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反贫困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极探索论文,有效途径论文,贫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扶贫济困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摸索出许多很好的做法。这里主要介绍几个地区的情况。
新疆哈密:合力扶贫 异地搬迁 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
新疆哈密地区的许多贫困地方地处高寒山区或荒漠地区,交通不便,水源奇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哈密地区为解决边远山区农牧民的贫困问题,结合实际,努力探索出“三位一体”合力扶贫和异地搬迁开发脱贫的新路子。
(一)“三位一体”合力扶贫
“三位一体”合力扶贫是近年来哈密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组织形式是由地、县(市)五套班子,中央、自治区驻哈企业和地、县(市)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及农业技术部门,三个方面融为一体,组成扶贫班子,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其特点是将党政班子综合协调职能、企业经济实力、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与贫困乡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促使贫困乡解决温饱问题,早日脱贫致富。
“三位一体”各方的主要职责是:承包班子主要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帮助贫困乡制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规划,负责重大扶贫措施的组织与实施。参与扶贫的企业主要是按照“三位一体”扶贫要求,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筹措扶贫资金和物资,有条件的还要帮助贫困乡兴办乡镇企业,拓宽增收渠道。科技部门主要是按照“三位一体”扶贫的总体要求,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贫困乡制定科技扶贫规划,派出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实施科技扶贫规划,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帮助贫困乡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三位一体”成员单位所属党支部分别承包一个贫困村,帮助贫困村抓好党支部建设,选好配好村支书,并制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措施。
“三位一体”成员单位所属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每人承包一个贫困户脱贫,所属的科级干部两人承包一个贫困户脱贫。
由于“三位一体”扶贫承包严格实行承包对象不脱贫则承包班子和配合协作单位不脱钩的管理办法,这种扶贫形式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位一体”扶贫措施覆盖了哈密地区最贫困的20个乡、80 个村, 近1200个贫困户,经过帮扶的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有的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已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有的己走向富裕。
(二)异地搬迁开发扶贫
异地搬迁开发扶贫有两种形式:一是集中搬迁连片开发,二是插花安置。实行集中搬迁连片开发,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集中人、财、物力,特别是集中各种分散的可利用资金;有利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兴办教育、文化、卫生、邮电等社会事业,有利于对搬迁农牧民集中进行科学技术培训指导,尽快改变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插花安置,有利于依靠社会力量,以富带贫,以富帮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缩短贫困人口脱贫时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负担。
哈密地区在扶贫工作中,插花安置的原则:一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二是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方便生活。三是不分先后,新老农牧民一视同仁。四是坚持个人投资与集体扶持相结合。哈密地区对插花安置贫困户制定出各种优惠政策,如:安置贫困户在山区的牧畜草场有继续使用权;免征安置当年的粮、油征购任务,免收当年的农业税、水电费等。哈密地区扶贫搬迁的实践证明,插花安置贫困户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措施,与集中搬迁相结合,可以使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
宁夏:窖水节灌 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宁夏的国家级贫困县全部集中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区。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地区,水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扶贫开发的核心问题。
(一)窖水节灌及其意义
1990年以来,海原县冯川村和固原县倪壕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创造出窖水节灌技术,这一希望之光立即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考察,帮助解决难题,并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典型经验,使群众性的打井打窖形成热潮。目前,西海固8 县共打水窖19万眼,发展窖灌面积30多万亩。实践证明,在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的干旱带片实施窖水节灌工程,实现了秋雨春用,备水抗旱,使旱作农业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移,从根本上克服了春、夏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实现了由过去的只解决人畜饮水向发展农业生产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浇地向浇庄稼转变,为西海固地区摆脱干旱缺水探索出一条新路。
由于窖水节灌投资少、见效快,群众容易接受,已在近几年的示范推广中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坚定了干部群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经过90年代连续5年的大旱, 不少人认为山区没治了,一些人穷则思迁,坐等移民搬迁。通过窖水节灌工程的实施,干部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坚定了立足本地治穷致富的信心。二是有利于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家庭经济能否维系和发展。如果农民长期得不到温饱,就会影响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而窖水节灌工程充分发挥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功能,适应当前贫困山区生产力水平,不仅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为整个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经久不衰的活力。三是推动了旱作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高效经营转变。实施窖水节灌工程,既促进了旱作农业向灌溉农业发展,也使先进的农业增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只要依靠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充分蓄积利用有限的降水,再综合利用地膜覆盖等技术,旱作农业不仅能实现抗旱保收,而且完全可以实现“两高一优”的目标。四是探索出兴水治旱奔小康的新途径。一些搞了窖水节灌的农户,不仅开发了水浇地,还利用蓄积的窖水种植地膜玉米、栽果树、种药材,发展日光温棚,并利用作物秸杆养牛、养羊,闯出一条“开通水路,断旱路、奔富路”的新途径。
(二)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窖水节灌效益
近年来,宁夏各级财政把推广窖水节灌技术作为财政支农的重点来抓。1995年至1996年两年,共安排打井打窖专项资金2107万元,重点投入自治区确定的98个贫困乡597个贫困村的贫困户, 并对该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水窖是农民一家一户建设的项目,建设资金必须落实到户,并采取国家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容积50立方米的水窖,每眼约需投资1200元左右,国家依据完成程度给予补助400元。在资金的拨付上,按照打井打窖计划任务, 将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县,由县、乡、村逐户建立窖井档案卡片,档案卡片中主要包括的一项内容就是登记补助资金到位情况。具体的拨付办法是:施工前预拨60%,验收合格后拨40%。对任务完成好、效益显著的通过以奖代补给予倾斜优惠,对没有完成任务或验收不合格的扣减年度资金计划。区、县两级财政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打窖补助资金到位情况进行普查或抽查,这不仅确保了扶贫资金的专款专用,也防止了挪用截留资金现象的发生。农民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投劳投资,千方百计筹集打窖所需资金。截至1996年年底,该地区农民共为打窖自筹资金5000多万元。从近两年的窖水节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看,效果显著,农户积极性十分高涨,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大增强。
四川凉山:实施“形象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州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现有10个国定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这些贫困县主要集中在海拔高、气温低、自然灾害频繁的大小凉山。极差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仅使全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民长期陷入深度贫困之中,而且使奴隶社会粗劣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封闭的思想观念残留了下来,严重地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制约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形象扶贫”工程
“形象扶贫”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针对凉山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性提出并实施的一项特殊扶贫工程,其基本内容:一是改善居住环境,改造破旧危房,室内通风采光,人畜分居,有床、有灶、有厨房、有厕所;二是搬走门前粪,修好一个院坝,一条背水路,搞好村寨绿化,改善人畜饮水的卫生条件,防治疫病传染;三是转变观念,革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陈规陋习,树立新的生产、消费、积累、生育观念,丰富文化生活;四是控制人口增长;五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每个环节都从贫困农户最直接的问题抓起,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开展形象扶贫以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在凉山州各贫困县选择了一批试点村组,从群众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抓好这项工作。主要作法是:
1.坚持抓好宣传教育,促使思想观念转变。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重在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户革除旧观念,自觉改善自身形象。及时总结形象扶贫点的经验,带动全州形象扶贫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把抓形象扶贫上升到党性认识、上升到群众观念来对待,带好头、包好户。
2.加强领导,实行形象扶贫包户责任制。把形象扶贫作为扶贫工作中的一项硬指标,和其它扶贫开发任务一起落实到全州各县责任人头上,采取“形象扶贫规划到户,建卡造册实施到户,检查指标量化到户,承包责任落实到户”的办法进行目标管理。工作重点注意四个结合:形象扶贫与稳定解决温饱紧密结合,自力更生与国家补助相结合,试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几年来,全州各级干部、企业职工、农村党团员、能人共86200人参加了包户工作, 共承包了建卡贫困户92147户。
3.作好规划,确定目标,突出重点,逐年实施。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州、县均作出了形象扶贫规划,并纳入了州、县“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其主要目标是:全州12个贫困县应实施形象扶贫的建卡贫困户共17万户,加上其它农户(含非贫困县市的贫困乡)共计28万户(其中有9万多户的居住条件属破旧危房,急需改善),到2000 年时达到农户实现一厨一厕;90%以上的农户修好一路一坝,实现人畜分居,搬走门前粪,搞好房前屋后、村寨绿化;彻底改变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抓好思想教育,破除陈规陋习;为建卡贫困户一户培养一名小学生、一个掌握一致两门农村适用技术的明白人。形象扶贫的工作重点放在建卡贫困户,在2000年以前,根据财力情况下达任务并按不同类区的统一要求逐年组织实施。
4.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实施过程中,本着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贫困地区分为三种类型区,就近设点,让群众看得到,做得来。自1992年以来,共进行五批试点,共计392个村、6万多户农户。从1994年起推广试点经验,每年按一万重点户、五万带动户的规模向前推进。
(二)财政扶贫的措施
凉山州财政十分困难,1996年财政收入完成10.09亿元, 但支出达13.3亿元,17个县(市)中有11个补贴县,1996年有9个赤字县, 赤字额达1893万元,资金调度稍不及时,每月职工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各级财政克服困难,把扶贫放在第一位,确保各项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
1.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形象扶贫工程建设。1992年至1996年,财政安排形象扶贫专项资金650万元,单位及包户人捐赠80万元, 基本保证了形象扶贫工程的实施。
2.合理分配使用资金,推进形象扶贫工程建设。各项扶贫资金,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和照顾。在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上注意把握:(1)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形象扶贫的关系, 确立“先治坡后治窝”的思想,坚持一手抓经济开发,一手抓改变家园面貌,以解决温饱发展经济为主,移风易俗,改变面貌,促进经济发展。(2)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国家、社会扶持的关系。 教育形象扶持户克服等靠要和依赖思想,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发动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支持,争取“三个一点”(贫困户出一点,帮乡单位、包户人捐赠一点,国家补助一点)的办法解决经费问题。通过对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加快了全州形象扶贫的工作进程。
3.强化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用于形象扶贫。从1993年起,制定了专门的形象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确定使用对象、使用范围和补助标准,每户仅限补助一次。逐户落实任务,制定年度计划,经审核下达资金计划。资金拨入县财政形象扶贫专户进行核算、管理,以实物形式发放给建卡贫困户具体实施,由包户人、包乡单位或乡、村干部监督执行,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奖惩措施。
经过几年努力,全州形成了“从整治环境卫生入手,因地制宜改变居住条件,转变思想观念,革除旧习俗,综合治理贫困”的工作格局,形象扶贫收到明显效果。到1996年年底止,全州累计已有7 万户农户实施了形象扶贫工程,占全州应实施农户的23.4%, 改造破旧危房33646户,开窗透光的68840户,修好一条背水路和一个水泥小院坝的70725户,改变卫生面貌,实现有床有灶的65928户,实现人畜分居的75147户,建厕所的46792户。昭觉县尔古乡苏布西社过去是“有女不嫁苏布西,人穷地脏受人欺”的穷村,通过形象扶贫,面貌大变,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村,全社78户达到形象扶贫工程标准。美姑县依波村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同时,积极开展形象扶贫,争创小康村,全村147户, 以村支部书记家的居住条件、良好的卫生习惯为榜样,依靠自身力量改变家园旧面貌,现在全村修通了9公里长的公路, 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水泥砖瓦房,水、电、路问题全部解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村里建起了电视转播台、广播站,建卡贫困户全部评为“双文明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四川:积极推进小额信贷 探索财政扶贫新路
小额信贷扶贫是通过向贫困户直接发放小额度贷款,而无须每户抵押和担保的一种扶贫方式。从1996年开始。四川省财政厅借鉴孟加拉乡村发展银行信贷模式的经验,同扶贫部门的同志一起在仪陇、平昌、宣汉等县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工作,收到较好效果。
(一)宣汉、平昌县项目
四川省财政厅从1996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宣汉、平昌县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宣汉县在七里乡组建4个中心、21个贫困小组,计105户贫困农户。平昌县在马鞍乡组建3个中心、24个贫困农民小组,计92 户贫困农户。其中贷款1000元的83户,500至1000元的84户,200至500 元的20户。从支持发展的项目看,除33户从事加工、劳务业处,其余均系贫困户最为熟悉的种、养业项目。小额信贷在短期内显示了效果:一是保证了资金、项目、效益三到户,所放借款全部落实到贫困户头上,在社区工作人员有效的服务下,每个项目都发挥了效益,贫困农民得到了实惠。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入会、编组、选举、借款、选择项目等都由农民自己决定,改变了过去农民自己也不清楚扶贫项目搞什么的状况,充分调动了贫困农民参与、经营项目的积极性。三是保证了很高的还贷率。增昌县实行每旬还款,宣汉县实行从借款的第三周开始,每周还款2%,还款率达100%,扶贫资金周转状况良好。四是项目见效快,增昌县除1户因客观原因未能使借款很好发挥效益外, 其余户的借款均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二)仪陇项目
四川仪陇项目是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资助的,基本上参照孟加拉GB模式进行。此项目纳入全省小额信贷扶贫规划,统一管理。目前试点乡有歧山乡、凤仪乡、双胜乡,有505户农户得到了扶持, 到期回收率为100%。截至1996年7月3日已建立7个中心、43个小组,为进一步开展小额信贷扶贫提供了组织保证。扶持的项目大部分为种、养业项目,已收到良好效果。
(三)启示
小额信贷扶贫在四川省试点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了农户,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深受贫困户欢迎,显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这种扶贫方式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一是贷款对象以妇女为主,充分发挥了中国妇女善良、勤俭、信誉好、还贷率高的特点。二是充分发挥了自保、互助的组织功能,实现了非物质担保的目的。三是小额度、分期还贷提高了还贷率。四是工作机构正常运转后实行自负盈亏,增加了各级机构的责任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从小额信贷扶贫中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扶贫的首要内容是发展生产,把扶贫的着力点放到提高农户的造血机能上来,扶贫应引入经营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户,就应重视小额信贷扶贫。
2.小额信贷扶贫应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当地特色,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扶贫。进行扶贫方式的改革,原有扶贫资金可结合“小额信贷扶贫”作重点信贷,具体可采取多渠道实施、分步完成,一是走“公司+农户+小额信贷扶贫”的路子。财政有偿扶贫资金投入,一方面进行小额信贷扶贫到农户;另一方面走供产销一体化路子,有目的有选择地扶持可直接和农户打交道的加工厂或公司,从而解决好扶贫同发展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贫困地区特别是小额信贷试点地区的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小额信贷扶贫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有偿扶贫同无偿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农村扶贫同城市扶贫结合起来,把它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条纽带。四是把民族地区的重点扶贫同内地贫困区扶贫结合起来。
标签:农民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小额信贷论文; 农村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