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市场环境下建筑行业质量提升控制要素分析论文_张明旭,李强,汪博

新时期市场环境下建筑行业质量提升控制要素分析论文_张明旭,李强,汪博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同时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行业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市场环境下建筑业如何实现整体稳定提升需要关注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策划;质量控制;管理能力;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在此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行业转型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跟不上行业高速增长的需求,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等等都在制约着行业整体质量提升的步伐。以下针对目前行业发展中质量提升控制要素进行分析。

一、质量策划和标准化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策划与管理,直接决定了项目实现的质量最终目标和水平。以下就如何提高目标策划、提高员工能动性、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控及标准化管理四个方面。

1、企业从宏观策划上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结合企业发展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每个项目的实施目标。这个目标需要针对每个项目的工程特点、施工规模、技术难度,选择有相应资格、施工经验的团队人选,根据合同或企业自身需求制定项目的总体质量目标。

2、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实现目标。质量策划应该具有针对性,突出工程特点和难点,组织有足够经验和业务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逐项编制应对措施,这需要强化企业策划评审机制,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和重难点策划应由企业组织高水平专业团队完成,而不仅仅依赖项目团队,避免策划成果流于形式。

3、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提高人员能动性。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策划及质量目标的分解,并逐一确定质量等级,以便当实际完成效果有偏差时尽快调整和部署,同时划分员工责任和贡献奖励。

4、做好质量目标的阶段性复查和验证尤为重要。公司质量监督部门要围绕质量计划定期或阶段性对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对质量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考核时,应公平公正,奖惩分明,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5、提高企业内各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标准化程度对形成企业管理特色,提高竞争力有十分重要意义。具体可通过吸取行业先进经验,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总结各项目研发的“小、特、新”且成效优异的节点做法,编制标准化手册,并明确适用范围,在新项目进行策划时,优先选用优良做法,实现企业内部各项目间的标准化,形成赶超比拼的良好质量管理氛围,保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二、提高管理人员能力,保持人员活力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中承担工程管理任务,是整个质量管理策划实施过程中的第一要素;质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工程的顺利开展及工程质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要想实现质量提升的百年大计,前提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企业人员知识的新旧和优劣决定了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水平,但目前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性成为人员流动性最频繁的行业之一,其中生产第一线实用人才的短缺是最为严重的问题。除新时期从事建筑行业的青年员工精神态度和思想有所变化外,个人认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有以下因素:

1、提高员工的精神素质。精神素质首要体现在使命感,这在新时期青年员工中普遍有所缺乏。企业应该从制度上创造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团队管理环境,工作中用制度管理人员,生活中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给予员工人格意识、个性更多的包容和发挥空间,质量管理需要理性又积极的精神和思想。

2、建筑企业要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伴随着建筑行业爆发式增长,企业数量基数巨大,准入门槛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企业长期处于不断的吸纳新人和人员流失的循环中。而与此同时,由于人才市场专业性人员基数较大,与其它技术型产业相比,多数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认为总有人员来补充缺口。但人员的流动意味着业务水平不一,责任心不强,归属感降低,这与促进企业乃至行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建筑企业应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机制,从培训、激励、晋升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实现人才与企业技术和管理需求的匹配,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

3、保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科技创新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科技创新能力制约着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只有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与时代接轨甚至开拓创新,才能保持企业整体活力,同时也是发挥新时期员工的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动力。

4、在提高员工精神素养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做好员工质量意识、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决策层到每一个基层员工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认知,对管理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质量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员工是企业的未来,这些都是必须的,且值得的。

三、提高工人队伍专业化水平

中国建筑行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主力军以"农民工"为主产业工人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客观的讲,农民工为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建筑业向信息化、工业化、职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民工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低下、技能水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发展的要求[1]。

近年以来,劳动力市场逐渐失衡,正在迅速老龄化,人员日益趋于短缺,用工量的需求和劳动力之间矛盾尤为明显,往往更多的关注度在于解决人员短缺上,而人员流动性仍然在加剧,很多项目面临“不是干得好不好,而是有没有人干”的状况,新入行的工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一线作业人员管理难度加大,经常收到“工人难管,一脸傲娇”的评论。究其原因,是中国建筑业爆发式增长,与未重视劳动力市场工人整体技能水平提高导致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爆发。要实现国家百年质量大计及建筑市场质量提升需求,劳动力市场必须走产业工人路线,实现行业水平的稳步提升,并提高工人队伍的社会地位,才能吸收新一代年轻有活力的产业工人,从而全面提升现代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然而如何推进建筑工人产业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筑业吸纳了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务工农民进城工作何生活已经成为关乎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目前户籍制度下,即使在城市务工多年已改变职业身份的农民,依然享受不到企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无法融入城市社会,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化配置。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户籍改革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出台相关配套制度,逐渐消除制度隔阂,使农民工真正享受到产业工人待遇,彻底实现由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2、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制约了他们职业发展的潜力,因此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推动农民工观念革新,才能形成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承担起提升农民工职业素养的义务。首先应推行建筑产业技术工人制度,形成技能等级与工资水平挂钩的建筑劳务用工机制。其次要加大对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树立工人的规则意识。

3、充分发挥专业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民工盲目流动性,为形成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奠定基础。

4、加强对劳务企业的管理与引导。目前对劳务企业的管理相对缺失,总承包管理企业只管使用,政府部门负责准入,而对劳务企业信誉状况、业绩评价需要专门机构进行约束和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淘汰不合格的劳务企业或队伍。

四、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使用,同时也影响参建各方的信誉和效益。近年以来,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亦不缺乏行业标杆,已逐渐形成良好行业氛围,可以说建设单位是工程质量控制环节中的发动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优价,合作共赢的循环发展”,建设单位对项目质量目标需求是首要动力。通过对不同项目的客户群体定位和质量目标定位,合理范围内的优质优价,形成战略合作机制,保障不同项目间质量控制的平稳均衡发展。从商品经济理论上说,建筑产品这种特殊商品也应该遵循“质”与“价”相结合的原则,其价值也应受商品价值的规律的支配。但在我国建安工程造价长期以来未能按照商品价值规律定价,多年来形成的建筑产品计价办法是:使用统一的合格产品定额、统一的材料预算价格、统一的人工工资单价、统一的费用标准,这四个统一无法确定产品的质量价值,优质产品与合格产品一个样,长期下去势必会挫伤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严重制约着建筑产品质量的提升[2]。而实行“优质优价”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的同时,可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2、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机制。在建筑也投资极速增长时期,追求资本回收效率一度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建设单位考虑的首要因素。但随着人民对于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单位对于质量的控制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建设方形成了企业内部标准化质量手册,并形成严格的巡检或第三方检查评比制度,在各项目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对行业质量意识提升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很多企业仍然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质量控制与生产进度控制脱钩。建设单位愈来愈重视质量管控,不再是粗放式管理固然是好事,但很多企业内部管理并不协调,一方面要求提高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压缩合理施工周期。

过多关注表观效果。部分建设单位过分关注重点外观效果,而对于影响使用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部位缺乏管控。这造成施工企业一味追求评比结果而对其它部位缺少管控尺度,脱离项目质量管理的初衷。

3、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经济基础决定市场行为,建筑行业新技术的推广范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资方的接受程度。建筑业从来不缺乏创新,比如近年推广迅速的结构装修全穿插流水施工工艺、铝合金模板施工工艺、装配式工程及BIM技术应用等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政府有指向的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强制推广,但这会让企业家感到反感,并没有主动、认真的去了解、推广和英语新技术,因此建筑新技术推广缓慢。因此中国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更新往往并非市场化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缺少资本的投入。如果由施工企业单方面推行新技术,在资金和资源上势必带来巨大的消耗,而投资方往往缺少创新意识和助力行业发展的长远眼光。目前情况下,仍然需要政府有引导性的为试验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并经过专业人员对新技术使用范围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在科学合理的分析下进行推广,同时也需要更多投资方、建设单位在新技术推广中积极合作。

结束语:建筑行业需“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而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这是党中央对行业的要求和指导思想,而谋求建筑业稳步发展也是行业同仁共同的夙愿。

参考文献

[1]高学斌.以“三化”建设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2013(1):21

[2]周洪彬.建筑产品实行优质优价的可行性及利弊分析.《中外建筑》。1999(8):95

论文作者:张明旭,李强,汪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新时期市场环境下建筑行业质量提升控制要素分析论文_张明旭,李强,汪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