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因“磨”而“亮”论文_贾晓梅

课因“磨”而“亮”论文_贾晓梅

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 265300

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深有体会。现将我的磨课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讲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近似数》。

第一次试讲

环节一:量一量,感受近似数的产生。

用课件展示9.3大阅兵中的图片。

师:大家还记得9.3大阅兵吗?

生(很是激动):记得!

师:这段文字中的27、40、500……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

学生部分很犹豫,回答得不够准确。

师:8.3是什么数?

个别同学说有误差,是近似数。

设计的意图:学生对近似数认识很模糊,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借用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引出动手测量的活动。

课堂观察:教师展示9.3大阅兵的情境,学生立刻被吸引住,课堂气氛活跃。然而问哪些数是准确数、哪那些数是近似数,学生回答却不尽人意。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一是虽然学生在小学学习到近似数,但对近似数的认识还很是模糊。二对测量的数是近似数根本没有体验。所以这种质疑是无效的,在过渡环节就显得很生硬。

研讨分析:让学生寻找近似数和测量近似数最终的目的是引出测量会产生近似数,以便引出课题,看似丰富的情境却是重复的、无效的。

环节二:说一说,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

师:生活中,有些数据是准确的,有些数据是近似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同桌讨论)

学生不积极,回答的例子也很局限。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

课堂观察:学生对生活中的近似数了解不透彻,认识不到位。

研讨分析:教师点拨不到位,举例没有代表性,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环节三:利用现有知识背景,明确精确度。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π进一步体会精确度的概念,同时复习学习小学经历过的四舍五入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观察:对于π≈3,学生很茫然,个别学生知道是四舍五入得来的,过渡得不够自然。

研讨分析:对于π≈3学生很陌生,不能很好地联系到四舍五入法,找不到思考的方向。

环节四: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设计意图:对一些大数取近似数设计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阅历。

课堂观察:丰富的情境在短暂的时间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学习效果不理想,花费的时间接近十分钟。

研讨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房价没有明确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费时还达不到目标。

第二次讲课

环节一: 量一量,感受近似数的产生。

师:这是我利用收集的小树叶制成9张精美的树叶标本,作为礼物送给大家,想要吗?

师:这里的9确切地表示了树叶标本的个数,9是准确数。制作树叶标本需要测量小树叶的长度,我的学生说测不出小树叶的准确值,你们愿意帮忙测量一下吗?

生(跃跃欲试):愿意。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测出结果抢着上黑板记录。

评析:一切从小树叶引入。9张精美的树叶标本中的9明确了准确数,通过动手测量记数体验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数,一切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环节二:说一说,走进生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丰富了学生们的头脑,发散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近似数。

环节三:利用现有知识背景,明确精确度。

几何画板展示:随着测量仪器的精确,测量的结果越来越接近小树叶的准确值。

评析:借助几何画板进一步测量小树叶的长,通过观察可见测量的结果越来越接近小树叶的准确值,轻松引出精确的定义——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

环节四: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例:按括号中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27.018______(精确到个位)

(2)0.027018______(精确到0.01)

(3)27.018______(精确到0.1)

(4)27018______(精确到万位)

评析:利用变式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讲解的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其中(1)、(2)、(3)学生很轻松就解决了。(4)学生将27018≈30000,将这节课的难点得到升华。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学生在小学将27018进行四舍五入就是将27018≈30000。此时再一次引出精确度的定义,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总之,通过这一次讲课,我深刻感受到课因“磨”而“亮”。今后我将更加积极投入到磨课中去,不断历练、完善自己!

论文作者:贾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  ;  ;  ;  ;  ;  ;  ;  

课因“磨”而“亮”论文_贾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