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自然辩证学研讨会讲话摘录与编撰(一)_自然辩证法论文

第三届全国自然辩证学研讨会讲话摘录与编撰(一)_自然辩证法论文

全国第三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发言摘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研讨会论文,摘编论文,自然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1994年9月,第三次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举行。会议对1987年九华山会议以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在1993年郑州会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了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问题。现选出会议部分论文和发言刊登如下。

认真总结经验,推动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

第三次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今天在这里胜利召开了,谨代表国家教委社科司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这届研讨会是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一次重要的活动,它既是教学工作又是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在郑州会议之后一年多时间,再次召开这样规模的会议,表明了研究会对自然辩证法教学非常重视并积极推动它的发展,也表明了广大自然辩证法教师对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关注和抓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理由相信,通过会议的交流、研讨,一定会进一步促进自然辩证法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自从在硕士研究生中将“自然辩证法”作为公共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以来,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广大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成功地证明这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为保持和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广大教师在不断地进行艰苦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并经实践证明是较为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这次研讨会上,通过总结教学经验,深入研讨一下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辩证法教学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学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不仅对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一个有力促进,而且对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这是由于,尽管这两个学段开设的课程不同,体现思想理论教育功能的方式、途径不同,但是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点上则是共同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是本科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具有共同点。例如,如何从学科的角度,在教学中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几年来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就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再如,怎样理解和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如何根据时代的需要,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说服力、吸引力,增进教学效果。由此经常讨论如下的一些基本的关系: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原理与原理的应用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与现实性、针对性的关系;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的关系等等。大家知道,几年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应该说,在上述重要问题上,有很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从这次会议上一些专家学者的发言来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有的侧重于系统讲授,有的则侧重于重点讲授,而重点进授又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在系统教育中选择重点,另一种是采用模块式,同时提供几个模块,由学生选择。对内容的选取、确定最终反映在教学要点上,大家可以根据近几年来教学进展,斟酌一下现行的教学要点是否需要作新的修订,欢迎大家对此提出意见或建议。

需要说明一个关于学时的问题。听到有的任课教师反映,目前有的地区有的高校在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学时上有减、压的苗头或趋势,对此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负起责任。当然,正像有的教师谈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师也需要努力开拓求生存。此外,许多学校教师反映,自然辩证法教学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一部分,应有必要的经费保证。这一问题与本科生理论课教学的情况相类似,我们将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协调解决。

立足点:为21世纪培养创造性、高层次人才

近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给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以毁灭的打击。对未来道路的开创过程不仅不断修改、丰富和发展着我们原来所设想和追求的未来目标,而且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着创造者自身。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创造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尤其要从现在着手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新人,亦即以知识力量为基础的“头脑帝国”的公民。

这种现实迫使我们不能不重新认识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教学的任务和功能。毫无疑问,自然辩证法既被列为研究生的思想理论课,其思想政治功能是不可取代的。但它的功能也绝不仅限于此,更不应把这种思想政治功能与其他功能割裂开。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担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正视世界潮流的力量转移,把培养和造就21世纪富有创造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我们教学的基本方向。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提出:“财富和繁荣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技能。在发达国家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富于创造和革新。他们的以脑力和创造性为基础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充斥世界。他们的经济繁荣是以使用智力财富和艺术、科学和技术资源为基础的。”报告还提出造成一种新的、具有更高整体化的求知方式;确认“学习的第三张通行证,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通行证。这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行证所享有的同等地位”这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要求发展一种21世纪的、创造性与主动性的教与学的方式。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和原则,会议讨论并论述了21世纪的科学技术教育。自然辩证法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些思想原则,并且以此作为出发点,不断改进和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培养跨世纪、创造性高层次人才的时代要求。

试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有关自然辩证法课程,就必须关心他们的热点问题,寻找与本课程的结合点,从理性的高度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去认识去探索,他们才会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课程重点在变化,如自然观部分不一定重点讲解“导言”部分,一是对于一个理工科的硕士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代替机械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必然性,并不困难,理论上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但面对当代科技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获得的发展及遇到的挑战则是难点;二是学时有限,铺开的讲解涨大了自然观部分,到了最后的科学技术观,所剩学时有限,匆匆而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于人工自然的两重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当今我国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则应是自然观部分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21世纪中国环境与发展”研讨会的成果可引入教学。因为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都是跨世纪的人才,树立环境意识,更新人类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认识后代人与当代人平等权益,反思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的行为及其严重后果,从这一高度出发阐述当今国际上十分重视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要有自然辩证法的视角与高度。由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因此把许多新的内容吸收进来并不是很困难。例如在科技观部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技术经济学中关于技术创新部分;管理科学中关于企业、人才管理等都与科学技术观部分有关,若把这方面的内容引入本课程教学,其合理性常受到怀疑,如此行事是否背离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成为重复别的学科内容的大拼盘,犯了赶浪头迎合学生口味之嫌?本课程增加新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有关的课题,理论体系并非完备,如在科学技术观部分,大都没有详细论述过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我们虽然在反复阐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但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大都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具体运作上作些阐述,不能回答为什么科研成果难于转化为生产力的症结所在,只能唯象地作些描述,当市场经济的姓社姓资问题明确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确定以后,科技观部分增加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就势在必行。介绍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R&D);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等,较深入地探讨科学技术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对于学生理解当前发展科技的某些重要政策,理解技术开发的重要性,以及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它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科学技术的内在属性,内在的矛盾运动研究它的发展规律,而且要从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层次上探讨科技发展的机制。因此笔者在科学技术观中,设置了一章,专门阐述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引入这些新的内容,具有时代的特征,又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自然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但这种作法是否就是把技术经济学中的已有章节照搬过来就行了,都照此办法,岂不失去了自然辩证法存在的必要性?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就各有特色,而不会完全照般,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常常与学生的切身感受有关,即都是有一定经验基础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理论上讲是合理的,但由此带来用人制度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作用,当今知识贬值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对在科学共同体中自己的处境和对激烈竞争的担心,所有这些具体问题都可概括为一定的专题,通过讨论,使问题有所解决。

关于《自然辩证法》教材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自然辩证法教材内容的充实

自然辩证法教材的改革首先要在内容上吸取和概括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目的在教材内容上,至少应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反映非线性和复杂性研究的成果。本世纪60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的学者甚至说,非线性科学的出现,是继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科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所以自然辩证法教材理应从哲学上反映这个领域的已有成果,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认识自然界的复杂现象及基本规律。

第二,反映发明创造学研究的成果。一些自然辩证法教材已把“科学方法论”扩展为“科学技术方法论”,但在多数教材的内容上,方法论部分却仍然是科学认识的方法论。我们认为,在现在的自然辩证法教材中,除了应有阐述科学研究方法及规律性这样的“科学方法论”以外,同时也应有专门的章节来阐述以技术活动为对象,关于技术研究方法及规律性的理论。

第三,反映技术创新研究的成果,在已有的自然辩证法教材中,有些涉及到了“技术发明”,但多数尚未论及到“技术创新”,可是近些年来,技术创新的研究却有了相当大的进展。所以我们应当在自然辩证法教材中对技术创新的理论有所反映。这样或许更能加深我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二、自然辩证法教材体系的改进

国内现有的大部分自然辩证法教材基本上都是“一总三分”的体系(即总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方法论三部分),这个体系不是轻易可改动的。

同时我们又认为,或许在以下两个方面可望对教材体系作些改进,一是体系微观结构的改动,二是体系宏观结构的调整。

例如我们是否可以把“科学技术的一般特征”放到导论的第一章去写,再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作为导论的第二章,这样的调整也许使全书更符合由抽象到具体的论述过程,更符合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再如,我们在讲自然观、特别是人工自然这一部分时,用了不少时间讲人与自然的协调,其实,这些问题乃是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问题,而并非是一般的自然观,因此需要在教材体系上作某些调整。

但是,如果我们作了上述一些改动后,原来的“科学技术观”部分就值得推敲了。本来,科学技术观可以作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科学技术观讲“科学技术的一般特征”。广义的科学技术观可看作是整个自然辩证法。

由此,我们认为是否可以考虑在自然辩证法教材中不一定用“科学技术观”的篇名或部分,而把整个体系变为导论、自然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共四篇,而且第四篇应作为现代自然辩证法教材的核心内容。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与教材

从长远看,自然辩证法教材的改进应取决于学科建设的发展。

人们曾议论过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没有它所特有的范畴,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有没有它的特殊规律,某些学者提出的自然辩证法规律能否确认,这都需要继续探讨,并在确有进展时写入教材。即使现在我们考虑把“探索复杂性的方法”和“技术方法学”写入教材,这也需要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去充实。

学科建设与教材还有一个特殊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殊别是与国外的相关学科作学术交流时,自然辩证法确与国外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有相通之处,所以把自然辩证法称为科学技术哲学可能更符合学科称谓,可能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但是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课(而且是研究生的思想理论课),终究不是完全统一的,究竟该不该(或是否可能)写出一本“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作为自然辩证法课的教材,这既需要讨论,更需要有学科建设的进展。

对自然辩证法教材改革之管见

自然辩证法教材的内容如何改进?认识不一*,一种意见认为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应当坚持哲学的传统特点,尽管市场经济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哲学自应在智慧、精神价值意义上下功夫,哲学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另种意见认为自然辩证法属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二级学科,从教学的角度要求,理工农医结合学生实际讲授,并应当联系经济实际。

马克思主义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哲学不仅研究理论,还要联系实际问题研究理论。加之自然辩证法多年来仍属新学科,未定形的学科,这说明学科还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在自然辩证法如何反映现实在诸多方面新的进展,并升华到理论高度。应当允许大胆探索,不断总结,达到成熟,在向市场经济为中心转变观念的时候,自然辩证法如何联系实际,可以在实践中达到共识。

作为教材应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但在学科体系尚不很成熟时,则不必过份追求体系的完备,仍须适当服从于教学特点。

这里仅就学科体系问题,提出来供参考。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的辩证法?其核心是自然观。学科体系应从这里展开。自然,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天然自然、人所认识的自然或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类自然(或社会自然)。这四个层次的自然又处在一个系统之中,互相联系。

人所认识的自然或人化自然是通过自然科学达到揭示和认识自然的奥秘。人工自然则是通过工程、技术和技能获取人类所需要的人工自然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工自然物都是商品。工程技术、技术科学都是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其本质均围绕着自然。人类自然是天然自然中演化出来的自然,把它叫做人类社会,从天然自然系统来看,人类社会是特殊的一种自然而已。它具有双重性,即自然性和社会性。如何认识人工自然和人类自然,仍然是自然观问题。这样四个层次的自然与有关自然观(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人类自然观或社会自然观)的内在辩证联系,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逻辑体系。

北京高校博士生马列课教学改革探索

4月下旬北京研究会召开理工农医博士研究生马列课教学座谈会。16所院校任课教师畅谈了教学改革的体会、经验和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形式。1.专家讲座为主,教师辅以讲“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清华大学请专家讲座有三种情况:一是请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内外专家,结合实际对博士生进行爱国主义、献身精神、科学道德和唯物辩证法教育。二是请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对博士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三是请专家介绍某些学科前沿发展情况,使博士生增加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2.按照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采用专题讲授形式,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教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教学内容一部分为“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一部分为现代科技前沿的哲学问题,其中又都分若干专题。前一部分着重解决方向问题,后一部分着重解决观点和方法问题。也请少数校外专家讲些社会热点问题。北方交通大学等,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

二、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教学中,各校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自学、讨论、讲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的还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在专题讲授中,都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这就使教与学、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考试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撰写一篇论文为主,参考平时自学、讨论等情况,按五级记分评定成绩。

三、课程评价和反映。问卷调查表明,该课受到博士生及其导师的欢迎。北京林业大学开课时,80%的人认为开这门课“无必要”或“可开可不开”,只有20%的人认为“有必要”。课程结束后;90%的人认为有必要,10%的人认为“可开可不开”;认为“收获较大”,“对自己将长远起作用”、“一般”的人各占1/3。这种转变说明了开这门课的效果是好的、必要的。

四、问题和建议。1.开这门课难度大。主要是国际共运处于低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距离拉大,经济体制转型中出现一些热点问题等,需要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解决博士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需要有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而这种创新,需要有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建议领导对教师的困难给予充分理解和帮助。2.经费投入少。不少教师想请专家讲课,组织社会调查,但因无经费而不能进行。建议有关部门增加经费投入,保证教学和学术活动的经费。3.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合理。一些院校教学工作量,存在着博士生比硕士生低,硕士生比本科生低的不合理现象。建议教委对教学工作量作出具体政策性规定,给该课教师宽裕的教学工作量。

理论的威力在于应用

——自然辩证法教学实践的体会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自然辩证法原理内容丰富深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科技史、科学思想史、哲学史、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当代科学研究前沿的一些进展情况和科学家的传略以及生产实际等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如下意义:

一是使人们学得生动,易激起学习的兴趣;二是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于科技史实、科研和生产建设之中;三是寓德育于智育中;四是自然而有机地贯彻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五是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专业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自然辩证法教学在帮助学生学懂弄通的基础上,要强调应用,鼓励学生将自然辩证法原理用于科研中。例如,人们在以往的哲学课中了解到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在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课中,就要阐明物质本身运动的机理或源泉。这就使研究生不仅知其当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帮助他们巩固地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要求他们运用这一原理研究专业内的科学问题或科学哲学问题。实践的结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的研究生在课程论文中,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原理探讨胶体物质表面吸附现象的原因,并将这一科学猜想构思成简图,使其形象化。这篇论文在英国分子光谱杂志上发表后,收到国外学者来函称赞。

有的同学以自然辩证法原理为指导,注重从生产实践提出的问题中选择学位论文主题,并利用研究所的试验条件,走学—企—所结合之路,选和做学位论文。实践的结果,不但做出一篇优秀论文,而且获得了专利。

三、青年人要走出一条在国内成才之路

出国学习深造是必要的,是成才的一条路。实践证明,在国内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也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青年朋友要有浓厚的科技创新意识:敢于想前人或他人没想过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敢于说和敢于做前人或他人未做过的或未做完的研究课题。还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功能的正确而有效的发挥,需要教师加快知识更新,并且带头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这样,进行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操纵自如,对学生才能产生较好的感染力。

关于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三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但不无原则舍弃,无限制扩增。

首先,内容的更新要适合研究生的特点,关注他们的知识背景及兴趣。比如讲人与自然,必涉及人工自然;讲科学认识,必涉及人类学、心理和哲学三个层面;讲科学方法,必涉及中外科学家研究方法的不同;讲科学的社会功能,必涉及科技政策、体制的若干特点和规律,否则很难满足研究生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水平的要求。其次,自然辩证法基本点不应随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即它是关于自然科学和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理论,它直接面对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以此为中介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它是科技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这一点,教学内容的更新才不会象断了线的风筝失去控制,自然辩证法才能避免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的危险。

二、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但不凭空臆造,任意妄为。

关于方法,关键是角色变化,即将传统的老师是演员,学生是听众的模式变为老师做导演学生当演员,具体操作可采用精选主题→分组讨论→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学生反问→老师反驳→寻求一致的路径,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还可灵活安排哲学素养深厚的科学家做一两个关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的专题。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变得异常活跃;思想交流不再呆滞,灵感的碰撞愈加频繁;新的观点层出不穷,追索问题独到而深刻,教与学相得益彰。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放任自流的趋向也应加以纠正。有的研究生在根本不看书,不思考,不上课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提出所谓新观点,但经不起最起码的推敲;有的老师完全放弃对课堂的主导,使讨论杂乱无章,不了了之。诸如此类做法实际上损害了自然辩证法的严谨性。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一定要避免一味标新立异,舍本求末,华而不实。

三、内容的充实和方法的改进关键在于联系实际。

联系什么样的实际呢?一是课程的实际,自然辩证法的主旨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思维方法,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不能什么新讲什么,什么流行讲什么;二是学生的实际。九十年代的研究生在知识的涵盖面、思维的活跃度、对旧理论的批判性和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了解等方面越来越深广,他们对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容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够快不够准,都是不行的;三是老师的实际。无论老师下多大的功夫,都不大可能超过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老师门门精通也不合情理,只有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四是课时的实际。54学时不可能全讨论,也不能全讲,或用大部分时间写论文。这就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量力而行,慎之又慎;五是社会的实际,市场经济问题或科技生产力问题越来越重要,在授课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做到既不影响主旨又能回答现实问题呢?显然,市场经济讲得太多就容易变成经济学,科技生产力讲得太多也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不讲,学生似乎又不满足。成功的做法之一是,聘请有关专家做几个专题报告。这种报告一般来说有深度,有回味,能切中要害,学生可从中得到较多的启发。

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自然辩证法界面临两项任务。首先是面向实际,面向应用,这一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地。第二项任务是理论的研究。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自然辩证法的任务就是面向应用,这一理解是片面的。一段时期以来前项任务已有一定成效,但总感理论深度不足,涉及面广而缺乏系统,原因就在于未及从哲学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相比较而言,这项任务更为艰难。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研究对象联系社会而极其复杂多变,二是由于原有的理论基础不能很好适应。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且主要是讨论客体亦即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即使涉及主客体关系,也多半限于认识领域。新的自然辩证法则要涉及社会,进入历史观和实践论领域。这就需要自然辩证法工作者更多地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提高哲学素养。

于是我们看到自然辩证法界面临两个形似相反的任务,一是“下沉”,面向实际,二是“上升”,提升原有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两方面又确实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丰富的养份,后者则为前者提供理论武器。如果说传统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与科学家的联盟,那么改造后的自然辩证法除了增强已有的联盟外,应提出的新的口号是:与工程师和企业家的联盟,以及与哲学家的联盟。

自然辩证法的转向并不排斥现有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而是将它们作为自身的基础。首先,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揭示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等的依据。这种学科上的基础作用在广义上体现了上向因果关系。其次,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在转向实际或进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时,业已形成的辩证思维能力将证明是极其重要的。第三,自然辩证法原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可以成为新的研究的借鉴,模板和生长点。另一方面,现有的自然辩证法又将纳入新的体系之中并将从属于后者,这实际上即是广义的下向因果关系。原有的自然辩证法在进入新的领域之时,无疑要进行改造,提出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新的体系。可以预料,改造后的自然辩证法必将以崭新的面貌投身于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为哲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自然辩证法公共课教学改革的一种设想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在科学序列中,自然辩证法介于哲学(哲学原理)与自然科学之间,它是理论层次的而不是经验层次的,是高度化理论层次的而不是一般化理论层次的学科。它的理论是一种元科学理论。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它的学科的哲学属性。但是,它又兼有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首先,它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可进入自然科学总论。其次,它既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认识形式、认识体系,属于哲学领域,又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社会体制,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再次,如果将自然科学的实验化、数学化、形式化、符号化以及计算机化、智能化方法引入自然辩证法研究之中,那么它又将过渡到与自然科学交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有基本的方面和非基本的方面,有稳定的方面和变化的方面。它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表现为可指导性而不是可操作性。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整体的一般规律。所谓科学技术整体,是指把科学技术视作一个整体系统,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认识形式,又是一种社会体制;既包含R&D的内容,又包含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自然辩证法也与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学、科技经济学、科技管理学等是在不同的知识层次上与同一研究对象发生关系。在基础理论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整个说来各有特殊的位置和作用,并没有相互取代性。不能用那些学科的知识来代替自然辩证法的知识。

关于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体系。可否设想为以科学技术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本体论。以科学技术主体认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认识论,以科学技术方法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块”。三者都研究各自对象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关系、静态特征和动态机制,即研究各自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价值)及发生、形成、发展的规律。

科学技术存在于研究—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之中,然而过去一般认为研究活动之后属于经济活动,是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范围,不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所以对于获取科学技术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比较成熟,对于科技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机制、过程、形式和方法的研究相当薄弱。而这恰是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重点,也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难点。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学、管理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搬运过来,而要把它们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建立反映科学技术整体一般规律的范畴、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未完待续)

注释:

*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增刊。

标签:;  ;  ;  ;  ;  ;  ;  ;  ;  ;  

第三届全国自然辩证学研讨会讲话摘录与编撰(一)_自然辩证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