论文; 病情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