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冲击与制度改革——中国面对加入世贸的金融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世贸论文,中国论文,制度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中国加入WTO的中美谈判协议条款规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安排是五年分两步走,达到全面对外开放,实现金融业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
在银行业方面的开放步骤是:准入2年, 外国银行可以经营中国企业单位的人民币业务;准入5年,可以经营中国居民的人民币业务, 同时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经营的地理限制。准入后非金融业金融公司可以提供汽车融资;允许少数外国人拥有的合资公司参与基金管理;获准包销国内证券和包销、交易外币计价的证券。
在保险业方面的准入顺序是:准入后外国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可以立即在全国进行高风险项目的保险业务;准入后逐步扩大外国保险商的业务范围,包括占保费总额85%的集体、健康、退休金方面的保险业务;允许外商不超过50%所有权投资人寿保险公司;在非人寿保险方面,准入2年内允许外国保险商扩大业务,或合资拥有51 %股权的保险公司;准入后全部开放再保险业务。
一、中国金融业入世将面对的制度冲击
WTO是全球性平等互惠的贸易金融服务系统。所谓加入WTO,就是要加入这种制度系统。中国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入世,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加入WTO以后, 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制度性冲击。
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冲击点将集中在中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分离制银行制度和WTO成员国综合经营、 综合管理的全能制银行制度之间的矛盾。当然在金融业务种类、人员素质、网络覆盖面等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但这些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矛盾还是在于制度矛盾,也是我们短期内所面临的最大最根本的冲击。我国现在实行分离型金融制度,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在金融监管上实行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驾马车分业监管;WTO 成员国的金融制度则是三位一体的金融制度,商业银行是“金融百货公司”,是“金融超市”,我们的商业银行只能说是“金融专卖店”,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加入WTO 以前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制度问题。 但应该注意到, 在1999年11月12日中美签约之前三天,美国对自身的金融制度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废除1933年的银行法,实行金融业服务现代化法,即新的银行法,从而结束了实行70年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分离制银行制度,开始实行全能制银行制度。更有传媒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改革美国联储体系,撤销12个联邦储备区,建立50家分行。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进行金融业战略性改组,我国金融业面对的制度性矛盾也就更为突出了。
因为金融业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主权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尤其在我国,金融业加入WTO以后面临的又是一个制度性问题, 所以我国金融业能不能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事关全局。 金融不稳定,经济必然动荡。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蔓延到俄罗斯,并引发了全世界的金融动荡。金融问题涉及经济安全和主权安全这一点可以看得很清楚。未来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战争很有可能成为战争的一种形式,即利用金融动摇一国的经济基础,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中国加入WTO,金融业面临的不是一般的问题, 而是金融制度这个根本性问题,认识这一点是进一步采取积极对策的认识论基础。
二、美国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反应
美国从1933年开始实行分离银行制,已有近70年的历史,现在的变革出于什么背景?美国《1933年的银行法》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制定的,在70年间,前50年虽然争论没有终断,但在这50年中,美国金融业获得了长的足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金融支持,有效地提高了资本积累率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监管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力度。今天,美国进行金融改革的经济基础已是今非昔比,(1)美国经济处于强势增长阶段,保持了9年多的持续增长;(2)美国财政收支扭转了长期恶化的趋势, 收入开始大于支出,到1999年已出现财政盈余1000多亿美元;(3 )美国是较好地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唯一国家,率先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垄断地位。美国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实行了金融业的战略性大改组,究其原因,与自80年代以来遇到的三大冲击不无关系:
1.1986年“怀特研究报告”的发表,从理论上动摇了《1933年银行法》立法依据的合理性。怀特认为,30年代美国银行倒闭的原因不在于综合经营,而在于监管部门和政府的调控决策错误,怀特判断的证据是:(1)30年代美国破产的银行只占总数的26.3%。(2)207 家混业经营的银行中,只有15家破产,占混业经营银行总数的7.2%, 远比单一经营的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强。(3)这15家倒闭银行之所以倒闭, 也并不是由于把资金投放到证券上造成的,这15家银行投资于证券的资产只占其总资产的10%不到。
2.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冲击。金融创新最核心的内容是放松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长、短期信贷业务以及国内、外业务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大量新的融资工具。从管制金融向自由金融大踏步迈进,导致分业银行的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下降,利润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潜在的市场收益,美国的分业银行制度从80年代开始,发生了一系列渐进的变革:1987年批准银行持股公司可以从事证券业务,1989年又允许国内最大五家银行承销股票和企业债券,1991年通过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1994年正式取消不得跨州设立分行的限制。
3.抗衡欧元,抢占21世纪国际金融市场霸主地位的战略需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区域集团化的典型就是欧盟。欧元的启动,打破了二战以来所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突破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格局。可以认为欧元的启动,是针对美国霸主地位而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一个重大国际金融事件。美国对此非常敏感,在欧元启动过程中,美国就抢先于1998年4月进行国内金融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在20天内发生了三起银行业强强大兼并:第一起是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它们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强强合并;第二起是美国国民银行和美洲银行(东、西海岸)合并组成新的国民银行集团,成为美国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构建国内强势的金融网,以迎接来自国外银行的竞争;第三起是美国第一银行和芝加哥银行之间的合并,中西部地区为小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两家银行之间的合并,巩固了美国国内为小企业和个人服务的金融网络的竞争能力。这三起银行的巨型合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金融体系以分散为主的格局,把美国的银行业进一步推向超级大银行的发展轨道,使美国银行业出现了超大规模的趋势。
三、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全能银行和分业银行相比,一般地讲在4个方面有竞争优势:1.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方便客户,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资金营运效率。2.有利于形成银企之间的强力利益制衡关系,提高金融的安全度和社会的信用度。全能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全面,双方都不会轻易地破坏双方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建立一种双方内在的守信机制,这不是靠红头文件就能实现的,而是一种建立在市场、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信任。3.全能银行能够更好地发挥动员储蓄转向投资的中介职能,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加资金来源,增加收益,更充分地发挥信用中介的功能。4.全能银行具有内在的稳定机制,有更高的抗御风险的能力。
我们的银行与国外的全能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全能银行最典型最成功的是德国的银行,其业务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全部投资银行业务、对工商企业持股业务、金融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财产顾问与咨询业务、外汇业务、国际银团贷款业务、旅游广告业务等10大类。我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只经营存、放、 汇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以及外汇业务和国际银团贷款,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国债的发行、承兑、承销和买卖以及代理保险,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加入WTO以后,两军对峙,结果会如何? 我们必须考虑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国内经济改革角度看,也需要考虑加快银行业的改革:1.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安全,必须改变四大行的财务状况,提高其盈利水平。我国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极低。1998年12月底,我国四大行的资本收益率为:工行2.01%,中行4.62%,农行2.0%,建行11.2%。 而美国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平均在25%以上,与我国相差10倍;花旗银行29.4%,美洲银行29.7%,第一国民银行31.3%。英国的银行收益率在25—44%之间,德国也在25%左右。我国银行的差距是显著的,要提高资本收益率,改善财务结构,必须推进资产多元化。现代银行最大的利润增长点是中间业务,这又恰恰是我国银行的弱项。2.为促进国企改革,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服务,必须有全能银行通过资本运营、企业上市、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业务来支持国企转机建制,而四大行作为垄断者又不能经营投资银行业务,那么国企改革就丧失了现代金融业的支持。3.为了银行自身的生存,也必须改变现有的银行制度。现在我国上市公司已达1000家,股票市值占GNP的20%左右。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分业制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资金分流,支付能力下降。 目前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三次储蓄存款的负增长,银行的流动性下降。(2 )企业长期资金需求越来越依赖于资本市场,只有短期贷款找银行,银行的业务扩张空间缩小,竞争力下降。(3)资本市场的发展, 引起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短期化,造成银行利润下降,同时好企业、好客户都到资本市场筹资,留在商业银行的企业相对劣质,这就形成劣质客户积聚和资产结构短期化,必然使四大行的资产质量下降,风险更加积聚。
可见,由分业银行制度转向全能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不但来自于加入WTO的外部约束机制,也来自于推进改革、 构建市场经济体系对现代银行的要求和银行自身需要的内部约束机制。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快转变的步伐。
四、中国实行银行合业经营的主要约束与可能的突破
我国银行实行制度转变的最主要障碍是现行法律框架的限制。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第43条明文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否则,就是违法。但是在第3 条又规定“允许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这是在现行商业银行法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利用的发展空间。如果等到修改法律,就会导致以廉价出让国内金融市场为代价参加WTO了。我们不能等, 只能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加快改革的步伐:
1.境内银行不能实行全能制,可以利用境外分行实行全能制,提高境外分行的竞争能力,锻炼有经营全能型银行能力和经验的人才,为国内实行全能制准备条件,积累经验。
2.扩大财政、金融、企业债券的发债代理业务,代理保险,首先把四大行的资产结构多样化,提高流动性和收益性。
3.大力发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如企业兼并、代客理财以及基金资产的托管业务等。
4.在实践上力争加快打破业务界限,包括:(1)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这是典型的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融合;(2 )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融资;(3)保险资金间接入市(通过基金)。 我们面临外部和内部压力,必须设法突破现行法律的束缚,考虑发展全能制银行业务的实现方式。
五、加入WTO中国金融业的遭遇战和对策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比对内开放走得快。对国内金融业的准入条件是严格的,而国外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是相对宽松的,但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别。在国内的外资银行有155家, 总资产为311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上海(47%)、北京(10%)、广州(6.4%)、天津(6.4%)、大连(6.9%)这五大城市,其中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的有25家,上海有19家、深圳6家。 外资金融机构除了本身的实力强大、经营机制灵活、经验丰富以外,还享受“超国民待遇”。如对内资银行的税率为30%,而外资银行只是15%;中资金融机构的利润负担率70%,外资银行只有30%,这又给外资金融机构添加了一个翅膀,对内资银行的优势更加明显。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以后,凭借财大气粗以及机制灵活、业务和技术水平高、经营经验丰富等优势,将会在几个方面与国内金融业展开激烈的竞争:首先是中间业务的争夺。这是它们的长处,却是我们的短处,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扩大业务范围,提高竞争力,提高收益的制高点。其次是争夺优良客户。千方百计争夺有成长性的企业,包括那些目前亏损但潜力巨大,能通过重组而盈利的企业。第三,就是争夺业务骨干。争夺当地的优秀人才,成本低但收益高。在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有不少都是中国的博士或曾是监管当局的官员和四大商业银行的优秀骨干,人才的大量流失,恰恰是对我国金融业的最大冲击。
我们面对挑战,要抓紧考虑几个问题,实现以平等互惠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
1.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银行家队伍。
2.加速国有银行的改革,改变国家独资产权的一元化资本结构,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实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产权制度。现代企业产权的特征是: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流通上市交易的产权制度;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开发人力资本,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的产权制度。
3.放宽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对内封闭条件下的对外开放仅仅是廉价出让市场。允许发展国内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首先实现国内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实现国内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定位,拉开进行国际竞争的阵势。否则,一片空白,人家就会长驱直入。
4.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适应电子网络时代要求,改善服务营业条件,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5.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6.提高中央银行有效率的监管能力,适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7.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8.提高透明度,按国际标准规范财务、统计、审计报告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