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名牌战略: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名牌战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名牌争天下”的经济——这不仅适用于工业领域,而且也适用于农业领域。我国许多地方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地方和一些农业企业,成功地实施了农业名牌战略,创出了自己的名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农业创名牌,毕竟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以揭示规律,采取对策,促进农业名牌战略的科学实施。
一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我国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的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初步转变为买方市场。显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已开始在农产品竞争中发生作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随着我国“入世”的临近,我国的农产品也必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创出自己的名牌。因此,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是时代对我国农业提高的严峻课题。
从国内市场看,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经常出现“卖难”、“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许多水果、蔬菜烂掉了。人们发现,我们过去长期追求的粮食自给目标的实现,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欣喜,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农产品竞争的压力。面对农产品“卖难”的压力,一些地方和农民束手无策。与此同时,有的农产品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在上海市场上,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每斤250元都是抢手货,而一般的螃蟹十几元也没人要。烟台的苹果,同样是红富士,有的“三元四元买不到”,而有的却“三毛四毛没人要”。为什么?就是质量的差别,品牌的差别。现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看牌购物,不仅表现在工业产品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对农产品的选择上。因此,农产品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创出名牌。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尚未“入世”,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现在,一些洋名牌农产品已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咄咄逼人。例如,在北京等大城市,美国的名牌蛇果每个价格高达8~10元,而质量相近的我国苹果,每斤价格只2元左右。又如,日本的“樱城”牌大米在深圳超市每公斤4~5元,而天津的小站米,每公斤只1.7元左右。泰国的“金象”米、澳大利亚的“袋鼠”米,也高出我国大米的3~4倍。为什么?也是品牌的差别。因此,要迎接“入世”的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创出我国的农业名牌。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我们就要受人欺负。”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他们的坚船利炮,用武力打开了我国的国门,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现在,发达国家企图用名牌打入我国的国门,抢占我们的市场。失去市场在一定意义上与失去领土一样可怕。面对来势汹汹的洋名牌农产品,我们必须创出自己的农业名牌,与之抗争。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市场,陷于被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努力创造名牌农产品”。2001年新年伊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富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二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许多农业企业在创名牌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毋庸讳言,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农业创名牌事业,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观念滞后。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仍然没有创农业名牌的紧迫感,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有的人认为,只要产量上去了,就比什么都好;一些基层领导认为,中国人口多,农产品需求量大,不必创名牌;也有人认为,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品质不稳定,农业创不出名牌,由此产生畏难情绪。普通农民的名牌意识更差,他们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比较闭塞,往往把创名牌当作工商企业的“专利”,把农业创名牌当作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一些农业企业领导也缺乏农业创名牌的意识,缺乏战略眼光,存在短期行为。观念的滞后,使许多地方没有树立农业名牌意识,缺乏农业创名牌的紧迫感。
二是对农业名牌和名牌战略的认识有误区。一些农村基层领导者和农业企业领导者对名牌的认识比较片面,他们过分重视产品的“造名”,而忽视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忽视市场份额;片面重视广告宣传,广告投资胜过科技投资,从而导致某些“名牌”农产品有名无实,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不持久,缺乏后劲。也有的基层领导和农业组织,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名牌”评比活动,好像“名牌”是某些部门“命名”的产物,是“封”来的。他们不去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而满足于“评”来的“名牌”,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
三是财力不足。农业创名牌,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宣传,而这些都需要加大投入。然而,目前,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据权威部门统计,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左右,这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例如,同期,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家一般在5%左右。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我国更为落后,据新闻媒体透露,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而且也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0.65%的水平,属于世界上农业科技投入最低的国家之一。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农业部门科研环境比较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常出现“梗阻”,因而,农业部门留不住人才,这也是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瓶颈”。
四是农业尚未实现标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业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近几年,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许多农业标准,例如,国家级标准300多项、行业标准900多项、地方标准15000多项,但是,由于宣传不够,贯彻不力,执行不严,所以,农业部门粗放经营现象比较普遍。实践证明,没有标准化,就没有质量化,不实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就难以创出农业名牌。
五是法制环境不理想。现在,由于执法不严,假冒伪劣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假冒伪劣现象在农资市场尤其严重。今年初春,新闻媒体透露,农资市场上的合格产品仅占75%左右,说明1/4的农资产品不合格。这对农业创名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名牌农产品经常被假冒,使消费者真假难分,给创名牌的农业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六是农业名牌的管理不够规范。现在,农业创名牌事业处于初级阶段,不规范的管理,容易产生误导。现在,许多行业和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名牌产品”的评选活动,这对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评选活动带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只要交上评选费,填好表格,就可以得到一纸“名牌产品”证书。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影响农业名牌的声誉,致使一些农业经济组织不在农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上做文章,只重“名”而不重“实”,使农业创名牌活动流于形式,误入歧途。
三
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作为生产力比较落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农村,创农业名牌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人们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通过会议、通过广播电视等舆论媒体,广泛宣传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意义和紧迫性,使广大农村干部、农业企业家、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意义,树立农业创名牌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调动他们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积极性,克服小富即满、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的不足,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打下坚实的思想意识基础。
第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农业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名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竞争的动力和压力来自企业对利润的追逐。如果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企业就会缺乏竞争的压力和动力。改革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仍有不完善、不彻底的方面,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不断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三,要培养正确的“名牌观”,规范名牌管理。要让广大农村干部、农业企业家、广大农民群众正确认识“名牌”,让他们懂得,真正的名牌是“创”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也不是“封”来的。真正的名牌产品,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是质量好、知名度高、信誉高,赢得广大消费者信赖的产品。要把真功夫下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到提高农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上,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产品知名度。让他们明确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主攻方向。为此,各种名目的评选“名牌产品”的活动要适可而止,要规范名牌管理,把名牌产生的“权利”归还给市场,让各种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让消费者来选择,把名牌的管理真正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质量好、信誉高、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的农产品进行权威性认定。
第四,要加大投入力度,适当实施向农业倾斜政策。工业化初期,农业作出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几乎是所有国家都走过的路,是一个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工业化中期,绝大多数国家都调整政策,适当向农业倾斜,工业化实现以后,各国都采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践证明,工业化中期,如果继续向工业倾斜,就会导致农业基础不牢,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后劲不足;农民购买力不足,也会导致工业产品市场萎缩,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滑坡,这样的教训在我国也是不少的。因此,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中期的现阶段,要适当向农业倾斜,要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打下雄厚的经济、科技基础。
第五,要切实实现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创名牌的关键环节。因为名牌农产品必须是高质量的产品,而高质量就是高标准,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农业标准化,就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管理为服务对象,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并加以实施,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达国家农业都实现了标准化,其农产品从内在质量到外观形象,从分级到包装,从生产到管理,都实现了标准化,农产品上了档次,创出了名牌。我国农业要创出名牌,同样也要走农业标准化的路子。
第六,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大气力扶持龙头企业。农业名牌的创立,离不开规模生产,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一家一户的小农分散经营,永远也创不出名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崛起,为农业创名牌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不够成熟,龙头企业还不够强,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只有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才会获得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七,农业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定位。要因地制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在国内外市场的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上做文章,以较高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较高的文化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形象。要改变我国农产品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产地+品种”的命名方式,给农产品起一个标志性的名字,并进行商标注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份额。有条件的地方和农业企业,可以对本地的优质产品进行深加工,创出农产品加工名牌。
第八,要依法打假,保护名牌。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各级政府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名牌,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监督机构,一方面要打击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行为,另一方面要依法支持农业企业的打假活动。农业企业自身也要树立法制意识,依法打假,保护来之不易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