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老人”干部经常有?_老好人论文

为什么“好老人”干部经常有?_老好人论文

“老好人”干部为什么常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好人论文,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好人”,是指那些遇事不辨是非,不讲原则,唯求和气,但思安顺的人。这样的人被孔子斥为“乡愿,德之贼也”,也就是败坏道德的窃贼。据说,历史上最早获得“老好人”称谓的是东汉末年的司马徽。此人无论别人说什么、怎么说,他都曰之为“好”,因而获得了“好好先生”的称号。“老好人”之类的官员或干部,古即有之,今仍不绝。他们常常在问题面前不吭声,既不愿谈论自己的意见主张,更不愿对别人展开必要的批评,一味听之任之,处处善哉善哉,搞调和主义,热衷于你好、我好、大家好。

那么,“老好人”干部为什么源源不绝呢?产生“老好人”干部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择其大端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文化根源。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一方面总是教诲人们要明哲保身,温文持成。逢人应带三分微笑,“只说好,不说坏”,大家自然不会怪;处事务须瞻前顾后,“多种花,少栽刺”,留着人情好办事。而另一方面则又告诫人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因而要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磨平棱角,力求平庸,混同一般。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老好人”干部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非功即为安,无过便是福,气定神闲过日子,绝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们往往讨乖卖巧、圆滑练达,一切言行力避非议,以博得大家对自己的好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处世哲学浸润的“老好人”干部,绝没有进取创新的气概,而情愿保有虚与委蛇的心态。因此,凡是在“老好人”干部当政的地方,循规蹈矩,山河依旧,注定丧失希望,不可能出现新措施、新发展、新面貌。

二是政治体制根源。众所周知,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而且不受任何制约,由此形成了“家长制”、“一言堂”的政治格局。在高度集权和“家长制”、“一言堂”的格局下,干部之间的关系悄然演变成对“一把手”的人身依附,形成了“君臣关系”、“猫鼠关系”。面对着“一把手”,其他的干部只能把“绝对服从”、“唯命是从”作为普遍、可行的行为方式选择。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受到了冲击、得到了调整,但是还留有相当的痕迹、印记,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甚至得到了固化。由于“一把手”仍然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其余的干部不敢触犯“龙颜”,就只能顺着他的意志走,少说为佳,做起“太平官”来。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处在各级“一把手”位置上的干部总不至于成为“老好人”干部吧,只要这些“一把手”有能力、有魄力不就行了?其实也不见得,因为“一把手”的上面还有“一把手”。比如乡镇党委“一把手”,上面就有县委“一把手”,县委书记上面也有“一把手”,上面的上面还有“一把手”。他们见了上级“一把手”,唯唯诺诺,不敢出声,也要设法逢迎上级“一把手”,也得跟着上头当配角、跑龙套,否则,日子也好过不了多少。

三是管理制度根源。我国原有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干部由上级组织部门层层任命委派,统一安排他们的调动和升迁,同时缺乏分类、考核、奖惩、离退职等项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由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民主选举干部还不普及,群众民主推荐干部实际上是走过场,反映民意与尊重民意不够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干部不分类别,年终一律采取民意测验的方法进行考核,致使一些干部生怕丢票,不敢坚持原则、大胆负责;干部竞争择优机制不够完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渠道不够畅通,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干部约束激励机制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和单位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一把手”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整治吏治腐败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以上种种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缺陷,都为“老好人”干部的滋生准备了温床。

四是社会环境根源。“老好人”干部无论在本单位还是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市场,吃得开,口碑不错,能够得到一些群众的欣赏。这是因为,有的人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衡量、评论别人的是非、短长的,群众中就不乏这样的人。中国又是一个人情味还很浓厚的国家,很多人非常在意人情味。同时,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待人处事甚至热衷于追求法外礼遇、法外处理。因此,当这些人遇到“老好人”干部时,听到的是“好听的”话,办的事尽管有的是违反原则的也办成了,自然是满心的欢喜。他们希望对别人严,而对自己松,别人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办,自己则可以网开一面,只要自己的利益实现了,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而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利益的“老好人”干部,当然就是“好人”,就要欢迎这些“老好人”干部的存在。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中还留存着浓烈的欢迎“老好人”干部的氛围,当“老好人”干部的行情就依然十分看好。

五是个人私利根源。“老好人”干部的产生除了以上的客观条件之外,不应忽视的,还有其主观因素,这就是有的人从个人私利出发,主动地追求当一个“老好人”干部。一则他们觉得当“老好人”干部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为人平和随意,憨态可掬,至少不会招惹忌恨,不会受到什么批评,更不会有什么风险、受到什么处理,无形中给自己营造了“安全的”、“良好的”环境空间;二则他们觉得当“老好人”干部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做“出头椽子”免得先烂,不当“出头鸟”免被先打,苦修民众“口碑”,累积民意“基础”,一旦机会成熟,自然便能顺势而出向上爬。总之,“老好人”干部表面上给人以宽厚诚实、与人为善的“好人”印象,事实上却是损原则而保情面、损公益而保私利,满脑子的私心杂念,满脑子的小算盘拨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在一边的坏人、恶人。在“老好人”干部看来,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不过是“傻子”而已;而自己刻意谨小慎微、放低身段位置,显得谦恭卑微,实际上却是“极高明之人”。

要解决“老好人”干部常有的问题,就必须消除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针对上述“老好人”干部产生和存在的五大根源,主要应采取三条措施。

第一,从思想文化教育入手,解决对“老好人”干部错误的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要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老好人”干部的危害。二是广泛开展干部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当“老好人”干部并不光彩也没有前途,注定要被人民抛弃。

第二,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解决“老好人”干部赖以产生和生存的条件问题。一定要花大力气解决残存的集权专断、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制”、“一言堂”的政治格局和政治关系问题,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发展,使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主张。无论是党内决策还是政府制定政策,都要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经过民主协商,取得共识。要使权力受到严密的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得以不断的巩固和发展时,就不至于使拍马溜须、投机钻营的人有流行的市场,“老好人”干部就会销声匿迹。

第三,从干部管理制度入手,解决“老好人”干部被使用甚至被重用的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实行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制度。《国家公务员法》已经明确规定,我国的干部分为4个种类,即选任制干部、委任制干部、考任制干部、聘任制干部。对这4个类别的干部要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选任类干部走民主选举的道路,经过选民选举获得多数票方可产生;对委任制干部实行干部测评、民意测验等,一定要根据政绩和民意评价的好坏决定他们的去留;对考任制和聘任制的公务员,依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按照考核、奖惩、升降、离退职的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其中考任制公务员达到退休年龄时按时退休,聘任制公务员则简单些,聘任几年就是几年,解聘后就离职走人。选任制干部、委任制干部属于政治性官员,而考任制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属于事务性官员,后者不应该像政治性官员那样也搞民意测验,而只需每年或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即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他们当“老好人”干部,为了“拉票”而处心积虑地讨好大家的问题。此外,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出于公心,公道正派,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真抓实干的干部,要注意发现、有力保护,条件成熟的及时提拔使用,不让他们吃亏;而对于私心杂念作怪、凡事只替自己着想的“老好人”干部,坚决拒之门外,不让他们有任何“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与空隙。

标签:;  ;  

为什么“好老人”干部经常有?_老好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