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之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之教育也。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笔者谈几点看法,望同行及诸君斧正。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109-01
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尤其是利用语文课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电化教配直观新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有三课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毛泽东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带领学生领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再现剑桥风景,讲解剑桥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以用图片再现历史上著名的母教子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巴金对忙碌、沉重、贫穷、勤劳、博爱、温馨的大堰河的爱及作者表达对保姆的深深的悼念、悠长的追思和真挚的感恩。从而渗透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父母的强烈的敬爱之情。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要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人才创新、教育创新。美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水平远远不如我国,我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竞赛每年拿到许多金牌,但建国以来,我们却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得者,原因何在?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可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借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创新精神培养作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课堂发言、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最经济实用的训练形式。师生对话、同学讨论,首先要学会倾听,把握对方的说话思路、内容,然后思考说什么,怎么说,最后由听者变为言说者,用语言表达思维。发言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准确流畅,条理分明;神态端庄大方,没有小动作,没有口头禅,干脆利索。另外,课堂上的复述、朗诵、背诵、课本剧表演等形式都是最常见最实用的训练机会。课堂上,长期重视听说训练,会为口语交际能力夯下坚实的基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没有了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被塑造成了一个个标准的产品。但学校不同于工厂,学生也不是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他们是未来社会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没有创新素质他们将很难丰富和发展这个世界。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当然,荆轲虽然刺杀不成功,但是也要引导学生明白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顺利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轨,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对教育提高的根本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1]略谈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问题[J].赵德光.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04).
论文作者:施玉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论文; 能力论文; 故事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