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之王董浩云的传奇人生_董浩云论文

船王董浩云的传奇人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船王论文,传奇论文,人生论文,董浩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36年初冬的一个上午,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来到位于南京中山北路萨家湾刚刚竣工的国民政府交通部大门前,拿出一封代理部长俞飞鹏亲笔所写的邀谈信,门卫赶紧带他走进大楼,这个年轻人30多年后竟成为拥有各类巨轮100多艘、总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世界著名船王,他就是董浩云。

献身航运,初露锋芒

董浩云,原名董兆荣,祖籍浙江宁波定海,1912年9月28日出生于上海。父亲董瑞昌年轻时从家乡到上海做学徒,后来开了一家五金店。董浩云在家中兄妹五人中排行老三,因家境生活并不宽裕,加上他少年时体弱多病,所以未曾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1928年11月,年仅16岁的董浩云就投身社会,在一家外资轮船公司任练习生,半年后又考取金城银行属下通成公司所开办的航业训练班学习,从此,他的一生便与航运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31年12月,董浩云被派往天津航业公司任职秘书,并负责公司的船务。董浩云就任新职后很快便崭露头角:他经数月交涉,终于将英国领事馆租借地收回,并将天津航业公司迁入英租界;他与天津航业公司的同事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终于取得原为外商垄断的华北咽喉要道经营权,并向铁道部备案,提出国家采购材料应以“自船、自货、自运”为原则,从而奠定了日后中国发展远洋航运的基础。

董浩云从一个小船主,历经战乱,仍成就船王大业,传承至今十分难得

1936年2月,天津大沽口因持续多日的严寒,导致数十艘中外船只被冰雪封冻在渤海湾,董浩云曾亲自参加这场营救活动,并担任指挥工作,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指挥才干,得到同业的一致好评。短短的几年磨练充分显示出董浩云的精明才智,不久他便脱颖而出,相继担任天津市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此时他还只不过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

1936年5月,国民政府交通部为了制定航业政策、促成国内航业合作及组织专门性的航业金融机构,先后召开“航业促进会议”、“整理民营航业会议”,邀请航业界同人参加,董浩云作为航运界的后起之秀也出席了相关会议。会后他有感于整理国内航运事业迫在眉睫,于是在征询了同业各方意见之后,草拟了一份洋洋万言的《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呈请交通部实施。该方案的主旨是以金融力量促成航业界的合作,以保息制度控制业务自由,并组织一个专门性的金融机构予以推进。董浩云主张将各民营轮船公司合并(股本以其船舶折价计算),成立一个大型的专业公司,同时将船舶统一调配,加强经营定期航线,并办理有效的信贷制度。

当时国民政府的交通部长是顾孟余,但他同时又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因此部务实际上是由政务次长俞飞鹏代理。俞飞鹏阅读了董浩云的来信之后亦深有同感,因而不久即回函,正式邀请他亲自到南京详谈。于是便发生了本文开始时所出现的事。

过了几天,俞飞鹏终于回函,首先他在信中称赞董浩云所拟的整理办法及招股简章等方案详细周密,但在信中再三强调由于政府缺乏资金,加之中国目前航运业所存在的复杂情形,若欲实施积极的整理困难甚多。为此他提议“最初似不如先设航业银行,为航业金融之调剂,一俟基础稍形稳固,再行扩充业务,兼办信托事宜,循序推进,较易观成”,当然商人在这方面尽可独立经营,如果组织成功的话,政府也会在可能范围内酌予扶植,以资倡导。

按照董浩云原先的设想,新组建的航运信托公司额定资本500万元,官商务半,然而这一理念却遭到政府的婉拒。国家不予支持并没有让董浩云打消念头,相反他更加积极地筹划公司的成立步骤,但仅仅半年之后,日本便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他的计划又遭到挫折。直到1939年8月,董浩云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委托新华银行代收股本,新公司于1940年宣告成立,并于1941年3月向香港政府注册。新成立公司名为“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注册资本25万元国币,利用上海租界为掩护,以代理经营多艘英国及巴拿马籍船只行驶中国沿海及远东各口岸,其中悬挂巴拿马国旗的“雷梦娜”轮于1940年由国人驾驶横渡太平洋,成为中国现代航运史上之伟大创举。

正当董浩云的航运事业刚刚起步之际,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紧接着日军攻占了上海租界,不久香港即告沦陷,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及其所经营的船只遂被视为敌产被日军接管,公司不得不宣告停业。

中国航运,远渡重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底,董浩云由重庆飞往上海,一方面协助政府,奔走于英、美盟国之间,从美国战时船舶管理局租得自由轮,解决海上运输问题,同时他还积极办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的复业事宜。然而复业之事却遇到很大阻力,折冲良久,董浩云终于在1946年8月成立了专营轮船业务的“中国航运有限公司”,总公司设于上海。

中国航运公司成立后,董浩云即因应局势的发展,将从事国际海运定为公司经营的主要方向。公司先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船,又以代理经营多家公司轮船方式,使得中航经营的船只总吨位超过9万吨。

中国航运公司虽然从沿海航运中赚了不少钱,但董浩云深知,要想真正取得航运业务的发展,必须将目光放在国际航运方面。为了开辟中国远洋航运的航线,董浩云不计利润,毅然决定以旗下的天龙轮试航,横渡大西洋,开辟新航线。

1947年8月4日,天龙轮自上海启航,在10月27日抵达法国大西洋口岸的哈佛港。此次航行事先没有任何宣传,因此到了法国之后并未引起舆论注意。直到有两位船员利用休假到巴黎观光,因语言不通问路时,人们才知道有一艘飘扬着中国国旗的轮船已经到了法国。当地华侨闻讯后立刻奔走相告,异常兴奋,他们赶紧通知中国政府驻法国的总领事馆和新闻处,同时还自发地组织代表前往哈佛港参观,欢迎来自祖国的亲人。

天龙轮首航成功后,董浩云又开始进行新的试航,这次试航的货轮是公司代理中国海外航运公司的通平轮,成功到达美国西岸的旧金山。天龙和通平二轮成功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壮举,使得成立不久的中国航业公司名声远扬。

立足香港,走向世界

正当董浩云的事业蓬勃发展之时,内战风云密布,1948年12月,董浩云举家迁往香港。以香港为基地,不断向外扩展,开始实现他步向世界远洋航运的理想。

董浩云在战后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船主变为赫赫有名的世界船王,除了工作勤奋、生活俭朴、魄力过人等一般企业家所具有的共同经验外,还与他交游广阔、随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而调整部署息息相关,而他洞烛先机的敏锐眼光,更成为他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香港等地的经济也开始出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急速增长,刺激了其它行业对航运业的需求。董浩云凭借他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抓住商机,通过租船、买船乃至于造船等各种方式,不断开辟新的航线,大展拳脚,旗下船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

董浩云很快就在东京设立分公司,他利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契机,特别是造船工业的崛起,在日本租船、购船,再多方揽得货物;同时董浩云又认准香港是一个自由港,金融活力很强,而且还具有船员工资低、肯吃苦等种种有利因素,因此又将基地设在香港,然后再不断扩大自身的航运事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在航运界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

董浩云活动年表

1912年9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定海,原名兆荣,英文名为C.Y.Tung。

1931年,奉调前往天津航业公司任船务兼秘书。

1936年,草拟《整理全国航业方案》,送呈国民政府交通部。

1940年,在上海筹设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并于次年在香港注册。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中国航运公司被视为敌产,所租用的轮船被日军强占。

1946年,中国航业公司在上海复业,后旗下天龙,通平二轮相继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

1948年12月,举家离开上海,移居香港。

1956年11月,“东方之星”在法国建成下水,这是中国人在欧洲订造最大的散装货轮。

1959年8月,7万余吨的“东亚巨人”在日本建成下水,这是亚洲最大的油轮,同时也跻身世界十大油轮之列。

1967年,正式获准加入远东货运同盟,从而开辟欧洲航线。

1972年1月,正在香港海面装修的“海上学府”(即原著名的伊莉莎白皇后号邮轮)突遭大火而焚毁,后董浩云又将另一艘邮轮“大西洋”号改装为“宇宙学府”。

1973年4月,董氏集团属下的东方海外货柜航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成为香港第一家上市的定期班轮和货柜轮船公司。

1980年12月,载重吨位达564763吨的“海上巨人”号油轮在日本改装下水,该船全长400英尺,采用5万匹马力的汽轮机驱动,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油轮。

在董浩云心中一直有一个心结,195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曾感叹地说:“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我认为憾事者,是未曾看到中国自己建造远洋海轮,或向人定造新的行驶于世界的海轮。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中国航运建设者,自属于后来一群,二十五年服务时期不能算太短,亦应可以自私地告一段落。何况我所手创的事业,如中国航运公司以及其它有关事业,已设有航运建设基金保管会予以经营,我本身自可逐渐求一摆脱;但倘祖国需要我,康健环境许可下,我或能再老兵姿态贾其余勇,为建设中国航运服务。”

就在董浩云对于前景感到迷惘之际,世界航运业却突然出现了转机。1954年9月前后,欧洲各国因农作物减产,急需自南北美洲进口大量谷物,导致世界航运市场运费上涨,从而恢复了勃勃生机。董浩云立刻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在法国订造载重量1.3万吨的散装货轮“东方之星”,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在欧洲建造吨位最重的一艘万吨货轮,从而改写了以往中国远洋航运只能租船、买船的历史。1959年8月,载重量7万余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在日本建成,这在当时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油轮,也跻身于世界上十大油轮之一。该轮下水之际,董浩云感慨万分,他在日记中写道,“费时二十个月,心血用尽,眼见她诞生,为世界航业史添上一页,为中国人争了多少光荣。眼看这巨人乘风破浪,能不喜极下泪?”在这之后,董浩云造船的欲望一发不可收,他几乎每年都建新船,最兴盛的时候,他甚至同时在日本、法国、英国、巴西、德国、韩国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船厂建造巨轮。1980年12月,他在日本建造的特大级油轮“海上巨人”建成下水,这艘载重量达56万余吨的巨轮记录至今也没有人超过。

早在1970年8月美国的Forbes就曾以“世界船业大王”为专题,排列了当时世界上航运业的著名人物,其中董浩云名列第一。截至1980年底,董氏集团属下其拥有各类巨轮100余艘,载重量超过1100余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勇于开拓与时俱进

董浩云与时俱进地推动航运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策略:

董浩云在扩大船队的同时,还注意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正当全球货柜业运输刚刚兴起之际,董浩云即敏锐地觉察到这是航运业划时代的一个巨大转变,他曾在日记中表示要竭尽全力“迎接这伟大的新时代”。为此他果断地决定先将旗下几艘战时生产的胜利轮改装成能够装载300个标准货柜的货柜船,1971年开始,董浩云又在法国船厂先后建造了8艘全货柜船。这些深谋远虑,使得他与国际航运业先进国家并驾齐驱,并奠定了董氏集团日后实现全球货柜化运输的深厚基础。

二、开辟海外航线,拓展全球航远:

早期董氏集团旗下船只虽然横渡大洋,但长期以来主要经营的是不定期航线。开设定期航线首先要有充裕的货源,而且初创的定期航线无论是运费还是经营以及服务标准,都必须具有与外国航商竞争的实力,因此民营航商往往难以承受。

在董浩云开辟海外航线之前,国际间的货源多被西方列强和日本等国家所组成的同盟会员所把持,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远东/欧洲运费同盟”。为了加入运费同盟,多年来董浩云可谓竭尽睿智,他以公司的实力、优良的业绩及卓越的服务作为依据,在国际航运业友人中间四处游说,最终得到国际间同行的认可。1967年7月董氏集团正式加入同盟,开辟了中欧定期航线,这样既推动了远东与欧洲间的贸易发展,又为自己的公司增加了实力。中国人加入这一同盟实不容易,董浩云在日记中亦称其为破天荒的大事。

此后,董氏集团还不断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如巴西远东运费同盟(1969年11月)、全货柜定期航线(1970年4月)、中澳定期航线(1972年7月)、加勒比海与大西洋航线(1973年7月)、日本韩国太平洋运费同盟(1978年12月)以及地中海俱乐部(1981年8月),从而董浩云集团下涂有梅花标志的庞大船队行驶在世界各大洋的洋面上,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三、重组旗下公司,推动香港航运事业:

董浩云一生从事远洋航运,早年曾亲自创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金山轮船公司,抗战胜利后又成立中国航运公司,并参与创办复兴航业公司,同时他还是天津益记轮驳公司、大振航业公司、寿康轮船公司的股东和董事。上世纪50年代起,他以香港为基地,逐渐将其事业推向世界。董浩云先是在香港成立中国航运公司香港分公司(1950年),后来又将金山轮船公司改在香港注册(1952年)。随着董氏集团船队规模的扩大,1961年董浩云将旗下公司予以重组,正式在香港注册成立东方海外航运公司(Orient Overseas Line,简称OOL),并于1964年开始营运定期航线。1967年,又在其基础上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业公司(Orient Overseas ContainerLine,简称OOCL)。1973年4月27日,“东方海外”正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48000万元,从而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定期航班和货柜轮船公司。

董浩云的奋斗与追求正是中国现代远洋航运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而他事业的成功不仅推动了香港航运事业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香港经济的繁荣。

海上贫弱曾是近代中国的一块心病,船王的价值远胜地王、赌王

心系故国,魂归大海

董浩云于1949年离开上海移居香港,以后的3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澳洲等世界各大洲,其间虽然他从未踏足祖国大陆,但他的内心中却蕴含着一种难以忘怀的中国情结。

董浩云是一个性情中人,非常念旧,在他日记中经常提及往事与故交,听友人谈大陆事为之神往,对故国更是心向往之久矣,并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几时能重睹大陆新貌”?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中美关系解冻为标志,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北京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以及日本、原西德等国家相继与北京建交等等。董浩云以其敏锐的目光,立刻察觉出其中蕴藏着的深远意义,认为这将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1971年12月,董浩云利用与基辛格在洛杉矶首次会面之机,详细地询问他北京之行的种种内情;当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握手时,他即在日记中写道:“这是历史性大事,影响中美两国人民大事,对海外华侨与航运贸易更具影响力。”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董浩云还热心地为国共合谈搭桥铺路,甚至他还提出具体方案,希望尽快结束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先生因心脏病猝发,经抢救无效而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终年70岁。虽然董浩云在有生之年未能重踏故土,重圆他那“重睹大陆新貌”的梦,但是他数十年来投身远洋航运所开创的成就,却为祖国争得了无上的荣誉。

标签:;  ;  ;  

造船业之王董浩云的传奇人生_董浩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