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655000
摘要:笔者深入探讨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效果研究。就近年来本院治疗的150 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开展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及低血糖、糖尿病足、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预防护理;对照组仅开展基础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依从程度、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系统护理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依从程度较高,血糖控制更为稳定,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 < 0.05)。结论心理、饮食、运动护理联合并发症对症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本人研究收集了近年来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例,均开展并发症的护理管理,并与常规护理组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5年1 月来本院就诊的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1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0例,女70 例,年龄39~72 岁,平均(51.4±12.0)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中,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共42例,大学28 例,平均住院时间(12.5±4.6)d,病程3 个月~7年;对照组中,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共47 例,大学23 例,平均住院时间(13.6±4.9)d,病程4 个月~8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时间、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开展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及低血糖、糖尿病足、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预防护理;对照组仅开展基础护理。具体如下:
1.2.1 基础护理
1.2.1.1 心理护理DM 患者并发症较多,治疗相对复杂,常因疗程较长,用药品种多而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患者对医嘱依从性差,常不配合治疗或忘记服药。因此,对新入院患者应分别予以个别、集体的宣教方式来开展健康教育。宣教前,应对患者思想及情感状态充分了解,宣教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使患者能够敞开心扉交流。宣教时需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及心理反应,依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特征交流,通过给予其心理疏导、安慰,帮其其调节情绪,减小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帮助其从悲伤中解脱出来,接受医疗帮助,使其意识到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6]。
1.2.1.2 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治疗DM 的有效、关键环节之一。饮食指导的核心是让患者意识到饮食控制的重要作用,在护理人员帮助、指导下合理定制食谱,三餐定时定量,主食、副食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餐后若遇饥饿感严重,可减小热量摄入,以高纤维蔬菜为主,或两餐中间食用含糖量低的黄瓜、西红柿等水果。使其认识到碳水化合物的充分摄入可减低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分解速度[7-9]。
1.2.1.3 运动锻炼护理适度的体育运动锻炼可增强末梢组织功能,特别是提高肌肉对胰岛敏感性,从而控制血糖,同时,适度活动也能够将促进皮下注射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减低肥胖患者体重。对于DM 患者,如无严重并发症或心脏禁忌证,每天都应适量开展体育运动。运动应以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指导,持之以恒。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晨炼前应少量进食;晚间长时间工作、活动时,适当提高食量。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活动时更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临床观察到,约三分之一DM 患者可经饮食调理、合理运动将血糖调整至理想水平,而不需药物治疗[10]。
1.2.2 并发症的对症护理
1.2.2.1 低血糖护理熟悉并发低血糖的先兆症状:如心慌、汗出、头昏眼花、饥饿感、面色苍白等,临床中患者若有DM低血糖症状发生,医护人员应立即行血液的葡萄糖水平测试,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积极地开展对症治疗,保持血液、电解质的平衡,予葡萄糖静脉注射,对于发生休克、昏迷等重症患者,还加注氢化可的松,在纠正低血糖后的相对较短时间内,将血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1]。近年来,便携式血糖监测仪获得应用推广,DM 患者可方便地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以指导临床治疗,预防低血糖发生。因DM 患者需要多次测量血糖,为缓解采血针针刺造成的痛苦,患者可从感觉神经较少的手指侧面刺入。此外,DM 患者及其家属应掌握DM 相应知识,充分掌握低血糖症状,首选短效制剂的临床治疗,不应直接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对于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使用剂量应控制,切勿盲目加量,作为医务人员,应嘱咐患者按时、按量使用药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2 DM 足护理预防DM 足是DM 患者治疗护理的重要任务,足部皮肤破溃极易导致感染,且破溃伤口愈合困难。因此,平日应注意足部的卫生,使用质地软、大小适中的鞋秣,防止因足部皮肤损伤引起的感染,严重的DM 足甚至可导致坏疽。DM 足常合并周围的神经损伤,患者双足感觉灵敏度下降,洗脚时水温应适中,以免烫伤溃疡处,出现继发感染、坏疽。
1.2.2.3 DM 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护理视网膜病变是由于DM患者自身血糖长期控制不当,对血管及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应积极对血糖进行监测,根据监测值,及时调整降糖药使用方法及用量,以保持血糖及血压平稳,避免血压过高诱使眼底出血。同时,加强眼部的卫生护理,防止用眼过度,使用眼膏、滴眼液,对眼部进行护理。
1.2.2.4 DM 肾病的护理DM 肾病是DM 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肾小球硬化导致,最明显的症状是水肿、高血压,随着病情的进展或加重,患者肾功能出现衰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因此应定期测量尿蛋白量,做到及早诊断,对症治疗。临床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并积极控制血压,限制患者高蛋白摄入,遵医嘱口服抗凝血、降脂药物,以提高肾小球内循环能力,预防病情的恶化。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两组治疗依从度、血糖控制、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均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中进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组间的χ2 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系统护理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程度较高,血糖控制更为稳定,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 < 0.05)。
3 讨论
DM 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DM 性肾脏病变:主要包括肾小球硬化、慢性肾炎及肾动脉硬化;(2)眼部病变:包括DM 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及白内障。(3)低血糖:低血糖是DM 潜在的并发症,低血糖症状时患者常伴有饥饿感、软弱无力感,易恶心、出汗、心悸、面色苍白、重者可导致昏迷,睡眠过程中出现低血糖时,患者可突然觉醒,皮肤多汗潮湿,部分患者伴饥饿感,凡患者有上述症状出现时,均应警惕低血糖并发症。(4)DM 足。WHO 将DM 足定义为足部感染、溃疡及深层组织遭到破坏,与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及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密切相关。其主要临床症状是足部溃疡、坏疽,是DM 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DM 最可怕严重的并发症[3-5]。
2 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并非单一高危因素的作用结果,可能与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关。研究发现,其与心理压力、患者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此类不良情绪会加速DM 发生并诱发DM 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引导患者保持好的心情;临床护理过程时,应针对个人特点采取护理措施。除此之外,还要采取专题讲座、统一授课等形式,通过发放学习资料等方式对患者行基本知识的普及,使其主动检测血糖、血压,科学健身,以避免病情加重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随着医学的进步及对DM 认识的深入,对DM 各种并发症的护理方式也日益细化,这也促进了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总之,为适应DM 患者多样化护理需要,应针对患者特点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全面的护理,促进DM 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蔡维云,柯涓,吴少珍.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及预防急性并发症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1,32(13):1722-1724.
[2]张义德,刘志红,谢红浪,等.肥胖的2 型糖尿病肾病病人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9,18(3):211-217.
[3]袁巧红,王铮.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J].吉林医学,2010,31(14):2100-2101.
[4]FA Van de Laar,PLBJ Lucassen,RP Akkermans,et al.Alpha-glucosidaseinhibitors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r impairedfasting blood glucos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6,18(4):5056-5061.
[5]马晓兰,沈建国,吕海宏,等.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3(20):2187-2190.
[6]侯桂梅,张晓.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病特点与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2005,8(8):666-667.
[7]张桂娟,马民.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 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血脂、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27-2828.
[8]王小凤,谢小兵,李萍.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6):2539-254.
[9]黄敬泽,王健.2 型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2377-2378.
[10]郝奉民,徐立,佘丽燕,等.糖尿病肾病病人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9,49(37):3-4.
[11]侯梅萍,肖筑蓉.老年糖尿病病人并发低血糖饮食控制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13-15.
论文作者:杨美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低血糖论文; 血糖论文; 糖尿病论文; 症状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