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不要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请不要论文,家长论文,智力因素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在学校我们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多是那些智力中上而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因为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智力的培养只能开发智力的潜能,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智力超常的人很少(大约2%),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内的。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改善提高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
有人曾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具有恒心、韧劲,甚至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仍不放弃目标而坚持到底;他们从童年的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倾向和独创精神,凡事有主见、雄心勃勃、肯努力;他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显然,这些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创造、发明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样,美国心理学家也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心,有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我国曾对115名在市级的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同学进行过一次详细的调查,发现他们中间智力超群者并不多,家庭的物质文化条件也并不优越,然而,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6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心理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合群而乐于助人的性格,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敏感,合乎逻辑、理性而冷静的思维方式,坚持不懈地做好日常小事及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等等。
●兴趣的培养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孩子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孩子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案例
欣欣是一个活泼好动而又十分开朗的孩子,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她十分专注。爸爸和妈妈都为此着急。
一天,一家三口去公园散步,突然听不见欣欣平时唧唧喳喳的声音了。爸爸回头一看,欣欣正趴在地上专心地看着什么,不时的她的嘴里还发出嘟囔声。爸爸和妈妈悄悄来到她的身边,顺着她的眼光望去,原来地上有许多蚂蚁正在忙碌地搬着东西。
“欣欣,你蹲起来看蚂蚁不行吗?衣服都被你弄脏了,不小心,蚂蚁还会爬到你的身上的。”妈妈说。
欣欣不情愿地蹲起来说:“哎呀,蹲着就看不清楚了!你来看,蚂蚁正在往树上搬家呢!”
“是吗?蚂蚁还会搬家啊?咱们一起看看。”爸爸也来了兴致,一起和欣欣观察起来。
“欣欣,蚂蚁搬家可能是天气要下雨了。”
“为什么?”欣欣眨着亮亮的大大的眼睛问爸爸。
“因为呀,蚂蚁的家住在地上太低了,天一下雨,大水就会把它们的家冲坏的,所以蚂蚁就要向高处爬,这样它们就安全啦。”
“真的呀,那蚂蚁可真够聪明的!呵,你看,这几个蚂蚁还要搬这个虫子呢!”欣欣兴致勃勃地说,她看见一群蚂蚁正在包围着一条虫子,有的在前面拖,有的在旁边拽,不一会就把虫子抬走了。
“欣欣,别看它个头很小,但是蚂蚁不仅聪明,而且力气还很大呢,能拖动比它自己的身体重好多倍的东西。”
“呵,还真是的,这蚂蚁可真是够了不起的!”欣欣拍起了小巴掌。
“而且,蚂蚁还很团结,它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起搜集事物,建造房屋,躲避雨水,所以我们看见的蚂蚁都是一群一群的。”爸爸进一步解释。
“嗯,蚂蚁真可爱,可是它们还是太小了,什么时候才可以搬得完呢?”欣欣看得更认真了。
“对了,蚂蚁是很小,但是它们很勤劳从来不偷懒,科学家发现,蚂蚁的洞穴结构非常精妙,所以人们用‘蚂蚁搬家’来形容做事情时坚持不懈的态度。”
“那,我们都要向小蚂蚁学习,对吗?”欣欣似乎明白了什么。
“欣欣很聪明,学习知识就是要有蚂蚁搬家的精神。爸爸回去给你买一个蚂蚁王国的光盘,咱们一起研究蚂蚁,好吗?”
“爸爸万岁!”欣欣非常高兴。
从此,欣欣对小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家里扮成小蚂蚁看书、画画。因为她对小蚂蚁的兴趣,爸爸妈妈尽量为她提供各种机会了解蚂蚁和其它动物。欣欣显然成了蚂蚁小专家,还经常给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讲述蚂蚁的故事和知识,很受大家欢迎。
如果欣欣父母看见欣欣观察蚂蚁,一把拽起她就走,或者简单潦草地说几句,欣欣很快就会忘了蚂蚁,这样的遗忘越来越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或者兴趣被忽视,甚至被扼杀,这样的孩子,他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限的。
兴趣是知识之门,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怎么可能去追呢?教育家认为“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家长需要在心灵上,而不仅仅是在表面上贴近孩子
家长与孩子一起游戏、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他们的表现最自然,求知欲望更强烈,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比较容易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和引导。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注重他们的个性
晶晶是个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也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晶晶的妈妈常与孩子一起游戏,在每次活动中,妈妈都发现晶晶会把自己身边的变化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妈妈就特别注重对晶晶绘画能力的培养,最终使晶晶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发展孩子的兴趣不能赶时髦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很多家长有能力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吃好、穿好自不必说,学习上的投入可谓出手大方。练钢琴的买钢琴,学电脑的买电脑,学英语的找家教,上这个辅导班,赶那个培训班,不练什么的就背唐诗、宋词,学数学。弄得孩子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他们认为既然自己成不了爱因斯坦,那就做爱因斯坦的父亲,不遵循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孩子。1991年北京3~12岁的儿童有75万在学钢琴,平均5个孩子就有一个在学。而有许多家庭省吃俭用买的钢琴,有的后来成了摆设,家长看着伤心,孩子看着灰心。从很多实验表明,8岁以前接触电脑,对儿童本来发育不成熟的眼睛有影响,学习外语必须是在9~11岁左右当儿童的母语能够完全自由表达以后。就拿幼儿识字来说,小孩子连基本的偏旁结构都不懂,写字也只是在“画”字,而真正到了上学年龄,反而养成不良习惯而不得不花长时间纠正,有的孩子甚至掉以轻心,学习上半生不熟,到高年级厌学情绪出现,实则是幼年时期造成的影响。孩子是什么年龄阶段就应该做他们那个年龄段的事,至于学习(书本知识),未来有的是时间,不要急于一时,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富于童趣,幼稚一点更好。家长能够做的,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充满幻想地到大自然这个蕴含无穷奥秘的课堂中用童心去体验、感受生活。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是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如:对家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对家长、老师的认识基础之上。没有认识基础的情感,就会失去理智,从而会干出愚蠢的事情来。孩子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幼儿的腐蚀。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进智力发展。
一天,我3岁多的孩子问我,“青蛙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钻在洞里不出来?”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是在冬眠,好多动物到了冬天都采取这种办法过冬。”孩子小眼睛眨巴眨巴,根本不了解“冬眠”这个对她来讲高深的名词,但她有自己的见解。“爸爸,我想它是因为没有衣服穿,才躲进洞里的,是吗?”我说:“对,你的这个看法很有道理。”
如果此时我一味地给孩子讲解冬眠的概念,孩子也许似懂非懂地接受了,但孩子富有创意的思维和善良的人文情怀就受到压抑。殊不知,孩子的稚嫩和童趣还可能就是一个创造的火花,千万不要浇灭了它。我的这种方法在不久就得到验证。一次我骑车带她出去玩,路上突然来了一阵风,孩子高兴地说,“爸爸,你看,风在给我洗澡呢。”出自一个3岁多的孩子之口,这是多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话!有了童心,孩子的爱心同样得到培养。
一次,我送孩子上幼儿园,路旁有块草坪,为了走捷径,我准备从那里走过去,孩子马上大叫起来:“爸爸,小草也有生命,踩上去就把它压死了。”其实那时草还没有完全长出来,我听孩子这么一说,心头一震,“好吧,咱们绕着走。”
是的,有时候我们大人不经意的行为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那么正误分明。
大自然是培养孩子童心的最好课堂,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天的果、冬天的雪都能启迪孩子的灵性。牛顿在其童年自述中写到:“幸运的是,作为一个天真的孩子,我的天性里还有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我在伍尔索普的田园风光中与小鸟、蝴蝶嬉戏,聆听蟋蟀的歌声,采摘春日最美丽的花朵……大自然赋予了我非凡的灵性和才智。”情感是建立在具体的孩子能够认识的事物上的。比如,让幼儿去烈士陵园扫墓这种要求就毫无价值,幼儿的情感培养要从他们可以触及和理解的东西上着手,假如要培养“爱”,就必须从他们身边和周围的人和事物开始,爱花草、爱动物,爱自己的父母、爱玩伴等等,而大而全地要求他爱祖国、爱人民恐怕就是口号了。
●意志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人们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像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一百里,走了几十里就会觉得累。当然孩子小,一下子达不到更高的目标,做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些。崇高的目标,从近处着手,逐步培养,引导孩子向目标奋进。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目标一经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妥协;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的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如:某家长与5岁的孩子共同制定意志训练十项计划,每完成一项,都让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案例
李大钊尚未来到人间时,父亲李任荣就因患肺病逝世;刚过周岁,母亲周氏又因感伤过度而病逝。因此,李大钊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其祖父李如珍,平时管教李大钊甚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他接受大热天上房顶举着沉重的木杈翻麻等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成长影响很深。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加以严格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一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他的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劝,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有这样一个实验,选一些智商超常的幼儿,给他们一块糖,说:现在吃就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跟踪调查的结果是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怎样培养忍耐力呢?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钟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孩子遇到了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会成功的,培养适应能力。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长大后就易敏感、退缩。孩子离开母体后需要适应新环境,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性格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儿童的优良性格,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自己的坏脾气,坏习惯中受到感染。如果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吵架,那么孩子的性格就变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胆小怯懦,那么孩子就不易形成坚强的性格。心理工作者经过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例如:家长对孩子过分地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活动。孩子的性格多半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胆小,优柔寡断。如果家长对孩子缺乏抚爱,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冷淡,缺乏热情,甚至形成压抑、怪僻的性格;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溺爱,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骄傲、放肆、任性、懒惰,有时表现为自私,不关心别人;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一般缺乏自尊心,性格容易变态,甚至还会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性格;如果家长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孩子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既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
案例:分苹果的故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一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另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妈妈在一件小事上的不经意做法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导致了孩子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培养孩子坚毅乐观的性格
◇家长对人生、生活、挫折等要有正确的观念、承受心理及应对良策。即使面临极大的困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一副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样子。如果事情直接关系到孩子,需要孩子一起来面对困难,家长也应给孩子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
◇家长对小孩的举止、行为不要苛刻。孩子写字不规范,你可以让他看书上是怎么写的,鼓励、引导他把字写得更好。做家长的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一同游乐,会令孩子特别开心。
◇建立一个可行的计划,树立一个实际的目标,让孩子自己努力去实现。当孩子不断看到努力的成果,乐观、自信自然会充溢孩子的小脑袋。切记少用、不用否定性、伤害孩子积极性、自尊心的批评。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在客观上分析、指正之后,再教他正确的方法,而不应过多地替他惋惜、后悔,如“你要是那么做,一切就好办了”等。孩子沉湎于回忆、懊悔多一分,他的乐观精神便会少一分。有些家长在无意中造成孩子忧郁的性格。他们以为“安安静静,守规矩,听话”才是好孩子的通常标准。生怕孩子过于快乐,会“把心玩野了”,就不好好读书,不服管教;或者对孩子的玩乐打扰了自己的工作、睡眠而感到极度厌烦。于是就有下列情景的发生:孩子们正在无比开心地打闹,或者正专心看动画片,家长突然绷着脸大声训斥:“玩、玩、玩,就知道玩!”或者说:“看、看、看,怎么不见你学习这么认真!”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活,快乐来自游戏。开心游乐,孩子不仅心情好,感到满足充实幸福,还会在与小伙伴们的群体游戏中学会怎样理解、观察,怎么模仿、发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成为群体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对性格软弱孩子的纠正
◇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恪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家长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家长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让孩子大胆地说话。要做到这一点,工夫还是在家长身上。首先,家长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家长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