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生交往类型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生论文,幼儿园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师生交往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儿童的发展和适应,特别是情感适应、学习过程、行为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作用(Wentzel,1998;
Goosens,Ijzendoorn,1990)[1]。研究发现,与教师有情感安全性关系的幼儿对同伴更为友好,在交往中很少发出侵犯性行为;而过于依赖教师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退缩性行为或侵犯性行为(Howes,Whitebook,& Phillips,1992)[2]。
近年,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师生交往类型进行了研究。林奇[3]等人(Lynch & Cicchetti,1992)以关爱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师生交往分为温暖型(warmth)、参与型(engagement)、支持型(support)、冲突型(conflict)以及控制型(control)等五种类型。皮安塔[4](Pianta,1997)则以参与性与依恋性为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描述了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模式,将其分成六个类别:依赖、积极参与、机能障碍、普通、愤怒/依赖,以及不参与型。国内学者刘晶波[5](1999)以依恋性与主动性为分类指标,通过观察分析将师生交往分为假相倚型、非对称相倚型、反应相倚型和彼此相倚型等四种类型。上述研究虽然对师生交往的类型作了初步的研究与划分,但由于在确定分类指标时大多从一、二个维度出发,未能充分考虑师生交往指标的多角度、多维性,因而难以全面、系统、深入地揭示师生交往的类型。
通过对已有师生交往类型研究的分析,以及大量前期观察与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师生交往类型的指标定为:师生交往的目的,即教师在交往中关注哪些重要方面;师生交往的内容,即师生交往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展开;师生交往的情感性,即教师在交往中能否积极地投入自身的情感,并注意与幼儿的情感互动;师生交往的宽容性,即教师对幼儿的理解与宽容程度;交往中教师的发现意识。指教师在与幼儿交往互动中能否发现幼儿的优点与长处,向幼儿学习;师生交往的方式,即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是否能合理运用丰富的表情与动作。
将此6项作为师生交往的分类指标,主要基于三方面。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师生交往的构成一般都离不开交往的目的、内容、情感与方式等,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分类指标时同样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其次,在确定划分师生交往类型的指标时,必须要考虑师生交往的不同类型在这些指标上确实是存在着差异的。通过前期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类型师生交往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即在师生交往的目的、内容、情感性、宽容性、发现意识以及交往方式上存在不同。因此,对其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的划分类型。第三,在以往有关师生交往类型的研究中,不少研究采用了上述6个指标中的一、二个,但缺乏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以这6项作为划分师生交往类型的指标对师生交往类型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各级各类6所幼儿园共105名教师,选取时充分考虑其年龄、教育程度、教龄、性格等方面因素。
表1 教师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分布
年龄
教师被试 受教育
教师被试
人数百分比程度人数百分比
20岁以下
6 5.7%
普高及以下
2 2.0%
20~30岁
68 64.8%
职高(幼师)
25 23.8%
30~40岁
16 15.2%大专 74 70.4%
40岁以上
15 14.3%
本科及以上
4 3.8%
合计 105100%合计 105 100%
2.2 方法与工具
主要运用观察、访谈与问卷法。结合前期观察、访谈研究,以及已有研究的经验基础上,编制了“师生交往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背景资料、师生交往等方面。教师背景资料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从事幼教工作年限等;师生交往主要包括师生交往的目的、内容、情感性、敏感性、宽容性、交往方式等方面。该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5等级评定法,每题选项从“完全符合”“基本符合”“有点符合”“不太符合”到“完全不符”,依次计为1~5分。问卷信度如下:
表2 “师生交往问卷”的信度
项目数
Alpha一致性系数 分半信度系数
师生交往问卷
32
0.7759
0.6208(0.6851)
信度分析表明,师生交往问卷与教师发展问卷的Alpha一致性系数在0.70以上,分半信度系数在0.60以上,这说明所编制的问卷工具是可信的。
2.3 施测
运用观察、访谈及问卷施测。主试为学前心理与教育专业博硕士研究生。施测前经过严格的培训。整个数据收集工作于2003年1月下旬前完成。
3 结果分析
3.1 师生交往维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我们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并结合正交方差极大旋转对师生交往的各主要方面进行因素分析。虽然我们预先设想的师生交往分类指标是师生交往的目的、内容、情感性、宽容性、发现意识、方式等六个因素,但结果发现只聚成五个因素,师生交往的内容这一因素没有成为独立的一个因素。师生交往的内容这一因素的各题项分布到其他因素中。结果如表3:
表3 师生交往的因素分析 总体方差解释率表
成分
初始化特征值
方差解释率(%)
累积方差解释率(%)
1
3.138
22.411
22.411
2
2.227
15.907
38.318
3
1.875
13.390
51.708
4
1.201
8.577
60.285
5
1.035
7.393
67.678
由表3,“师生交往的因素分析——总体方差解释率表”可知,当确定为5个因素时,其初始化特征值为1.035,接近于1,而总体方差解释率已达到了67.678%,这说明可在67.678%的水平上解释总体方差。因此,选择5因素作为师生交往的分类指标是科学的。那么,这5个因素究竟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我们进一步对经方差极大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进行分析。
表4 师生交往的因子负荷载荷表(经正交旋转后)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因子4
因子5
Q21 0.850
Q20 0.800
Q19 0.676
Q13
0.563
Q12
0.845
Q30
0.715
Q3
0.713
Q28
0.828
Q24
0.797
Q7 0.807
Q4 0.784
Q31
0.898
Q10 0.451
0.618
上表4中,因子1体现的是师生交往中教师的发现意识;因子2体现的是师生交往的目的;因子3反映的是师生交往的方式;因子4反映的是师生交往的宽容性;因子5反映的是师生交往的情感性。各题在各维度上的因子负荷数都在0.55以上,且绝大多数负荷在一个维度,这说明师生交往的五因素模型是稳定、可靠的。
3.2 师生交往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基础上,为进一步论证师生交往五因子模型的合理性,我们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五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下图1。
图1 五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模型图
在上图1中,各题对相应因子的拉姆达(Lamda)路径系数都在0.30以上,这说明因子的结构是良好的。同时,我们还对五因子模型的拟和度指数进行了分析,见下表5:
表5 师生交往的五因素模型拟合度指标
模型 NPAR
CMIN
DF
P
CMIN/DFRMSEA
建立模型
46
53.743
44
0.419 1.221 0.066
饱和模型
90
0.000
0 /
/
0.710
独立模型
12
2083.062
78
0.000 26.706
/
模型 NFIRFI
IFI
TLI
CFI
建立模型
0.974 0.954
0.995 0.991
0.995
饱和模型
1.000
/
1.000
/
1.000
独立模型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上表是关于师生交往的五因子模型拟合度指标。我们主要报告,IFI,CFI,RFI及RMSEA。本研究中,值为1.221,远小于2,接近于1;NFI,RFI,IFI,CFI的值分别为0.974,0.954,0.995和0.995,均接近于1;而残差RMSEA的值则为0.066,远小于0.5,这说明五因素模型拟合程度非常好。因此,无论是探索性因子还是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师生交往类型划分的指标由师生交往的目的、宽容性、情感性、发现意识与方式这五个因素组成是适宜的。
表6 师生交往聚类分析结果汇总表
目的性
宽容性
情感性
发现意识
方式
第一类M
3.85711.85713.4286 4.3571 4.2857
(严厉型)
n
212121 21 21
SD 0.36310.66300.6462 0.6330 0.4688
第二类M
4.04554.00003.5000 4.5000 4.2727
(民主型)
n
222222 22 22
SD 0.48570.53450.9636 0.8018 0.5505
第三类M
2.00004.09093.9091 4.2727 4.8182
(开放学
n
383838 38 38
习型)SD 0.77460.53940.9439 0.4671 0.4045
第四类M
2.00002.25002.7500 3.7500 4.0000
(灌输型)
n
232323 23 23
SD 0.81650.50000.5000 0.9574 0.0000
总体 M
3.39223.29413.5098 4.3529 4.3725
n
104
104
104104104
SD 1.05981.15400.8803 0.7162 0.5277
3.3 师生交往类型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以师生交往的目的、宽容性、情感性、发现意识以及方式为5项聚类指标,对全体105名教师被试进行聚类。聚类分析中所用的距离是平方欧式距离。聚类方法采用了重心法,在重心距离系数等于0.80时,师生交往被分成4种类型。我们根据聚类分析的各因子得分情况,并广泛征求具有丰富幼教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一线教师与园长。
我们对表6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第一类在师生交往的目的、发现意识、交往方式方面得分较高,但在交往的宽容性方面得分比其它3类要低很多,仅为1.857,在情感性方面属于中等,低于第二、三类。第二类在各方面得分均较高,特别是在师生交往的目的性(非知识中心)、发现意识等方面处于最高水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师生交往类型。第三类在师生交往的方式、宽容性、发现意识、情感性等方面的得分也很高,特别是在宽容性和情感性上得分是四种类型中最高的,但在交往目的上却是以知识为重点,强调师生交往必须以知识为中心。不过,这种师生交往类型的教师反对单纯的传授、灌输,提倡开放式、让儿童自主探索的方法,因此在师生交往方式上更为灵活、自由,允许儿童发现,在情感投入上教师更多是以丰富的表情、动作启发引导儿童。第四类则除了宽容性略高于第一类外,在其他各项方面都是很低的,特别是师生交往的目的(知识中心)、情感性上与前三类有很大差异,非常注重教师对儿童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些四类分别取名为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以及灌输型。
4 讨论
4.1 幼儿园师生交往存在四种主要类型
国外有关师生交往类型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例如,莱恩[6](Lane,1998)在研究中以儿童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与发展)与内容中心(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与教学)这两个维度将师生交往分成四类:以儿童中心为主类、以内容中心为主类、较高儿童中心类、较高内容中心类。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其社会文化背景与我国相比有诸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师生交往类型进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认为幼儿园师生交往类型主要可从师生交往的目的、宽容性、情感性、发现意识、方式等维度出发,这些维度基本上涵盖了师生交往的主要方面。由于有5个维度,所以最多可以有32种不同类型,但实际上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是四种主要类型: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以及灌输型。这四种类型的确定与观察结果是较为一致的。严厉型的师生交往中,教师缺少对幼儿的情感支持,通常比较冷漠,而批评、惩罚则较多;灌输型的教师重知识传授,很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活动,在集体教育中总是教师说得多,儿童自主探索得少;开放学习型的教师虽然也非常重视儿童知识的获得,但却是鼓励儿童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有一位开放学习型的教师甚至很积极地向我们询问有关“自主学习”的材料,因为她正在进行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研究;而民主型的教师更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并能充分理解与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因此,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幼儿园师生交往确实存在着这四种主要类型。
4.2 开放学习型是我国幼儿园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类型
与国外近年有关师生交往类型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发现开放学习型是我国幼儿园师生交往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而国外相关研究都没有“开放学习型”这一类别。本研究还发现,开放学习型在所有四种类型中比例最高,达到了36.2%。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幼儿园教师仍比较重视儿童知识的获得,这主要是受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知识的影响。在请教师对师生交往各主要方面重要性程度排序的研究发现,22%的教师将“教给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放在前三位。但与此同时,选择知识重要的教师,其中有60%以上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放在了知识与技能的前面,这说明一方面她们认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张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来开展教育活动。
由此可见,不少教师在师生交往中逐渐转向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有位教师提到,“如果把老师当成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话,那不成机械教育了吗?那又有什么作用呢?现在如果我教你学那不是太片面太主观了。现在我已经非常接受素质教育了,所以我觉得,知识是一部分,能力是更重要的一部分。”还有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到,“怎么促进孩子的发展呢?比如在一些教学活动上,让他感兴趣,是吗?就像我说的,先跟他做朋友,先跟他说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让他觉得你跟他兴趣是相吸的,是很平等的,从这一点,然后你再传授他一些知识。先从他感兴趣的开始,反正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行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这位老师非常重视儿童知识的学习与获得,但她并不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而是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自主发现,采用的是开放学习的方法。因此,开放学习型构成了我国幼儿园师生交往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5.1 师生交往类型划分的指标是由师生交往的目的、宽容性、情感性、发现意识与方式这五个因素所组成的。
5.2 幼儿园师生交往主要有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以及灌输型等四种主要类型,开放学习型是我国幼儿园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