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的回顾与展望&围绕支柱产业做好扶贫开发工作_科技论文

科技扶贫的回顾与展望&围绕支柱产业做好扶贫开发工作_科技论文

科技扶贫的回顾与前瞻——围绕支柱产业 搞好扶贫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柱产业论文,扶贫开发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国家科委开展科技扶贫工作10周年。10年来的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其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扶贫事业取得的成功,在于它促进了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的转变,在于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在于它所带来的新技术、新思想和新观念对人们的深刻冲击等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科技扶贫事业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选编的这一组文章回顾了10年来国家科委的科技扶贫工作。希望它能唤起人们对我国科技扶贫事业的关注,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中。

1995年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国家科委制定“2000年科技扶贫规划纲要”的关键性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家科委陕北科技扶贫团克服了很多困难,本着“依托支柱产业,搞好技术开发,重调查,办实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也获得了不少经验。

陕西省和国家科委历届扶贫团一直重视支柱产业的发展,5年来已取得很大成效。为此,我们按择优的原则落实了1995年科技扶贫计划,在抓好安塞、佳县两个科技示范县建设和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白于山区百万亩杏基地、黄河沿岸百万亩红枣基地的建设和大棚鸡丰产示范及加工等项工作。

白于山区的杏资源和黄河沿岸的红枣资源十分丰富。科技扶贫实施之后已建成了“双百万”生产基地。但目前陕北的果类加工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长此以往,将制约这一产业的发展,而果类深加工开发正是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为此,我们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建议不建新厂,对杏加工能力进行综合利用,并重点做了在佳县再建100个红枣烘烤炉的工作,增加烘烤能力1000万公斤,以促使这一产业尽快形成规模经济。

自1985年引进安哥拉山羊以来,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陕北已有纯种安哥拉山羊700多只,获各代杂种羊5万多只。预计再有10年时间,将形成百万只马海毛羊群和年产2000吨的马海毛生产基地。1995年,我们两次到南泥湾种羊场调查研究,为科技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并重新修订了整个陕北第二阶段的育种方案和产业化规划。目前马海毛系列产品的开发已研制出山羊毛披肩、围巾、休闲毯等高档产品,今后将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

陕北扶贫团1995年对富县的肉鸡产业化及其在陕北地区的辐射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先后3次到富县种鸡场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以富县为辐射源,肉鸡生产已迅速辐射到甘泉和宜川等地,并在子长、榆林合理布点进行示范。预计到1997年,肉鸡产值将达2亿元,农民总收入将增加2600万元;冷藏加工可实现产值2亿元,并将同时带动当地饲料业和包装业的发展。

发展支柱产业不仅需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新成果,也需要引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管理方法。为达到这两个目的,我们组织了陕西省科委、陕北建委及延安、榆林两地的干部赴海南、山东考察学习,并对山东、陕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通过1995年的工作,我们认识到,在现阶段,由于交通、信息、工业基础、劳动力素质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陕北地区不可能像东部地区那样靠大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脱贫致富,而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走以农业生产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再以支柱产业进一步带动农业发展的道路。为此,不但要重视支柱产业本身的发展,还要重视与之密切相关的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真正做到“以贸促工、以工带农”,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陕北科技扶贫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功,非常重要原因是各方面团结协作,合力扶贫。陕北是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相信,今后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陕西省科委、陕北建委、国家科委等单位的关心、支持和通力合作下,陕北的科技扶贫事业一定能够完成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老区人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标签:;  ;  ;  ;  ;  

科技扶贫的回顾与展望&围绕支柱产业做好扶贫开发工作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