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为商业建筑,在保护既有工业文化的同时,也起到对区域经济的良好提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案例的研究,对工业建筑改造的建筑技术、空间环境及建筑形象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提出面向商业类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既有工业建筑;商业建筑;更新改造;空间布局
一、研究背景
上海作为我国工业文明的摇篮,工业建筑遗存丰富,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为商业建筑的实践较多,如八号桥创意园(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红坊创意园(原上钢十厂原轧钢厂),1933老场坊(远东第一屠宰场)等项目,但随着改造项目的大量出现也带来了很多值得关注的设计问题。调研发现一些项目存在盲目改造、改造方式过于单一、空间缺乏多样性,以致项目改造后出现一部分空间闲置、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当前我国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对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如何提升改造水准已经成为设计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动因
选择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影响产生的结果。
1 .时代背景层面——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传统工业,成为城市中的主导产业。原来处于城市中心的工厂逐渐外迁或倒闭,城市中出现大量闲置的既有工业建筑,且这些既有工业建筑一般处于城市的核心地带,升值潜力
2 .思想意识层面——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
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是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改造设计,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进而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3. 社会文化层面——延续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需要
既有工业建筑是社会工业历史文明的产物,承载了当时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繁荣景象,其中孕育着浓厚的场所精神。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是对原有的历史文脉的尊重,是一种抽象的工业历史文化的延续。
4. 科学技术层面——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设计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于原有建筑是否具有可靠性。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才使有关旧建筑改造的内容成为可能。
三、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在空间中的感觉。之所以强调人性化的设计,是因为原有的工业建筑是以生产为主要目的,无论是从空间的尺度上还是从各项配套设施上都不是为人服务的,忽略了人在其中的感觉。而现代商业建筑服务的对象是人,更加强调人在商业建筑中的感觉,因而需要根据商业空间的功能与需求进行适度的改造。此外,还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
2.个性化原则
为了吸引消费者,营造独特的商业环境,现代商业需要有个性。不同的商业由于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内容,对空间环境也有着不同的追求。因而,在进行内部空间改造时,应该根据各自的品牌文化特点,赋予空间以个性魅力。
3 .历史人文性原则
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商业强调空间的内涵性、人文特色性。而既有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的人文精神所在和魅力源泉,所以在保护工业文化的前提下来进行商业改造,对营造商业空间是非常有益的。
四、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法
1.功能置换方法
工业建筑的体形简单、构件种类少,空间宽敞高大、面积较大,技术先进,适应性强,通风、采光、防火设计到位。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建筑具有可适应的潜力,能够通过相应的设计,创造出各种空间形态和外部形象,适应新的功能和环境。另外,工业建筑结构坚固耐用的特点,决定其丧失原有功能以后能够进行更新。工业建筑的结构类型是既有工业建筑转换成其他功能的基础,研究工业建筑的更新方向首先要了解工业建筑不同的空间特征和结构类型。按照工业建筑的不同空间特征和结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
1. 1“高大型”工业建筑
“高大型”是指跨度在15 m 以上的单层工业厂房,具有高大内部空间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大多为巨型钢架、拱、排架等,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主要用于重型机械制造工业、冶金工业、大型仓库、火车站等。这类既有工业建筑可以保留原有的开敞空间形态,更新成剧场、商场、展厅、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要求有高大空间的建筑。
1.2“扁长型”工业建筑
“扁长型”是空间较前者低,空间开敞宽大,大多为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适用于垂直方向组织生产和工艺流程的生产企业和设备及产品较轻的企业。这类建筑常见于轻工业的多层厂房和多层仓库等,这类建筑空间灵活度相对较大,适合更新为餐厅、超市、住宅、办公楼、娱乐场所等需要层高和空间较小的建筑。更新过程中可以根据柱网的变化,在水平方向上根据功能需要灵活划分空间; 在垂直方向上也可局部增减楼板,在建筑内部营造出中庭空间,打破原有的空间形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特异型”工业建筑
“特异型”是一些特殊形态的建( 构) 筑物,如煤气贮藏仓、贮粮仓、冷却塔、船坞和水塔等,它们往往具有反映特定功能特征的外形。这类建筑空间由于其生产功能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空间形态的特异,这种特异对建筑的更新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但同时也为建筑的更新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类建筑适宜更新为大小不一的建筑,如艺术中心、娱乐中心、剧场和各类工作室等。
2.空间改造方法
2.1 划分空间
既有工业建筑有着开敞的平面和高大的空间,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约束力都比较小。没有结构和构件的过多制约,原有空间的连贯性使得空间改造更加随意灵活。
水平划分——在充分保持原有形态和体量的基础上,按照使用要求将原有工业空间横向划分为若干层次的适宜空间,借此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或者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种空间重构的设计手法运用较广,一般用于多层框架结构的厂房、仓库改造。
竖向划分——这种改造设计方法适用于原有内部空间比较高敞(通常在6m 以上),有一定的分隔空间的潜力,结构比较坚固,支撑结构多为巨型钢梁、拱、排架等的既有工业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改造时需要注意新增结构构件和原厂房结构之间的相互协调,保证原厂房的地下基础和地上受力构件不会受到新增结构的过大负担甚至损害。
2.2 合并空间
当新的功能空间需要比旧建筑既有空间大的时候,就要拆除部分楼板或隔墙,将原来的小空间合并成适合新的功能需求的大空间。这种方法多见于改造框架承重结构的工业遗产建筑。
此外,出于生产需要,工业建筑往往具有较大的进深和跨度,原本的平面和空间形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中心区域的采光,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切掉部分楼板结构,即加入中庭的方式来创造比较开敞灵活的使用空间,有效地增加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弥补旧建筑中央部分采光不足的缺陷。
2.4延伸空间
通过延伸、扩建空间使既有工业建筑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或在与原有结构密切相关的空间范围之内,通过地下增建、侧面贴建和顶部加建等改扩建方式来适应新功能。在这一方面,不仅要考虑扩建部分自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还须处理好与原建筑的内外空间形态的联系和过渡,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环境处理等方面,既要尊重原有建筑,又要重视新建部分的特色,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手法也很多样。
2.4嵌套空间
在大尺度的工业空间里嵌入一个全新的独立体系,形成双层表皮系统(Double Layers System)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此种做法的前提是外层的工业建筑要有较大的尺度,内层系统因而脱离外层系统。这种外旧内新的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有风貌,新加部分与原有部分是一种明确的对话关系而非“依附”关系。内层系统的结构布局因此不受限制,可以取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且有利于现有外层系统的维护及新加设备的安装。
2.5 连接空间
这一策略适用于对多个单体建筑形成的群组进行改造。通过增设连廊、楼梯、加盖屋顶、薄膜等方式使原本相互分离的若干单体建筑实现不同程度的联接;而新旧空间“之间”的张力就成为整个空间的趣味中心。不仅如此,还能够改善自然采光,满足交通、景观等多方面的需要,成为整个建筑的活跃元素。
3.外立面改造方法
从建筑外立面改造过程中自身结构逻辑与主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立面的更新程度去分析,可将建筑立面更新改造分为更换墙体饰面材料、外包立面和建筑立面完全更换三种方式。
3.1 更换墙体饰面材料
这种方式是在外立面改造中对原有立面形象改变最小的方式,不改变原有建筑立面墙体及门窗位置,也就不改变建筑立面原有的基本构成形式。这种采用更换饰面材料方式以更换建筑视觉效果的方法的的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期短,并且不改变建筑立面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原有关系。
3.2外包立面
外包立面是在原建筑立面外面再加一层建筑立面。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目的是出于建筑视觉形象的要求,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要求无关。外包立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原有建筑立面的构成有关,如外包立面的开窗洞口等需要与内部墙体的采光位置相对应等,但其自身的尺度、肌理及凸凹关系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外包立面由于是在原有建筑立面之外加包的纯粹为了满足建筑视觉效果的建筑立面,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建筑立面与建筑其他构件的逻辑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建筑逻辑的真实性。
3.3更换立面
建筑立面的完全更换一般应用于建筑支撑结构和外立面体系分离的情况下,多见于框架填充墙结构以及幕墙立面。这种方式的改造是在建筑支撑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当于根据功能形象需求对原有主体结构的一次外立面整体再设计。
五、结语
总之,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为商业建筑的方法研究,应从建筑遗存的空间形式的分类着手,对不同空间形式的工业建筑遗存有针对性的提出商业改造(即实现功能置换、空间重构、立面更新)的具体方法。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拥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将其改造成商业类建筑的过程中必须要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要保留其文化价值,又不能破坏其原本的记忆感与认同感。单一、片面的再利用措施不可能使保护之路走得长久,一定要结合地区城市规划,提高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并进行合理的创意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论文作者:李晓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4
标签:工业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立面论文; 结构论文; 功能论文; 商业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