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林 谭仁勇 盐城市盐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盐城 224021)
摘要: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并不少见,随着胃镜的广泛应用,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胃炎的10%~15%以上,但临床上常规的西药治疗效果往往较难持续。
关键词:中西;疗效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并不少见,随着胃镜的广泛应用,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胃炎的10%~15%以上,但临床上常规的西药治疗效果往往较难持续。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均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46例均为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门诊病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3~67岁;病程为4~13个月。其中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溃疡2例,胆囊炎、胆石症12例,胆囊息肉8例,胆道疾患或胃切除手术后13例;Hp阳性者11例。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灼热痛或嘈痛不适、嗳气反酸、口苦、恶心、呕吐,或有大便干结等。
2 治疗方法
46例均在常规使用西沙必利(西安杨森制药)5mg,每天三次,餐前服用的同时,伍用自拟中药降逆汤加减。基本方:醋柴胡、炒枳实、制半夏、赭石(先煎)、陈皮、醋白芍、白术、甘草。加减法: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呕吐重加竹茹;胃脘灼热,烦躁易怒,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牡丹皮、蒲公英;嗳气加旋覆花;反酸甚加乌贼骨、瓦楞子;腹胀加厚朴、大腹皮;便秘加大黄;Hp阳性加苦参、败酱草。脾胃虚弱加党参、黄芪;虚塞加干姜、吴茱萸;阴虚减半夏、陈皮,加玉竹、太子参、南沙参;肝郁气滞加重川楝子、郁金;糜烂、溃疡、出血加蒲公英、白及、三七。每日1剂,水煎服。15天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治愈 各种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提示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均消失,溃疡愈合;有效:各种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提示胆汁反流明显减少,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好转,溃疡缩小;无效:各种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胃镜复查提示胃黏膜病变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治愈27例,占58.7%;有效16例,占34.78%;无效3例,占6.52%。总有效率93.48%。
4 病案举例
黄某某,男,39岁。2014年5月9日初诊。口苦,上腹痛,泛吐清水年余,加重一周。食少易饱,喜热,苔薄白,脉沉弦。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Hp(++)。证属脾胃虚塞型,治拟温中健脾。处方:醋柴胡10g,炒枳实10g,半夏10g,赭石30g(先煎),陈皮6g,干姜10g,白芍10g,白术10g,党参30g,玉竹15g,苦参12g,败酱草10g,瓦楞子15g,乌贼骨30g,酒大黄3g,甘草6g,每日一剂,加水1000ml,浸泡1小时,文火煎至300ml,分3次服用。用上方治疗30天后,诸证消失,大便正常,减大黄。3疗程结束时胃镜复查提示:浅表性胃炎,Hp(-),无胆汁反流入胃现象,临床治愈。
5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含有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腔而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萎缩性病变,且与胃癌的癌前病变有关。医学研究发现,引起胆汁反流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就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切除术后;另外,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驰,因此吸烟可助长胆汁反流。西沙必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消化道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强并协调胃十二指肠的运动,促进胃排空,抑制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胆汁性反流性胃炎在中医学归入“胆痹”、“呕吐”、“胃脘痛”等病来辨证论治。中医认为:胆为六腑之一,宜通宜降,其通全借肝气之疏泄,其降有赖于胃气之下降,胆汁方能顺势下降,与脾的运化功能亦有关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胃胆囊切除术后等因素的影响,致肝失疏泄之职,脾失健运之能,胃失和降之性,胆汁不能随胃气下降。湿旺胃气更逆,阻滞胆经降路,胆邪上犯于胃,引起胃脘堵闷疼痛。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治则以疏肝利胆、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为主。柴胡、枳实疏肝理气和胃;白术益气健脾;半夏降逆和胃;白芍柔肝养肝,与甘草本配,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和胃降逆之功。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方中的乌贼骨、瓦楞子能抑制胃酸的分泌;玉竹、沙参等滋阴药,具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酸自我消化之功;苦参、败酱草能杀幽门螺杆菌;黄芪有调整胃肠蠕动之功效。故而在辨证的基础之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将协调胃肠运动、制酸、保护胃黏膜、杀灭Hp等诸方面联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标本兼治的临床效果。
论文作者:周国林 谭仁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胆汁论文; 胃炎论文; 胃镜论文; 瓦楞子论文; 败酱草论文; 疗效论文; 枳实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