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序列设计与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序列论文,小学数学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准绳.能否恰当地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然而,由于对课标、教材领悟的不透彻和剖析的不深刻,教学目标拟订误区较多;还有很多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教学过程的流畅与新颖,重视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完整,重视教学方式的开放与革新,却偏偏忽视教学目标的拟定,存在着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形式化做法与低效行为.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基于教材例题之间的本质联系,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合理划分单元课时,厘清每一课时所应该承载的目标,一课一得,不拔高、不降低,逐步递进,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凸显本质,科学设计目标序列
(一)合理划分——突出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一个知识点由几个课时完成,包括新授课和若干练习课.练习在教材中大多以习题形式呈现.一般情况下,教材中的练习都是围绕前面几个例题进行编写,由10到20道题目组成.几道练习题如何划分课时,书上没有明确的提示,这是新授课目标超负荷,练习课目标重复“炒冷饭”的原因,也是上练习课常常犹如“脚踩西瓜皮”一般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在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基于整体设计目标序列,合理划分课时,尤其是在使用习题时,要对习题进行选择性使用,对有些习题进行重组整合,对有些习题进行改造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挑战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对于练习中的基础性习题,要在例题教学时作为作业直接使用;
2.对于练习中的相似性习题,要通过整合开发成主题性研究内容;
3.对于练习中的特殊的习题,要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开放数学思考.
【案例1】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和圆柱表面积练习(二).主要针对圆柱的认识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编写的一组练习,由20道习题组成.我们在整体分析习题的基础上,对20道习题进行分类,灵活应用在各个课时中(见下图).同时合理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形成一定序列的课时学习目标,让每一课时在学习时都有新的增长.

(二)有舍有得——突出课时教学目标的核心性
设计课时教学目标不在于“繁花似锦”,而在于切合实际.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踏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会蜻蜓点水,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所以课时目标应适当集中,舍得放弃精彩,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真正的精彩.
【案例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之意义和计算小节.按照教材设置的单元目标和课时划分,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第二课时中,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将课时划分和单元目标序列做了调整.第一课时目标定位舍弃了竖式表征的要求,旨在利用横式的表达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试商过程.第二课时依然舍弃竖式的表征,从小棒摆图形的例子重点定位在深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算理.前两课时突破了难点的2/3,有了这个基础,竖式只是将算理符号化进行表征,两者在意义上是一致的,因此第三课时虽然集中了表内除法的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竖式,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和计算能力已有积累,学习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二、承认差异,科学设计目标序列
(一)考虑年龄——逐步实现目标序列的价值
儿童有自己的发展步调.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要考虑其独特性、需要和兴趣.基本的发展原则:首先是年龄并非完美的发展预测指标.多数儿童经历可预测的发展顺序,但是他们在某一年龄表现出的特性差异十分大.与某一孩子能力匹配的活动,对同一年龄的另一孩子来说,可能太难.理想的情况是提供选择性的活动,或同一活动有不同难度水平的设计.其次是即使对同一儿童来说,不同领域的发展速率也不相同.一个身体发展超前的孩子,也可能智力发展平平,情感成长滞后.为了在这些方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孩子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可能需要不同的体验.
【案例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计算经过时间》.教材安排的是计算同一时段的经过时间.在这节课上,如果停留在只让学生感悟经过时间的推算,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特别是学困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计算不同时段的经过时间会更棘手,但所有的经过时间都套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这一公式去竖式计算的话,又束缚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目标如何定位?考虑到《计算经过时间》有两个课时,所以我们这样定位:第一课时,学生应该充分结合具体钟面去体验,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理清“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和结束时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得出同一时段内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可以数,也可以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增加了不同时段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第二课时,除了巩固经过时间这个知识点,还立足这一小节知识点的高度进行了目标序列设计,从习题中开发了求结束和开始时刻的内容.虽然要求的量不同,但是方法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会举一反三,体验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掌握求开始和结束时刻的方法;在熟练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开始时间、计算经过时间、结束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自然实现策略优化的过程.
(二)留有空间——有序提升目标序列的价值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提升教学目标的价值,比如可以拟订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案例4】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实际教学时,我们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对比(见下页图).
在目标序列的设计中,《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不应该作为孤立的内容思考,如果长方形展开后的各个长方形(正方形)有部分是合并在一起的,那么不同的拼法就对应着不同的求法.求长方体表面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公式,而是真正立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思维价值才能得到凸显,以后解决求长方体或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时,学生才可能灵活思考.实际上,只有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富有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与创造.

三、体现过程,转化课堂教学研究
(一)连续性内容的目标转化研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大板块中都有着“同一内容分阶段实施教学”的编排.而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此类内容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如何把握教学的“度”,会感到很迷茫与困惑.为了找准目标,需要我们结合课程标准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瞻前顾后进行系统的教材梳理,承上启下深度解读教学内容,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的富有启发的教学建议.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来帮助教师把握隐性知识的要点,有机整合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才能比较恰当地定位学段教学目标.
(二)连续性课型的目标转化研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一堂堂的数学课来进行的.课型和教学目标要相适应,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数学课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课型不同,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练习课的课时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环节的练习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环节的练习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环节的练习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归纳、整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等方面.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
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是有效的.但是反思过程,我们认识到目标序列必须整体思考;目标序列和课堂实践必须相辅相成.同时,教学对象是灵动而富有个体性特征,教学材料的选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者在目标序列设计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如何进一步精致目标序列设计,让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是我们之后要思考和实践的.
标签: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时间计算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