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84
【摘要】目前临床抗感冒药物种类繁多,用药中存在盲目性、不规范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涉及多器官系统,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黏膜等。可通过相应的措施包括了解抗感冒药物的主要成分、对症用药、严格药物的适应证及用量、联合合理用药等,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 抗感冒药物;感冒;不良反应
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及病毒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部、鼻腔急性炎症。我国成年人感冒发生频率约为每年2~4次,儿童为6~8次,病原体多为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占70%~80%;少数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占20%~30%[1]。抗感冒药是治疗感冒的基础药物,药物种类较多,其药物成分、作用机制类似[2]。多数患者往往自行服药,存在盲目性,容易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对常见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应用对策。
1 抗感冒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1.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抗感冒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卢星池等[3]报道发生率为2.14%,多数解热镇痛药物可导致过敏反应,如长期使用扑热息痛可导致鼻炎、荨麻疹的发生;阿司匹林可导致皮炎、过敏性哮喘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作为变应原与机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后诱发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关。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1.2消化道反应 抗感冒药物可刺激胃肠黏膜,产生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扑热息痛类药物;部分灭酸类药物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其损伤、出血。
1.3肝肾损伤 多数感冒药物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引起药源性肾脏损伤,严重者可导致肾小球坏死、急性肾炎、甚至肾功能衰竭[2];某些速效感冒药物可引起肝细胞坏死、急性乳头坏死甚至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不良反应[3]。含有双氯酚酸钠成分的药物长期服用后可损害血小板,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血尿。
1.4神经系统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抗感冒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据统计在其所有的不良反应中占25.6%[2]。多数患者服用抗组胺类抗感冒药物可导致嗜睡、犯困等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头晕、精神错乱等,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可影响患者中枢系统,严重者可导致蓄积性中毒[4];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液中的pH值,导致亢奋、搐搦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呼吸抑制;止咳类药物容易引起亢奋、睡眠障碍、头晕、呼吸抑制等,部分抗感冒药物还可导致成瘾;过量使用新康泰克等药物可导致耳鸣甚至耳聋等严重不良反应。
1.5心血管反应 部分含有麻黄碱及其类似物的感冒类药物,具有血管收缩作用,在缓解鼻塞等症状的同时,也带来了血压升高、心率变快、心律失常、甚至脑出血等心血管系统损伤;部分解热镇痛药物还可对血液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文献报道在0.36%[3],但较为严重,如粒细胞下降、出血甚至 导致白血病等,应引起重视。
2抗感冒药物的合理应用
2.1了解抗感冒药物的主要成分 抗感冒药物种类繁多,药物组成也各异。了解抗感冒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基础,既有利于缓 解病情,又可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损伤。目前常用的药物种类包括解热镇痛药,其主要成分为扑热息痛,国内含有改成分的抗感冒药物有几十种;抗组胺药,主要成分为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收缩血管药物,如苯丙醇胺;镇咳了药物如喷托维林、右美沙芬等;抗病毒药物如盐酸金刚烷胺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药物可能对不同的患者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的患者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掌握其主要成分,避开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合理用药,以避免对机体造成伤害。
2.2严格药物的适应证及用量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多是在长时间应用和用量过度的情况下发生,适宜、规范的用量可以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过敏体质、合并慢性肝、肾功能损伤或低下的患者,更应谨慎用药,根据医嘱规范用药剂量。医生在开具处方后或药剂师发药后应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宣教,告知其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服用注意事项,指导其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增加药物剂量及服药次数,指导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增加不良反应程度。此外,要掌握抗感冒药物的使用时间,部分速效药物在感冒初期有较好的效果,但感冒后期则可能效果不佳。一般情况下,抗感冒药物连续服用最好不超过7d,服用7d未康复者应及时就医[4]。
2.3根据临床症状合理用药 患者由于感染病原体及个体的差异,感冒后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应根据其症状及身体素质选择针对性的药物。如对发热伴轻微头痛 者,可选择解热镇痛药物;对轻微发热者可选择新康泰克及相似成分的药物;对鼻塞、流涕者可给予组胺类药物;病毒感染者应给予抗病毒药物等。对症用药既利于发挥抗感冒药物的最佳效果,又有利于减少不规范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2.4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包括婴幼儿、孕期及哺乳期、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婴幼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全,抵抗力较差,使用药物后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或增加不良反应程度,应选择药效温和、无刺激的抗感冒药物,用药剂量也应更加谨慎;孕期及哺乳期患者,若用药不当,可导致母体、胎儿或婴儿的双重伤害,应禁用阿司匹林、含苯海拉明等成分的药物,谨慎使用含扑热息痛、麻黄碱类药物;部分药物有致畸、致癌风险,如部分抗病毒药物,对孕期及哺乳期应禁用该类药物,病毒感染者可选择板蓝根冲剂等不良反应较小的等中药成分制剂[3];部分抗感冒药物可加重血液系统疾病,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应禁用上述药物。
2.5合理联合用药 在感冒为病原体混合感染和症状较重时,常需要联合用药,以增加治疗效果。应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应注意药物之间的作用,如扑热息痛与华法林联合,容易导致血药浓度的波动,影响抗凝效果。而为促进患者康复,可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补充微量元素等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抗感冒效果。
3小结
抗感冒药物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的同时,其本身带来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小觑。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研究报道不同,卢星池等[3]报道为9.64%,李学莹[4]报道感冒清的不良反应为47.5%,感冒冲剂的为12.5%。尽管多数不良反应轻微可逆,但由于涉及器官系统较多,如果用药不合理,部分患者可能导致严重的器官损伤甚至引起死亡。不合理用药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余爱平[5]等报道在合理用药处方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而在不合理用药的处方中发生率为13.06%。因此对抗感冒药物,应严格遵医嘱或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合理用药,对特殊人群应谨慎用药,规范联合用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妍.试论抗感冒药的药物成分、药理特征及用药情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7):143-145.
[2]徐宝杰.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8,16(33):292-293.
[3]卢星池.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预防方法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23(10):1369-1370.
[4]李学莹.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海峡药学,2018,30 (5):276-277.
[5]余爱平.浅谈抗感冒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J].当代医药论丛, 2015,13(13):251-252.
论文作者:范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5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发生论文; 发生率论文; 成分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