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树立文明进步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大省论文,形象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客观表现。人类的活动,概括起来,无非是三种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我们所说的文化,就是和经济、政治相并列、相适应的文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当中所讲的文化。除了经济、政治之外,所有人类精神活动的客观表现,举凡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新闻传媒、文学艺术、体育卫生、旅游探险、信息咨询等等,都是文化。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应当对文化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概念,有这样一个准确的定位。
(一)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个基本纲领的确定,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理论上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实践上有了更全面的规划。把文化建设作为基本纲领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放到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非同寻常的,需要认真的思考理解。
文化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研究历史,观察现实,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社会要富于生命力,它至少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有运转得比较好的经济,二是必须有运转得比较好的政治,三是必须有影响力很大的、渗透力很强的文化。以往人们对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看得很重,这是对的,但是把文化问题看得比较轻,这是片面的。实际上,文化问题,也是关系到一种社会制度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从春秋战国以来,延续了两千多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会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因为它有以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为核心的封建经济制度,有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还有一个,就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的文化体系。这种封建的文化体系,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深入人心的。不管朝代怎么样更换,政权怎么样变化,都要植根于封建文化的基础之上去建设政权,因袭封建体制的模式去运作。封建文化思想体系,对于封建社会,往往具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这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的。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有运转得比较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有影响广泛的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革命不容易起来,不容易成功原因很多,其中资本主义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社会主义社会要能够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生存、发展,并最终代替资本主义,不但要有优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必须有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民大众从内心深处感觉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是合理合情的。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永葆青春。所以说,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社会主义文化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运转得比较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中国人民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一个伟大的创造。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还处于发育阶段,它还比较脆弱,还不完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够健康发展。有些经济学家说,市场是没有头脑的,也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头脑,它就看不清方向;没有灵魂,它就不讲公平。所以在市场运行当中,有许许多多非常不文明,甚至是非常残酷的现象。我们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上脑袋,放进灵魂,使之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当中,表面看来是商品、货币在那里活动,但在商品货币这些物的活动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的活动,是不同的文化素质的人的竞争。人们文化程度的不同,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在世界市场中竞争的结果。而今,现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到了非常广泛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角,人的创造力,要靠文化之火去点燃;人的发展路,要靠文化之光去照亮。我们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
文化问题,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文化力、科技力的较量。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使她的经济力和文化力结合起来,才能够在世界性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够在新的世纪中走到世界的前列。精神文化,是鼓舞人民、凝聚人心的伟大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问题,关系到创造人类新的文明。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一个科技大革命、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正孕育着一个新的人类文明。这个新的人类文明,一定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在这个新的文明当中,中华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将占有一个崇高的、特殊的位置。总而言之,从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从创造人类新文明来看,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任务意义非常深远。
(二)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任务。作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应当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大花园异彩纷呈,百花争艳。所以,我们在云南贯彻十五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响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省。
面对新世纪,云南应当树立“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文明进步形象。怎么样树立这样的形象呢,就是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云南发展最大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在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在于社会管理水平低。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说到底是文化低。要扫除发展的最大障碍,消除这个薄弱环节,就要从文化入手,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云南的资源很丰富,发展潜力很大。我们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等美称,我们还有一个真正宝贵的、具有特殊生命力的资源,那就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最大的资源。要把这个最大的资源运用起来,要启动云南最大的发展潜力,就是要从文化入手,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需要认真研究云南文化特点。概括的说,云南文化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云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个红土高原,这个大江并流、大山横断的地方,实在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古生物、古猿一直到猿人的化石,生物和人类演化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化石都在这里被发现。中国大陆上,也是亚洲大陆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就在这里被发现。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选择这个地方作为她的摇篮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大的科学问题和文化问题。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在这里出土,这里有过非常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在古代中原的人看来,云南是一块边远蛮荒之地。但是,古代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司马迁,他写《史记》之前,到过离云南很近的地方,他从那里听到和看到了西方救世主还没有诞生之前红土高原上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古代文化。著名的《西南夷列传》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再比如,在人类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华彝族太阳历,是在这里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经典,包括《诗经》以及《河图》、《洛书》等讲到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解答,说不清、道不明,但是用十月太阳历一研究,便豁然开朗。诸如此类,云南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价值无限、源远流长。从元谋人一直到现代整整170万年的时间, 红土高原上有着无比深厚的文化积累。
其次,云南是罕见的文化聚宝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一座桥梁。南来北往的民族,东出西进的人们都要在这里交会,自古以来,这里汇聚着中国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英国、法国蚕食中国西南地区,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时,云南成为中国和西方盟国的共同战略基地,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也在这里有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世界上如此多种文化的接触交汇,使云南成为罕见的文化聚宝盆。
再次,云南是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在将近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着如此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这在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少见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甚至同一个民族支系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民族,或者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部分,社会形态也有差异。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各种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形态,都可以在云南这个地方找到。这些文化仍然跟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以活化石的形态存在着。所以云南是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这是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还有,云南民族文化具有宝贵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这么多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一个地方同生共长,相得益彰,非常生动地表现了这种包容性。云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和主流,这是勿庸置疑的。中国大陆最大的孔子铜像在云南,中国第二大的孔庙在云南,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在云南居于主流地位。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还有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共同生存着。在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大环境中;在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族人民的智慧得到充分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光环里,我们看到了云南各族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
最后,云南是个文化大熔炉。云南和全国一样,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云南各民族正在经历两个很重大的飞跃:第一个是从过去的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封建社会等前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飞跃。第二个是云南的各民族从原始经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跃。各民族不仅政治上、经济上在转型,文化上也在转型。在这样一种文化大变动、民族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过程当中,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化分化合,这种情况恰如一个文化大熔炉。从这个大熔炉里一定会产生一种新的带有社会主义本质特点的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努力推进正在我们眼前展开的这个伟大的历史过程。
(三)
怎样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呢?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是要以此为根本指针,把云南建设成为各族人民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的民族文化大省。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一认识,制定规划。几年前,在研究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中,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十五大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全省各族人民对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当然认识的统一、目标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提高。目前,更紧迫的是要做好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全社会参与的伟大实践活动,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要有宏观的总体科学规划,还要有分部门、分地区和分项目的切实的规划。
第二,高举旗帜,理论先导。无论是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论核心,儒家学说有“仁、义、礼、智、信”,资本主义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等。社会主义文化也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核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整个文化建设的旗帜和指导思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文化建设的各方面,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等,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上升到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总的来讲,可以把文化建设作这样一个比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是民族文化的头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骨架,文学艺术是肌肉,新闻信息是血脉,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以人为本,崇尚道德。古人说:“万事莫贵于义,德立而百善从之”。社会主义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是公民的道德水准高。云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各民族人民纯朴善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一定要抓道德建设,要以各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族、法制、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倡导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要通过文化建设,使云南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使云南成为普遍崇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地方。
第四,大兴科教,打牢基础。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科技教育。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科教兴滇、文化立省的战略目标,并制定切实措施,努力向前推进。
第五,工程开路,重点突破。文化活动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表现,只有通过物的载体,实施文化工程,人们才能看得见、摸得着。因此,我们要实施一批文化建设工程,重点突破。一是民族文化工程,这主要是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有些民族文化,还要做“抢救”的工作。二是文化精品工程,就是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创作一系列在全省、全国以至在世界上都能够有影响的、能够流传千古的文化精品。三是文明走廊工程,就是要把云南的主要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航空干线都建成文明走廊。四是文化长廊工程,就是要在边疆一线,在云南的各个主要地区建设民族文化长廊。文化部对这个工程是非常支持的。文化长廊工程不仅是建设文化站等等,还包括地面卫星接收站。云南文化站建设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地面卫星接收站建设在全国是最多的,每年以1 500座的速度向前发展, 使千百年来与世隔绝的各民族群众看到了电视,听到了广播,从而使他们与社会发展的大潮流联系起来。五是文化基础工程,就是要建设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基础工程。
重点突破就是各地区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建设民族文化区域。比如丽江突出古城文化和纳西古乐,迪庆突出香格里拉文化,大理突出南诏大理文化,楚雄突出铜鼓文化和彝族太阳历,西双版纳和德宏突出边疆民族风情等等。
第六,适应市场,发展产业。过去一讲到文化建设,大家就想到政府投入多少钱,这种观念要变一变。政府的投入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文化建设要走产业化道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的资源。据说美国的音像文化业出口仅次于航空航天业,居第二位,拍出一个电影,要赚几千万、上亿美元的利润。事实说明,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现在云南的文化产业已经起步,有些文化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已进入全省大企业的前十位,发展态势不错。从长远来看,我们应当大力推进以下八个产业的发展:
传媒文化产业;科技文化产业;教育文化产业;文学艺术产业;体育健身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
第七,扩大交流,共同繁荣。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展和繁荣,所以要扩大开放。不但省内各民族的文化要交流,而且要跟省外和国外的文化交流。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双向交流;一种是多边交流。比如,有同志提出,我们是不是搞一个国际民族文化节,或者举办澜沧江——湄公河地区民族文化节,几年办一次,进行多边文化交流。再一个就是我们走出去,把云南的民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第八,建章立制,优化环境。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全省4 000 多万各族人民共同的大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就不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比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还要靠立法来推进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就是要有文化立法,用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法律把文化建设纳入一定的轨道,形成有序的运动。所有这些都是要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仅指物质上的,制度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因为在文化建设中,不管是搞教育、搞科技还是搞文艺,它都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活动。没有很好的环境,就不会有激情,不会有创造力。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遵守宪法、法律的原则和前提下,实行学术自由、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是非问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使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第九,加强领导,建设队伍。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成为进展有序、效益良好的活动。民族文化建设更要有统一的领导,需要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这就是“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省委书记是组长、省长是第一副组长,党政各部门的同志都参加。各地州市县也建立了同样的领导机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督促推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需要一支宏大的队伍,一支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这支文化大军是由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种各样的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人才是一切,有高水平的人才,才会有高水平的文化组织,才会制定出正确的文化立法和文化政策,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文化建设者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伟大的历史任务,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要有追求真善美的执着精神,要有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献身的精神。
第十,强化宣传,树立形象。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是一项正义的事业,需要动员组织千千万万的人参加,需要宣传。宣传是一种组织的力量,是一种引导的力量,是一种鼓动的力量。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推动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树立文明进步的形象。
(四)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国的共性,发展民族文化是云南的个性。社会主义文化是本质,带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文化是这棵大树的枝叶花朵。枝叶花朵都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它们天然地赋有同一棵大树的共性。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要把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是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大潮中确实是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抢救和保护,这是很宝贵的资源。我听说新平县有一个彝族老毕摩死了,他的儿女不懂彝文,老毕摩从祖先继承下来的彝文经典在他去世以后就被陪葬了、烧化了,非常可惜。所以,民族文化面临着抢救和保护的紧迫任务,但更重要的是发展。民族文化是优秀的、丰富多彩的,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缺陷。有些传统文化缺乏科学民主精神,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也少一点法制观念,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过程中,要加进新的内容。保护民族文化不是搞“保留地”,不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原始落后的状态。各民族首先要现代化,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能停留在原始状态,这是确定无疑的。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博物馆、民族村、传习馆等形式保留下来。
第三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没有反映时代精神的众多文化精品,没有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大家,谈不上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这是个提高问题。但是,没有各民族大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更建不成民族文化大省,这是个普及问题。
第四是交流借鉴和防止渗透的关系。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繁荣,一靠自身的创造更新能力,靠自己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进步。二靠外来文化的补充丰富,启发刺激,在与外来文化的摩擦、撞击、竞争、交流、融合当中发展进步。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要以博大的胸怀来对待外来文化,虚心地学习和借鉴。同时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敌对势力往往通过文化渗透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头脑要清醒,方法要妥当。各地区在文化建设当中要很好地处理这个关系,各部门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当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五是文化与生态的关系。在云南各民族的古代观念中,是把周围世界与自然环境看成是跟人类自身融为一体的。但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加剧,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现在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恢复到原来的选择,就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这是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云南应有的形象。让外地人、外国人一到云南就置身于非常优美的环境中。
云南各族人民具有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在邓小平理论的光辉照耀下,努力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一定能把云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的民族文化大省。
(此文系1999年1月13 日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上的讲话)
标签:云南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