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承德市委党校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摘要:2014年5月和7月,总书记就新经济常态进行了重要讨论,阐释了新经济常态的重要特点、发展机遇道路和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在十二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从全国总共九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特别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正常状态。只有把握经济的本质,平稳并顺利地实现经济转变增长动力,才能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势必会成为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社会管理;革新路径
引言
我国经济正式进入新常态后,为社会管理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传统的管理理念及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无法真正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全面革新社会管理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实现国家机制优化的核心问题。对此,在党的十八届会议中,将社会管理作为促进国家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明确社会管理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地位与影响,积极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革新路径,确保国家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发展。
1经济新常态及社会管理内涵
1.1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4年12月,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要实现经济上的新常态发展全新理念,并对其形式特点、上涨动能、前进机制及提高结构等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并正式宣告我国当前已迎来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发展时期。会议全面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的主要形势变化,同时,将“八个重视”与“五项工作”作为顺应新常态并引导其落地体系。维持经济稳定、优化经济结构、重视方针效益、全力提高质量、强调创新驱动、实现全面发展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经济上升速度的逐渐变缓说明了我国彻底告别了0.08的经济上升速度,而是真正迈入了经济长期有效稳定在中低速度的全新时代。与此同时,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及要素重新分配的背景下,为能更好地迎战国际日益激烈的竞争、缓和经济结构间的不均衡所产生的各种遗留问题、促进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及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技术、更新产能,加速衰败产业转型及建设新兴产业等有效措施,来实现我国经济结构全面升级。
1.2社会管理
一直以来,社会管理都是政府工作中一个不成文的俗语,属于社会化管理的一般范畴。尽管社会管理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学术范畴的词汇,更不是一个专用概念。从学术讨论价值与分析现状来看,社会管理作为实际工作的重要概念以及学术问题在我国进行深入讨论也不过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情,但是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且深刻,所以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学术界甚至整个社会管理界的广泛重视。从客观上来看,社会管理最早是1987年王思斌等人通过翻译俄语版《社会管理学》并将其出版后才传入中国的。该理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学术思潮,学者们对于社会管理学的最初认知也基本都是源于此书。后来,王思斌还撰写了《社会管理初论》一书,系统分析了我国当时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以及社会矛盾,尽管最初对于社会管理的研究较为分散,但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该理论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其影响力也变得更为深远了。
2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管理的有效革新路径
2.1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思维理念是产生具体行为的主要导向,科学的社会管理理念是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与先决条件。我国以往相关地区政府在对社会具体问题进行管理过程中,往往将导致不良社会问题的所有原因全部总结成社会大众的原因,将其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但却并不是管理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轻重颠倒的做法,最终导致社会管理结果距离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有时还会出现比管理前还要严重的现象。为此,要想真正对社会进行高效的管理,首先就应转变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原则,坚定不移地将维护社会大众的基本权益作为社会管理的初衷。目前,我国许多社会管理问题来源于利益之家的矛盾,因而,就需要我国政府既要努力满足社会大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也要坚持自由与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调整产业经济结构,重视优化、确保民生。此外,要准确地控制维护稳定与权益之间的关系,只有充分维护根本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而维护社会的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积极维护权益。社会管理的革新应健全相关对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机制,真正体现社会大众的主流需求,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全新的社会革新及进步的成果。
2.2培育现代群众精神
在社会管理中,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同时,也是社会公共活动最为直接的参与者,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做事态度及综合水平,直接决定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但在我国实际生活中,人们由于长期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导致其缺乏应有的群众精神,意愿精神及主人意识存在明显不足,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经常出现严重的“顺风车”情况。针对这些问题,为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其自主加入社会管理行列的主观意识,就应经常引导并鼓励人们勇于加入到社会管理中,与政府及其他管理主体共同合作,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其主人公意识及管理能力。但群众的管理能力想要切实得到提升,还需要其自身付出努力,同时也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首先,应构建完善的社会群众能力培养机制,增强其社会精神与主体的管理意识,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其次,积极创新并拓展社会大众参加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及模式,将民主监管、民主决定等作为参加模式的主要内容,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监督作为提高群众社会管理能力的主要特征。
2.3整合社会多方资源
社会管理的过程也是社会不同主体利益相互搏斗的过程,因此,社会管理应与不同的主体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相互扶持,共同管理,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社会管理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革新。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及模式的影响与制约,政府始终通过经济与行政的方式对社会各项事务实行综合管理,但在社会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社会管理局面逐渐变得复杂,以往政府负责所有方面的管理所存在的不足相继涌现出现。为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管理问题,政府往往是力不从心、身心疲惫,管理效果也不乐观。政府有限的管理能力,是当代社会公共管理基础常识,对此,为能真正解决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多种复杂性问题,就应积极整合社会多方有效资源,全面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加入到社会管理团队中,作为管理的组织者、践行者,将原本单独的管理转变成多样化的管理。将政府领导的社会权利合理分配给群众及社会机构等各个管理主体,加强主体间的沟通协作,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
结语
在我国经济正式进入新常态后,社会管理中相继出现了许多问题,且整体变得愈发复杂多样,以往政府通常将所有事物的管理全部包揽,单一化的管理模式根本无法真正地解决相应的问题,更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此,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管理,应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整合社会多方有效资源、积极培育现代群众精神,有效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共同进行管理,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开创全民社会管理的新局面,从而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晁.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3).
[3]胡勇慧.新常态下城市社会治理的困境与路径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2).
论文作者:商楠,董双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社会论文; 常态论文; 经济论文; 群众论文; 我国论文; 政府论文; 大众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