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为什么会发生传染病流行的风险?
1. 传染源普遍存在:传染源包括有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如患传染病尚在传染期的病人、人群中携带病原体的健康人、患人畜共患病的动物、畜群中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此外在外环境水域、土壤等存活的腐生性病原体或芽胞也可使人致病,比如破伤风、气性坏疽、军团病等。
2.生活饮用水水源被破坏:由于地震后饮用水的卫生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使得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生活用水感染机会增加,很容易发生各种肠道传染病。因此,肠道传染病将是灾后早期的主要威胁之一。
3.食物短缺:由于地震涉及地域广阔、破坏性大,故食物短缺难以避免。灾民及救助人员进食生冷食物,甚至不洁或变质食物,势必造成个人卫生水平下降,身体素质普遍降低,从而为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4.环境卫生差:地震后,人们多居住在帐篷或简陋棚屋中,人口集中并居住拥挤,加之周围大量建筑倒塌及来不及清运的腐败尸体,垃圾、废弃物随处可见,极易引发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5.病媒生物的常规动态平衡中断:地震后,人畜尸体、垃圾、粪便等往往来不及清运或掩埋,加之大量食物及其他有机物在多雨高温气候条件下很快腐败,地面滞留的生活污水、多雨天气形成大量的积水坑(沟)等情况,为蚊蝇类的孳生提供了条件,造成蚊蝇密度猛增;震后废墟中遗留的大量食物使鼠类获得了大量增殖的良好条件;灾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山体滑坡、堰塞湖形成、水库决堤等,有可能将被血吸虫污染的钉螺带到地震灾区,造成血吸虫病的分布区域扩大。
6.公共卫生服务中断:地震灾害发生后,人群的无序流动使部分适龄儿童漏种疫苗,免疫规划工作难以正常进行,破坏了某些主要依靠免疫控制类疾病的人群免疫屏障,造成局部未免疫人群聚居,为脊髓灰质炎、麻疹、伤寒、结核病、甲(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7. 人员流动增加和高负荷工作:大量救援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有相当部分人员可能对灾区流行的传染病无免疫力,并且部分人员可能对当地水土不服,高负荷的救援工作使其体力严重透支、抵抗力明显下降。
二.地震灾后可能发生哪些传染病流行?
1.消化道传染病。灾害早期可能出现并可延续整个救灾过程的消化道传染病包括: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急性细菌性肠炎(大肠杆菌、沙门菌)、伤寒等;而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由于潜伏期相对较长,多在灾后一段时间出现;除了消化道传染病以外,由于水和食物的污染,灾后还易出现食物中毒。
2.呼吸道传染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人们在简陋的棚屋或帐篷中居住,每个帐篷居住十多二十人,有的地方甚至数万人居住在体育馆内,居住状况十分拥挤,极易造成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流行。此外,拥挤的居住状态也为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疾病制造了条件。
3.人畜共患疾病。在传播人类疾病的吸血节肢动物中,蚊类传播的乙型脑炎和疟疾对灾民的威胁最为严重,由于灾后蚊类密度明显升高,极易造成由蚊类传播传染病的增加;灾后鼠类密度的增加,而帐篷和简易棚屋使鼠类更易于接触人类,接触鼠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进食鼠分泌物污染的食物后,使得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可能性增加;如果灾区是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流行区,救灾期间还应重点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爆发流行,防治重点人群是来自非疫区的抗震救灾人员,如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医务人员等,以及疫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地震后仍在灾区居住的人群和参与灾后重建人员。
三.地震灾后居民应对传染病防控有哪些关键措施?
1.食源性与水源性疾病的预防。确保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保证食物和饮水来源安全,特别是对饮用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向当地有关部门索取饮用水消毒片,消毒后煮沸再饮用。不吃腐败变质食物;食物要烧熟煮透;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不吃凉拌菜;不捕捉野生动物吃;餐具用后及时清洗干净,用前也要清洗;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不乱丢垃圾,杀灭苍蝇,搞好环境卫生;不在公众水源处大小便、洗浴、游泳、清洗、饲养动物。
2.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睡觉时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点蚊香或涂抹驱蚊水;避免在草堆、草丛、灌丛和林间坐卧休息;如果坐卧,注意检查身体上有无虫子叮咬;野外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搭建工棚或帐篷,周围挖防鼠沟。避免睡地铺。注意检查有无跳蚤等叮咬害虫,及时做好杀灭工作;不要裸脚踩水;不要早可疑的水中游泳、洗衣物等;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
3.其他疾病的预防。注意手部和用手清洁,尤其是不用脏手揉眼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照顾其它病人后,要及时洗手;
4.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对自己所在地环境进行整治,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和粪便,不要把垃圾和粪便倾倒在水源附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漂白粉等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对孳生蚊虫的积水,可以用敌敌畏等进行消毒。同时,可以投放一定的灭鼠饵料,避免老鼠造成疾病传播。
5.对避险地周边出现的动物尸体要远离避险地和水源地深埋,对已经腐败的,最好焚烧后再深埋。
6.积极接受和参与所在地的各种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掌握基本的防病知识;
7.有病及时就医,如发现周围亲属、朋友出现传染病症状后,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8.正确认识传染病。地震后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甚至暴发,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主动预防,大规模传染病出现的几率并不大,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周围亲属等出现的小的传染病,只要治疗及时,也完全不会造成流行,不必因此过于紧张。
9.缓解精神压力。通过注意保持日常习惯、及时解决日常矛盾、寻找方法放松自己、向亲朋或者心理专业人员求助、参与娱乐休闲活动、平衡营养膳食等方式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和正确的心态。
论文作者:陈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传染病论文; 食物论文; 灾后论文; 发生论文; 灾区论文; 疾病论文; 水源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