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趋势及货币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货币政策论文,中国金融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2001年内我国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将面临一个崭新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银行业务将受到空前的冲击。经济和金融微观基础的这两个变化,对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未来5年,中国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取向,客观上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如何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经过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连续几年的治理整顿,金融秩序已经有明显好转。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状况已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已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市场竞争力已有明显提高。
但是与发达国家国际性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总体上弱势明显。加入WTO以后,中资金融机构将直接面对国际强手的激烈竞争。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我国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超过60%,如何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健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能力,至关重要。在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二是如何获得持续的资本金来源,保持符合监管标准的资本充足率。
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按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方针,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一是在现行股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抓紧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维护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相适应的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增加银行工作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统一法人管理为基础,以授权授信制度、内部审计稽核制度为保障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金融企业自我积累、财政增资和发行长期金融债券等形式,增加商业银行资本金和附属资本,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做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工作,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等。
二是对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未来5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保持市场份额基本稳定,仅贷款规模每年至少需要增加7000亿元左右。按8%资本充足率要求,每年需要增加资本金500亿元左右。显然,这是一个不小的困难。解决办法可以有很多种,其中上市是重要途径之一。上市方式也有很多种,例如整体上市,其优点是确保了国有银行的完整性,但其缺点是超出现有证券市场的筹资能力,难以推行;又如分拆上市,其优点是可以相对缩小股票发行规模,与现有证券市场筹资能力相适应,但缺点是分拆出优质分行后,存续部分的经营压力可能更大,更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再如几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联合上市,其优点是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大银行,解决目前国有银行分支机构过多、管理幅度过大、内控效率降低的弊端,但其缺点是容易形成新的地区性金融垄断,降低金融运行效率;还有海外上市,其优点是可以利用海外市场,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走向世界,但上市的条件及上市后的持续监管更为严格。究竟采取何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适应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全球趋势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主流融资技术。从金融发展史看,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最先是资金余缺双方的直接借贷;后来由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将资金余缺双方联系起来,进行间接融资;现在,借助资产证券化技术,借款者可以直接向证券市场融资。证券化融资形式的出现,在相当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融资方式大量被各种证券融资方式取代,银行信贷资产也大量走向了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金融领域的面貌。美国金融学家BODIE指出,30年前美国银行操纵着美国金融资产的50%,今天只有25%了,并且还在继续萎缩。在美国,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已被证券化,证券化资产类型已扩展到诸如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学生贷款、一般商业贷款等各个方面。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债务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的无论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都可以通过证券化方法运作。现在,资金短缺方可以通过发行债务证券向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资产所有者也可以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保证发行资产证券向证券市场融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从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两方面挤压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使商业银行面临来自证券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伴随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同时带来大量介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成熟金融产品,中资金融机构要提高竞争力,也必须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利用各种资产证券化工具发展自己。
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1997年6月开始运行,最近3年发展十分迅速。1997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余额为3819亿元,到2000年底已达到16774亿元,增长3.4倍。加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债券,金融机构债券余额达1.96万亿元,占其总资产的比重,1997年为4%,2000年已上升到14.2%,其中当年金融机构债券增加额相当于其贷款增加额的比重达到54%。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交易量,1998年、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3、2.9倍,2000年比上年增长3倍。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活跃,秩序规范,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违约现象,市场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多元化,为支持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为有效降低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发行成本,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期间,银行间债券市场将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统一债券市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银行间债券市场由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场外交易和以中小企业及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柜台交易组成,其中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场外交易应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开的市场;以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柜台交易是其依托和补充;中央银行通过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这一总体思路,需要重点做好几项主要工作:(1)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交易、结算、清算体系,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和风险控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2)开通银行柜台债券交易系统,扩大债券市场覆盖面,有效提高银行债券市场容量,提高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目前凭证性国债发行由于承诺居民可以提前兑付,当利率出现上行趋势时,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因此,必须改革发行方式,通过银行柜台向居民销售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使债券发行和交易市场化,可以有效避免银行流动性风险。(3)扩大交易主体,除商业银行外,原则上允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法人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事债券买卖和回购业务,通过债券转托管,沟通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联系,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4)建立商业银行债券买卖代理行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造市商制度,活跃市场交易。(5)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法规,规范债券市场秩序。
发展票据市场
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对商业信用实行一律取缔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商业信用逐渐恢复,商业信用票据化问题逐渐提上日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商业票据贴现的第一笔业务在安徽省天长县出现,但随后一直发展缓慢。部分原因是管理上我们陷入了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旧套路。1995年颁布《票据法》,随后票据业务开始有所发展,但由于其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加强管理后又停顿下来。近两年,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票据市场建设。1999年,全国商业汇票发生额达5076亿元,商业银行累计贴现2477亿元,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500亿元,是此前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发展最快的一年。2000年,进一步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承兑票据量和贴现量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6300亿元,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达到1258亿元。票据业务迅速发展,对于支持中小企业、支持中小商业银行、解决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等问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年人民银行758亿元的再贴现增加额中,对中小商业银行占79.3%。据对全国29个中心城市统计,在当年银行承兑贴现票据中,票据背书3~5次的占40%,背书5次以上的占11%。2000年上半年企业之间相互拖欠问题曾是个突出问题,下半年由于票据市场发展,大为缓解。
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商业票据贴现和再贴现,是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直接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应首先从真实商品交易票据起步,强调票据的真实性。这样做有利于确保票据到期偿付,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中货币运动与实物运动的一致性。融资性票据实际是企业(公司)短期债券,显然,放开企业的短期债券的发行,是需要具备诸多条件的,目前这些条件尚不具备。办理票据贴现的主体,从商业银行成立专营贴现业务的“窗口”起步;在这个基础上,今后如有需要,可将专营窗口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产权多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票据公司。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社会信用,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利于防范票据市场风险,有利于与按控股公司模式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相衔接。
实现这一总体思路,目前需要重点做好几项主要工作:(1)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专营票据业务的专门窗口,从事票据贴现专门业务。(2)进一步推广使用商业汇票,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商品、服务交易中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使之成为企业商品交易重要的结算方式。(3)在规范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承兑汇票。商业银行要在防范票据风险的同时,适应市场需要,积极发展票据承兑授信和贴现、转贴现业务,同时支持资信情况良好的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票据融资。(4)支持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票据市场评级等中介机构,以活跃市场和维护市场秩序。(5)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再贴现管理与操作,并依法对票据市场实施监管。
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这一规定,是在借鉴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经验和总结我国货币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历史结论。这一规定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同时照顾到以币值稳定为手段,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这一基本规定,“十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什么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我们认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是指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不超过3%左右的限度内,应视为物价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理论上应指保持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稳定。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并不健全,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必要的。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应以熨平短期名义汇率剧烈波动、使市场汇率的变动能够基本符合实际有效汇率的长期趋势为目标。放任人民币汇价每天随市场供求任意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运行。
二是如何在坚持维护人民币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可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为了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需要发挥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强调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住房信贷、出口信贷、农业信贷等政策,及时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币值稳定。但是,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背离币值稳定目标的任何一次经济大起大落,必然形成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反过来对长期币值稳定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造成实质损害。中央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保持币值稳定。以币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央银行的最核心职能。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定币值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增加就业、保持金融稳定等发挥作用。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对增加居民收入、护大消费需求,可以有所作为;发挥货币政策保稳定的作用,支持地方政府妥善化解地方金融机构风险,近两年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如何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成为重要问题。总结3年来我国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重要的一条是根据我们的需要管住了资本的流动,从而保持了货币政策(首先是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对于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上一直是放开的,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但是对短期投机资本,我们坚持不可自由兑换,有效防止了它的负面影响。过去的成功经验如何在新的更为开放的环境中运用,是我们将要遇到的新问题。因为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之间的界限将更为模糊,外汇监管工作需要更为精确和更有效。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票据回购论文; 票据交易所论文; 资产证券化论文; 债券借贷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 经济论文; 再贴现论文; 票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