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意愿&对昆明市752项调查对象的基本分析_生活管理论文

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意愿&对昆明市752项调查对象的基本分析_生活管理论文

城市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意愿——对昆明752个调查对象资料的基本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明论文,生活方式论文,住宅小区论文,意愿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的分析结论基于1999年2 月笔者完成的云南省教委科研课题《昆明城市住宅小区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意愿研究》所作的一次抽样调查。这项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752份, 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75.2%。所获数据资料,使用目前通用的统计分析软件“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本文的分析结论,意在获得在昆明市范围内有效并形成与昆明市类似的我国其他城市,尤其是西部城市的一般性结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分析后的基本结论见之于众。

一、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资料获取方法

昆明市集省会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城以及边疆城为一体,主城区人口170余万,近几年随城市的改造与发展, 约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小区)。昆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188 个地级市前列的第十四位(朱庆芳“社会指标研究课题”研究结论)但又有落后之处,具有不平衡性。这个特点使它具有典型性——研究昆明就在一定意义上研究了全国,特别是中国的西部地区。

城市小区的方方面面建设都必须依照居民健康发展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愿望而出发,它的未来发展也需要与之相吻合。我国的城市小区是伴随我国的城市发展和改革,特别是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的城市现象。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它在区位结构、住房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成为一种与传统街道社区有很大区别的新型城市居住社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步迈进,城市小区这种以成片建筑群构成的居民住宅区域在我国的城市中大量兴起,并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居住所在、生活所在。作为城市的一种单元社区和城市整体组成部分的城市小区,它的各种结构特点必然会使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愿望呈现出新的表现,而此将会对它的社区生活,特别是社区管理模式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还会对城市整体的发展与改革带来多方面正负效应。因而,必须对城市小区,尤其是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意愿进行全面的研究。同时,国家全面推行“安居工程”和大力倡导“文明社区建设”也需要对之进行深入研究。

广义而言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念所指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从狭义上理解,可以解释为人们消费物质产品和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衣、食、住、行”或“吃、喝、玩、乐”的方式。我们这次研究所定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获得与消费生活资料(劳务)、支配自由时间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固定形式与典型特征的总和。它可以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风格以及社会互动特点等方面得到充分表现。同时,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人们现实的生存方式,它受人们所生存的客观条件的影响相当大。而人们在生活中,总是有一种理想驱使着他们不断追求。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意愿变为现实。由此,我们将人们理想中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意愿。

依据本研究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意愿的理解,本项研究把它们具体成一系列相应的研究指标,力图通过这些研究指标来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意愿。研究指标经条理化和具体化后形成一份关于此次研究的问卷初稿。经过对20余人的试调查,剔除无鉴别力的题项后,以正式的调查问卷作为工具实施了这次研究。

这次研究资料的样本采用类型抽样方法获取,其基本依据是建设时期:以80年代初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建成的第一批小区为一类、以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国家建设部批准建成的第二批小区为一类、以城市房地产业大兴的90年代中期建成的为一类。这样,把城市小区依时间分为三类,在昆明市已建成的小区中抽取相应样本,抽取的方式为:1.先将昆明市已建成的小区分为三类作为第一级抽样框各随机抽取一个小区。2.对抽中小区的住房按单位集体居住为一类、私人(非单位)居住为一类及单位私人混合居住为一类进行分类后作为二级抽样框。然后,在此三类住房中根据其在小区中所占比例,抽取18栋住宅楼房作为第三级抽样框。3.在抽中的小区住宅楼房各栋中,用随机表抽取等量居民户,最终在抽中的居民户中用抽样卡选取样本元素——个人。以此构成推断昆明市小区居民情况的样本总体。在此抽样基础上,由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携问卷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研究资料。其中,对识字的居民采取的方式为入户送发,请调查对象填写次日回收方式、对不识字或年老的调查对象为入户面访的方式。

二、现状分析和基本结论

(一)小区中的居民平均生活达到小康标准,但两极悬殊状况明显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就一般意义而言,目前居住在小区的城市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已处于温饱完全解决、基本进入小康的程度。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已大改善。由于住进了新建的小区,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舒适方便得多、住房宽敞且功能齐全,许多人家中有各种各样的现代生活用品。但是,由于入住小区的动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单位购房入住的、有的是自己主动购房入住的、有的是城市建设搬迁入住的。单位购房和自己购房的情况一般较好。在这一类人中,有少部分人的生活早已超过小康水平,生活在富裕或极富裕的条件中。在搬迁入住的人中有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一是私房搬迁者,二是公房搬迁者。私房搬迁者因属于“有产者”,搬迁后虽有部分人对由城中心搬迁到城边缘感到不满,但对旧房变新房、生活环境条件改观还是较为满意的。公房搬迁者的情况较为复杂,其中有部分人原来在市区就是生活条件较差的,搬到小区后因小区的住房需要补差价、交管理费等,生活水平还不如原来居住在市区内。虽然对这些人的管理费缴收,有的小区管委会采取了免收的措施,但他们中有少量人,特别是一些老弱病残者的生活条件比起原来居住在市区内还差。这种状况可以从集中体现市民家庭户生活水平的数据恩格尔系数看出。恩格尔系数是人们的日常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调查资料显示,小区居民家庭户恩格尔系数的平均值表现为48.67 %,这说明小区居民总体已经进入了小康水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经济收入有差异,日常消费支出也不同,生活水平就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见表1)可以说, 小区的居民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小康水平。但是,由于经济收入的悬殊,所以有45.6%的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处于从温饱向小康的过度之中。

表1 恩格尔系数分布 N=437

恩格尔极高富裕小康温饱赤贫

系数 〈=30

31-40

41-50

51-58

〉=59

%

11.215.827.510.834.8

(二)小区居民对小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满意,但对社会环境不满意者较多

居民对所处的小区环境大多评价不高,除卫生与绿化的满意度分别为50.1%和48.9%以外,其不满意度均低于35%。尤其在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安排和社会治安方面满意度较低,仅为27.9%和29.7%。居民们对生活设施服务最满意的是商业服务网点,最不满意的是生活设施维修和交通。对社区管理方面,调查对象中有45.8%的人对管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有不满意之处。

这种状况说明,目前小区管委会确实在对小区进行着踏踏实实的管理,而且在一些方面确有成效,居民也比较满意。而有的方面本身就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小区管委会不可能做好,有的是小区管委会能够做到即未做好的,有的则是小区管委会因结构和功能不健全而不可能做好的。象社会治安问题就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仅仅靠某个小区管委会是不可能解决好的。它与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急剧社会变迁中出现的规范失调有关、也与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关,它的全面解决依赖于进一步改革促进全局性的社会协调机制的建立。目前,小区管委会所能做的只能是降低由于社会治安问题对小区带来的危害。象小区内的噪音污染问题与交通问题,则是小区管委会可以管好却未能管好的。许多居民反映的小区人行道变为露天餐厅、小区道路成为停车场,茶楼歌厅吼声夜间扰民的现象等,本身仅仅是发生在小区管委会辖区内的事。管理好它们,既是小区管委会份内的事、也是管委会可能管好的事。但一些小区管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的目的而不管居民的利益被侵犯,对之视若无睹,听之任之。另外有的事,小区管委会想管理好,但因为无相应权利或是自身无力分身对其进行管理而没法管理好。

(三)小区居民的实际社区互动普遍较差但有较强的互动意愿

调查资料显示,小区居民邻里互动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邻里互动频率低且深度有限。由于当代城市住宅以单元楼独门独户的形式取代了传统住宅那种多户人家居住在一个大院落内的形式,加之当代城市居民的职业、阶层、心理较传统社区复杂得多,所以,城市居民的交往显示出现代城市的人际交往特点。尽管有53.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邻里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是在所有调查的样本对象中,58.7%的人从不到邻居家串门。当家里遇到生活方面的困难或麻烦时,“很少”或“从未”找本单元邻居帮忙的人竟然分别占34.1%和25.5%,几近60%;而经常“得到过本单元邻居的帮助”的人仅占11.9%、“很少得到”和“从未得到”邻居帮助的百分比分别是33.1%和22.9%。即使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只有12.7%的人找“本栋邻居解决”。同时,小区居民对隔壁邻居家成员的了解甚差。除了对邻居家的人口数“大体清楚”和“完全清楚”的百分比略高,分别是27.2%和22.7%;对其成员的姓名、各人的工作职业和个人的性格特点“完全不清楚”的百分比较高,分别达到36.8%、37.2%和46.5%。若加上“不大清楚”的部分(百分比分别是31.2%、31.3%、29.7%),小区居民对邻里的了解度则更低。邻里互动频率低必导致互动深度不足,反之亦然,两者互为因果。这种状况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紧张和闲暇时间相对较少有联系,更与人们相互之间缺少沟通有关。人们仍希望邻里之间能增强联系、有守望相助的关系。而且大量的人对建立邻里互助的关系持主动的心态,愿意积极参与互助活动。当我们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居民自己组建的互助性小组时,73.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其中,非常愿意的就占37.1%。这些,表现出当代城市居民对邻里互动关系的主动心态和邻里互动的强烈愿望。体现人们对中国传统中“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的怀念与希翼,人们愿意帮助别人,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小区居民与管委会的互动情况普遍不好,他们对管委会的工作所在地的了解有很多是在“有事找小区管委会解决时知道的”(占36.8%);65%的家庭不知道管委会的电话。一些人从来就没有想到有事可以或应该找一找管委会解决;更多的人则由于自己的住房内部的生活设施出现了问题或是交管理费才不得已找管委会,和管委会出现互动。

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居民非常渴望参与小区的管理,愿意为小区的管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超过一半的人希望在小区的管理中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制定和修改小区的规章制度;除去家人生病、家电维修等特别具体的生活常事外,象邻里纠纷、偷盗事件、紧急情况等问题,居民们也普遍希望管委会能都管起来。由于对管委会的希望较大,他们中许多人愿意有偿或无偿地协助管委会进行需要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意愿能更多地渗入到小区的管理中去。当我们问及如果小区管委会为改进工作、需要居民帮助,“您将怎样做”时,有31.9%的人表示意愿无偿地“积极协助”、61.8%的人表示“只要有时间”就愿意无偿协助、仅有3%的人采取“不协助”的态度。由于价值观的变化, 人们对有偿协助管委会改进工作也同样持积极态度。有31.8%的人认为可以“积极协助”、59.6%的“只要有时间就协助”、只有7.9 %的人采取“不协助”的态度。可见,有1/3强的人都十分积极。有意思的是,尽管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经济价值观有了变化,但人们在协助管委会工作意愿上的“有偿”与“无偿”间的微妙差别,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生活负责任的态度:如果有偿,有7.9 %的“不协助”;若无偿,仅有3%的人不协助。 其他“积极协助”和“只要有时间就积极协助”两项“无偿”的百分比皆高于“有偿”。而且,小区居民对参与小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度与修改采取积极态度,有较强的参与愿望。其中,“非常不愿意”和“比较愿意”的百分比分别为24%和32.2%,两者共56.2%;“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百分比分别是14.9%和2.3%,两者相加仅有17.2%。

(四)小区的综合生活条件比起市中心还是有差距

虽然小区居民们居住在小区中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住房居室条件,但由于相对“远离”市区,小区中的许多生活服务设施不如市区内的,而且许多居民仅是下班后和假日才在小区活动,许多居民还是觉得小区的生活条件有诸多不方便和不如意。小区的医疗机构,多是由个体医生开办的。对此,老人们担心其医疗水平和质量不好,又为到城中大医院看病感到不方便。在所调查的小区中,有的未设学校,有的虽有学校但一些居民又担心小区学校质量不如市区内的,许多有孩子的中青年人为孩子上学读书的问题而忧心忡忡。另外,许多小区的邮政服务问题也是小区居民普遍感到不满意的事情。小区的通邮在许多小区中并非没有,但是有的小区的通邮却与以往的方式大不相同:在一些小区中人们取邮件要交服务费。其实本来按一般的常规,邮件的寄件人已交过的邮费是应该保证送达收件人家中的,因此这样的做法令许多住户产生强烈的不满。邻里关系也是城市小区的新问题。目前,小区的居民因种种原因搬进小区居住,除去单位购房集体居住的外,人们普遍感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大不如前,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也少了。邻里互助的减少,自然要有相应的功能替代物。出于对组织的信任,他们把生活中许多事情的管理寄希望于小区的管委会,也希望能有相应的社区服务机构为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他们除去把治安保障服务作为首要的关心对象外,对小区中能有较好的便民利民服务、老年人服务也较为关心。总而言之,小区的综合社区环境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三、简短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小区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已进入小康的程度,但存在两极悬殊较为明显的问题。对于小区生活,小区居民对小区的绿化和卫生等较为满意,但对交通状况、安静程度、治安状况以及住房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安排等社会环境不满意者较多。在小区的生活中,小区居民不论在邻里互动方面还是与管委会的互动方面都表现为实际互动普遍较差但有较强的互动意愿。比较而言,小区的综合生活条件比起市中心还是有差距,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基于这次调查的基本结论,我们关于小区的建设与管理的观点是:1、小区是一种社区性结构单位, 应该按社区的理解来把握小区的性质和建设小区。2、 小区管委会应该被理解为小区社会全体成员授权对小区进行管理的执行组织。同时它无论如何都起着一种宏观社会的基层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政府应该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支持。3、 小区管委会应该对小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行动的可能性加以充分组织与利用。 4、小区亟需建立一个通过社区服务,全面提高和保障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的组织,这就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需要整个小区成员的共同努力。小区成员首先应当把它看成是自己家庭生活的支持系统,积极参与。同时,无论从财力、物力、人力和观念方面都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标签:;  ;  ;  ;  

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意愿&对昆明市752项调查对象的基本分析_生活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