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及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现状及论文,公众论文,意识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关于最新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过去十年间我国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从整体上开始得到控制,但我国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这种挑战除了来自技术、经济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众的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每一人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国家各项环保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的基础上得以执行。公众的环境意识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便于实施;相反,就会制约可持续发展进程。
近几年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环保、生态、绿色这些词已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仍有许多与环境保护格格不入的事发生,落后的生态环境习惯与先进的环境理念常常发生冲撞,如辞典至今仍在介绍野生动物的使用和食用方法,诸如:“大鸨的肉味同天鹅一样,鲜美无比。”等。一些企业领导对清洁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重治标,轻治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环保法规置若罔闻;严重的甚至偷猎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盗伐大量原始森林及为了一点小利,给危险的洋废物提供存放点等。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环境意识。笔者于2002年3月对在成都市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成都市南郊城乡结合部的棕树十街坊部分居民,西南民族学院部分师生,就环境意识采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被访问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各年龄段、文化层次、职业类型分别占一定比例,具有一定合理性,收回问卷256份,调查结果基本真实有效。成都属于西部地区,公众的平均综合素质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但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公众的环境意识素质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成都公众的研究,具有一定普遍性。
统计结果显示:回答对环保了解很多的人较少,文化层次低的人群中,基本上不知道环境保护究竟是怎么回事,以为是打扫卫生而已;社会弱势人群对调查及不感兴趣,抱怨“环保环保”总得把饭吃饱;文化越高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相对较深,各个行业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认为环境保护很热门、很重要。看到路边有人叫卖青蛙,82%的人不愿向有关部门举报,事不关己,自己不买就行了。如果家里阳台上偶尔飞进一只鸟,68%的人想把鸟抓住据为己有,当宠物饲养,或作其他用途。对待市政府发放环保袋的态度:九成的人支持市政府倡导的绿色消费,杜绝白色污染,发放布袋购物,但都不愿主动去发放点领取,即使顺便领了布袋不一定坚持用,因为用塑料袋更方便。
调查表明:公众的环境意识,城乡之间、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类人群,个体差异也较大。城市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比农村居民高。从年龄上看,30岁左右以上人的环境意识较低,年龄较小的环境意识较强。从学历看,高学历在接受环境意识上有明显优势,公众的文化程度的高低与环境意识的强弱成正比,强弱依次是:本科以上、大中专、初中、小学和文盲。从业类别看,教师、新闻工作者、大学生、国家公务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环境意识较强,其余依次是军人、离退休人员、工人、小商贩、服务行业打工者、农民。从总体看,公众平均所有环境意识的深度、广度不够,逆环境意识还有滋生存在的土壤,为数不少的被访公众环境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履行环保法规被动,以他律为主。
根据调查访问情况和本人因专业特点养成的十几年来对环保的关注,综合耳闻目睹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思考,对怎样培养公众环境意识产生了诸多启示:
启示一: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个哲学概念,人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较强的环境意识,才能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环境影响,才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执法。虽然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已开展30年左右,但仍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对环境保护麻木不仁、观念落后、不拘小节,对环境问题没有切肤之痛,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不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环境问题恰恰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造成的科学道理,实际工作中易犯盲目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错误。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1958年“大跃进”时期,盲目追求发展,忽视生态自然规律,在全国大范围造成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损失无法估量。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是良性发展还是质量降低?决策者的环境意识强弱起至关重要有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领导干部进行专门的环保法规、环保知识的教育。
启示二:广泛深入地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职能,也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及环保志愿者的事,而是全民的行动,需要的是亿万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我国宪法对环境与资源保护做了一系列的规定,这是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最基本的手段,但要使公众主动遵纪守法,并在法律尚未包含的范畴,对环境主动施爱,还取决于公众对环境的态度。环境科学除了是技术科学外,还是一门带情感的学科,这种情感是建立在对环境了解基础上的,只有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了解工农业、商业行为、消费活动等对生态的影响才能从良知深处产生对环境的责任感,才会热爱环境,自觉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普及环保知识,任重道远,对社会的广大公众,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是培养和提高环境意识的关键措施,也是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做到:1.暴露问题,感知公害;2.发挥传媒的强大功能,普及环保基本知识;3.营造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启示三:环境意识的培养与道德、法制建设相结合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需加强公众道德建设,公众道德水平提高了,会促使公众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选择对环保有利的行为,同时也使公众在良心上得到满足。
道德属于“德治”的范畴,但又离不开“法制”的密切配合,比如:许多从事掠夺式利用资源的人并非完全没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意识,只是经不住经济利益或社会风气的诱惑,而侥幸选择违法的行为,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环保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道德、法制双管齐下才会富有成效。
启示四:环境意识的培养从娃娃抓起
目前我国各类人群中对环境最有爱心的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环保教育,回到家庭有教育影响家长的作用,对全社会是正面影响。我国在校的中小学生有两亿多,学校是传播环保知识最集中的场所。学校应该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减少应试成分,国家有关部门要及时更新、补充教科书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发挥地理、生物、化学、政治、思想品德、自然等学科在环保教育方面各自的优势,开展丰富的课堂教育和课外科技活动,利用每年有关环保的特殊纪念日: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保活动,加深巩固学生的环境意识。平时注意收集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突发事件,如:今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就可作为一个反面典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正确处理人与动物伦理道德关系,明白生活中对待生态环保,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
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对环境的认识需反复理解和感受,因此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宣传,同时发展生产力,以科技为先导,借鉴国外环境产业先进经验,提高对自然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对贫困地区给予适当的财政资金扶持,努力消除贫困,做到人与自然最大限度的协调发展。我国已经加入WTO,世贸组织非常关注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公众的环境意识也要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才能创造环境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