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三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案是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设计、以课时为单位、印制并发至学生人手一份来引导课堂教学的材料.学案教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学案教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议论也越来越多.褒与贬各有理由,各有不少成与败的课例佐证.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充分了解其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才能最大地发挥其效益.本文拟以学案“三何”为线索分析学案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为何”是学案教学的价值 (一)促使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中去 传统教学,几千年的厚重沉淀有其独特的优势.课堂上,教师用熟练的教学技能吸引学生,用深厚的学科知识影响学生,耗时少,信息量大.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往往留有学生被动学习的隐患.班级授课条件下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生思维“游离”学习之外、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细细地咀嚼、思维的连续性被教师的后续问题打断的现象并不少见. 目前广泛使用的课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的价值得以释放和肯定,课堂活跃的景象令人兴奋.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又互相学习.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齐步走的学习方式也有不足.部分同学只是课堂的旁观者,耗时多、效益低,学习内容简单重复、思维层次不高的现象也不少见. 学习效益的第一要素是学生的思维真正地投入.学案教学能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参与.一是学生可借助学案先试后学、先想后议,甚至课后也能以此为线索补偿、追问、反思;二是因为学案有较多的笔答要求,老师能从学生的学案作答中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与调控,迫使学生不能做旁观者或“南郭先生”.这也是学案教学能较快速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尤其是中等以下学生成绩的原因之一. (二)使分层教学得以真正落实 每个老师都认可,教学要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但实际上,课堂不易操作,成功例子不多见.学案教学能在内容、时间、学习指导三个方面,为分层教学提供保障条件. 内容——“量体裁衣”,内容分基础类与提高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时间——课堂分学生“齐步走”与“异步走”两个时空. 学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异步走”时,给予学生个别指导.有序、隐含内在联系的学案,本身就能让学生从中感悟、拾阶而上.同时,学生的隐性分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平和、向上的心态中学习. (三)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舒尔曼认为,教学法—内容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是教师专业七类知识中最重要的两类.这两类知识极具情境化、个性化,只能靠教师自己感悟.学案比教案更强调学生“水到渠成”的学习过程.设计时,尤其要考虑如何将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如何通过内容组织、表征使不同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学案思考、设计、验证、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体感悟、积累上述两类知识的过程. 使用学案教学,需要实现学生的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对教师在课堂管理、组织、调控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当然也促使每个实践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学案教学具有教师职业追求的正向激励功能.学案是一面镜子,教师的能力反映在学案上,教学效果直接从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中反映出来.这些都能促使教师对自身有更高的期待,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越做越好. 学案能让每位参与者在集体研究中受益.学案作为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的共同话题,各人慎重设计,观点互相碰撞,互相学习.尤其在实施后再由实践者重新“打磨”,作为集体资源存档,被下一周期的教师调出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修改的学案,效益不仅是节省了文字输入的工作量,而且是更大范围的教学研究的深入和正能量的传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案教学适合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后进生较多的教学班.义务教育阶段,这类学生群体相当普遍.适合对自身有更高要求,尤其是那类渴望快速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群体. 二、“如何”设计学案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学习条件 笔者认为,学案设计可在“目标导学”“课堂导学”“分层学习”三方面发挥其更有利的作用. (一)把教学目标显性化,明示学习积累的线索与要求 现行教材学习目标是隐性的,学案既然是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就应该把学习目标显性化——让学生明确“我要到哪里”,能以此为线索反思“我到那里了吗?” 案例1:“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某课时学习目标设计. 下面三个表述,常见于教师设计的学案中. A.①认知目标: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②能力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B.①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②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上面的三个表述,没体现“导学”的价值,存在的问题有下面三个. 问题一是太空,学生看不懂.对学生而言,他们是不清楚怎么才算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才叫“体会”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问题二是太泛,针对性不强.上述目标不是一节课能达到的,学案是以课时为单位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内容的学习,数节课才能完成.“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表述,不能让学生明确该课学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要求与这节前后课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问题三是把行为主体搞混了.上述A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笔者认为,学习目标的明示要做到:一是要学生看得懂;二是具体,可自测;三是提供学习积累的线索,可自查. 设计学习目标,教师都会参考课程标准和教参.但必须清楚,课程标准表达的是学段目标,教参表达的是单元学习目标,这些目标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达成.单元备课,教师都会把本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估与分解.一步步逆推,一直推理到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方法基础上,再把那些学生不具备的条件,作为需要学习的内容,分解到每节课.学案学习目标要表达的正是这些分解到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要求. 以“人教版七上教材”为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设置可分解为至少三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见下页表1). 只需用到一个基本数量关系(如距离=时间×速度)列方程求解的问题称为单基本数量关系问题;同时用到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的问题称为双基本数量关系问题. 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例1~例3型问题的技能,例4型问题的课时学习目标应具体表述为: (1)能列方程解决等量关系较隐蔽的双基本数量关系问题; (2)通过设不同未知数,列方程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丰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 (3)掌握下列技能:①能借助表格分析更复杂问题的数量关系;②能借助线段图,找到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二)课堂导学要体现“如何让学生到那里去” 案例2:“弧长和扇形面积的第一课时”学习过程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 若圆的半径为R,周长为C,面积为S,则(空格为待求,下同): 环节二:探究新知. 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说明: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若扇形的半径为R,圆心角为n°,弧长为l,面积为S,则: 环节三:巩固提高. 表4中的“√”为已知,“×”可不求.教师可根据学习反馈调节训练量. 上述设计有如下优点: (1)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学案设计方便笔答,能避免优秀生包办课堂,避免齐答掩盖后进生的“不作为”. (2)为学生先试后学、自主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遵循渐近分化、综合贯通两个同化学习的原则进行设计.从学生“知道什么”起步,在探索、归纳等关键位置留有“白”,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层次、有概括性的知识结构. (3)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上下工夫.学生的学习难点是记不住公式;三个公式相互干扰、混淆;公式变形不过关.本设计把重点放在公式的来源、公式的变式使用.采用有序、放慢节奏的策略,让学生自主建构. (4)根据学习类型提供学习条件.扇形的学习是下位学习,本设计环节一、环节二创造了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学习条件——同化新知识的知识基础;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学生的学习心态.采用例规法形成前两个公式更能帮助学习基础不很理想、演绎推理不很擅长的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公式三的学习属智慧技能学习,公式灵活应用属认知策略的学习,本设计环节三、四采用例规法与规例法结合,减缓坡度、给学生更全面的代数变形学习机会.笔者认为对后进生来说,本设计提供的学习条件,比教材使用规例法所提供的学习条件更充分. (5)表格呈现,减少了学生的文字阅读量和书写量.虽然训练的容量较大,也可在课内完成.且表格呈现的方式,教师能快速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及时批改与辅导,也方便学生捕捉住知识的联系.这些都是为双基当堂落实提供的保障条件. 综上所述,要真正发挥学案导学的魅力,学案需要“踩”到几点:新知与学生经验的衔接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联结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难点.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以及难点的化解,是学案学习过程设计所追求的. (三)落实分层学习的关键,是理清“齐步走”内容与“异步走”内容 最具生长点,对后继学习最具影响力,且最需要教师课内整体指导的内容,是“齐步走”的学习内容.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的课程学习目标是“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学生学习涉及的方面有:①三个公式的理解与记忆;②公式变形、选用,知二求二;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割补法求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面积;④方案设计.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的学习,“教参”提供的建议是一课时.在一课时内落实“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的学习目标,必须对上述这四个内容做取舍. 笔者认为上述内容①是工具性的知识,学生不理解公式,就谈不上应用.而三个公式涉及的元素多,易混淆,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十分重要.所以这个内容属最具生长点的基础知识,是特别需要教师课内指导的“齐步走”内容. 上述内容②属数学的重要技能.掌握不好会影响解决问题,而学生恰好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再者,公式三要依靠代数推理得到.所以这个内容是最具影响力的内容之一,需要“齐步走”.当然要控制变式的难度,否则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如环节二还未到公式三“水落石出”的时候,所以环节末的选做题不属于“齐步走”内容. 上述内容③是经验类的知识,更多的要靠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一时掌握得不好,不会对后续学习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而且有机会在其他内容学习时补充(如后面求圆锥的表面积).所以,如果时间不够,这不包括在“齐步走”的内容范围内. 现行人教版教材的学习内容主要选上述内容①④,其中内容①是采用演绎的办法得到的.笔者认为后进生不好接受. 综上所述,属“齐步走”的内容,不在于是否与某权威教材、教辅一致,而在于学生学习的水平,及学习内容的地位. 三、“避何”是使用学案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不顾对象,拿来就用 学案的“魅力”在于针对性.别人设计的学案不一定适合你所教学生的实际. (二)只重预设,不重生成 学生是极富有个性的个体,思维碰撞、交流带来的效益是毋庸置疑的.学案的预设性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过于强调学生个体的操作容易削弱生生、师生的交流.所以学案教学教师一定要有关注课堂的生成意识,捕捉生成、营造生成、因势利导. (三)只是习题的“杂烩” 学案是课堂师生均使用的工具,工具好不好直接影响工作效益.没有在导学、助学等方面进行教学加工的材料,不能期望其能真正实现学案教学带来的效益. (四)学生“满堂做” 有些课,学案发下去,学生从头做到尾,教师只是帮学生对对答案,这种课的效益肯定是不高的.学案教学更需要教师的调控、指导、引导、质疑、追问、联系拓展、归纳提炼的课堂组织. 笔者认为,不能夸大学案本身的作用,教师的素养仍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条件.标签: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