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园的心理安全感及心理卫生保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卫生保健论文,安全感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比起身体安全问题,心理安全事故带来的后果比较内隐,一是不易发现,二是大家对心理安全事故及其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幼儿的心理安全问题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上,心理安全事故给幼儿带来的伤害对孩子一生影响深远。本文尝试从心理安全感及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造成幼儿心理不安全的因素等方面来探讨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及其相关问题。
一、心理安全感及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当幼儿的心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内心就会产生安全感;反之,就会产生不安感。满足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心理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它是决定幼儿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否具有心理安全感还是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幼儿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在与人交往中体验到交往的乐趣,才能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其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具有安全感的幼儿,在与老师、同伴交往中往往能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并能从他人处感受到温暖,能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容易与他人合作,较多地表现出善意的行为和富有同情心。
而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孩子,会经常感到威胁、危险、恐惧和焦虑,会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仇恨、敌视的态度,还会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因而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和自卫倾向。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幼儿,一般都具有自卑的个性,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也很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长大后,也很难与异性建立亲密的关系。不安全感是幼儿许多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以下是一些与幼儿缺乏安全感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
★为寻求心理安全而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下列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多是幼儿为摆脱不安全感而有意无意地采取的应对策略:
富有攻击性。以为可以“吓走”许多“潜在的威胁”——别人看到他富有攻击性而不敢轻易地欺负他,甚至还会讨好他。
对人际交往有恐惧心理和退缩行为。想减少人际交往频率,以便减少受到人际交往中的伤害。
“粘人”。由于缺乏安全感,粘住一些能满足他心理安全需要的人,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说谎。在幼儿担心说实话会遭到惩罚时,这种忧虑不安的心理,往往会驱使他在于“坏事”或做错事后冒险去说谎,以逃避惩罚。
白日梦。当幼儿产生不安感却又无法摆脱时,他们往往使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
★为缓解内心不安而带来的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内心的不安,往往通过吮手指、咬指甲、吮被角、吮衣角、“偷”东西、撕衣服、拔头发、发脾气、恶作剧、摔门、敲桌椅、炫耀自己、刻意寻求别人的注意等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报复性行为或残忍性行为来宣泄和缓解内心的不安情绪。近年来,幼儿出现上述问题行为的现象有上升的趋势。客观上,幼儿上述宣泄行为能起到缓解其内心不安感和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患的作用。
二、幼儿园中引起幼儿心理不安的因素
(一)教师过于严厉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不安
在幼儿园曾见到这样一个场面:晨间活动时,一个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可爱的小蝌蚪,小朋友们都好奇地围观。“不要动,老师要骂的!”人群中突然传来这样一句警告,那只正在抚摸小蝌蚪的手立即缩了回去……
“老师要骂的!”小朋友们在活动中的这种顾虑,说明老师平时骂得太多了,小朋友们做任何事情,都担心被老师骂,所以做事总是缩手缩脚,逐渐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学上的“无差错症”:他们经常如履薄冰,惧怕犯错误,不能容忍自己哪怕是很小的过错,偶有小的差错就惶恐不安……
(二)教师的迁怒行为会让幼儿感到恐惧
老师有时和同事、园领导或家长发生一些冲突,不理性的老师往往会将不满情绪向无辜的幼儿发泄,这使得幼儿觉得老师很可怕。如,六岁的朋朋是一所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一直表现很好。可自从爷爷与老师发生口角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把怨气发泄在无辜的朋朋身上:老师说朋朋上课捣乱,把他从第一排调到了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让朋朋站在圈里,一站就是一节课;放学后,朋朋对老师说再见,老师却对他吼道:“给我滚回去,明天不要来了!”从此以后,朋朋再也不愿上幼儿园,一提起幼儿园就吓得瑟瑟发抖。
(三)威胁性批评会让幼儿感到持久的不安
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李老师将明明拉到她的跟前,然后对他说:“明明,你来说说刚才你哪里做错了?”
明明怯怯地回答说:“我不应该在老师讲课时讲话。”
李老师问:“还有呢?”
明明说:“和萌萌聊天。”
李老师说:“其他小朋友,还有谁刚才乱说话呀?丁丁,你下次注意了,不要下回轮到你……所有的小朋友坐好了!”
明明今天受到了直接的批评教育,明天他大概就可以“快乐”了。可是丁丁呢?他就很难有快乐了,因为教师已“盯上他”,他随时都会有被老师揪出来批评的危险,他或许会背着这样的心理负担。
[案例2]一作家在其小说中描写过一位在惩罚方面“表现了卓越的才华和出众的想象力”的张老师。一次,小勇因为给小朋友起外号,受到了张老师的惩罚——每隔一段时间,张老师就要笑眯眯地对小勇说:“我会罚你的。”有时,他还会笑眯眯地问小勇:“你说我该怎么罚你呢?”此后的一个月。老师时不时会突然来到他身旁,轻声提醒他:“我还没罚你呢!”这种引而不发的处罚,使小勇整日提心吊胆……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威胁性惩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如果给这两个孩子选择愿意“长痛”还是“短痛”,我想他们都愿意老师当天就处罚他们,而不愿承受悬而未决的处罚。
(四)教师的偏爱易引起幼儿内心的不安
在一问幼儿园,几位平日受到教师冷落的孩子围攻一位得到教师过分宠爱的孩子,仅仅是因为:“谁叫老师喜欢他!”——这都是因为教师对某个或某些幼儿偏爱造成其他幼儿内心的不安,后者采取的一种缓解内心不安的报复行为。由于老师的偏爱而造成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
(五)公开幼儿的某些“丢人的毛病”让他们很不自在
有个别教师将某些本属于幼儿个人隐私的“毛病”在小朋友中公而告之,使得幼儿在同伴面前觉得很“丢人”,给他们很大压力。如一女孩由于种种原因常尿床,老师经常在她尿床时大声地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今天癞尿虫又……”后来,许多幼儿用“癞尿虫”这一外号来逗弄她,这令她很难堪,有时她会对着那人的脸就是一拳……
容易被有意无意地公布的本属于幼儿隐私的“毛病”还有:“弱智”、“色盲”、“胖子”、“小眼睛”、“丑脸蛋”等。尽管这些“毛病”有的是“明摆着”的,但如果老师时不时地在班上提及,会使幼儿感到更加不安和无地自容。
(六)心理上缺乏相对独立的时空令幼儿深感不安
观察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教育的前提条件。观察幼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据此给予幼儿及时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有的老师观察幼儿,不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违纪的事,在教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幼儿一一地列出,使幼儿无地自容。
教师这种所谓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会令许多幼儿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甚至心中最隐秘的念头也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长期生活在教师“火眼金睛”下的幼儿,不能有自己的隐私,不能有自己的“杂念”,他们就会觉得在幼儿园里生活没有安全感,很压抑,他们处处事事都得小心翼翼。
(七)课程内容不当会给个别幼儿带来内心不安
[案例1]在大班社会活动“夸夸我的好妈妈”中,孩子们纷纷夸耀自己妈妈的工作和本领……轮到妍妍,她低着头半晌才说:“我妈妈是干部,在很远的地方上班。”妍妍的话刚讲完,辰辰就大声反驳:“不对!妍妍撒谎,她妈妈下岗了……”小朋友们议论纷纷:“妍妍不诚实”,“妍妍家穷”……妍妍的脸早已涨得通红。
[案例2]大班里有个小女孩,总爱一个人呆呆地站着,闷闷不乐。在别人玩警察抓坏蛋的游戏时,她总是躲到一边去……问她,她说:“我不喜欢警察……”然后,哭了。后来才得知她爸爸因犯罪被警察抓走了。
孩子因为父母的“不良表现”而感到不安,幼儿园的一些相关活动和导向,无意中又使得孩子内心的这种不安变得更加突出。
(八)受到同伴欺负或缺乏有效的保护也会让幼儿不安
幼儿缺乏安全感,是幼儿不喜欢来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又如,有个幼儿不愿意去幼儿园,他告诉妈妈:“陆军小朋友打我。”母亲让他告诉李老师。儿子回答说:“李老师不管。”母亲又要他找卢老师。儿子又回答:“卢老师很凶,我不敢告诉她。”这位幼儿处于不安之中,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或者愿意帮助或保护他的人,这使得他觉得幼儿园不安全,于是就产生厌园心理。
……
在幼儿园中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不安的因素或事件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罗列。
三、为幼儿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
(一)幼儿教师要有宽容、仁慈之心
幼儿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细心地呵护。由于幼儿能力和经验有限,他们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仁慈之心,心平气和地接受幼儿的错误,并将之当作孩子不断进步所必经的阶梯。相反,如果教师总是十分严厉地对待幼儿,不能原谅幼儿所犯的任何错误,那么,长此以往幼儿就会产生心理不安感。
幼儿教师应是富有宽容、仁慈之心的人,这样,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就不用过分地为避免犯错误或者为已犯过的错误过分地担心,学习和生活才会轻松愉快,否则,他们就会感到压抑和不安。
(二)经常向幼儿表达关爱
幼儿安全感的产生有赖于成人持续的、稳定的、合理的、表里如一的、不求回报的、完全接纳的爱。老师应该努力通过各种形式明白地向幼儿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注,并且尽可能做到每天都有所表示,哪怕只是微笑地看他一眼或关切地对他说上一句话,或轻轻地抚摸或亲一下他的小脸蛋,或者每天对刚来园的幼儿抱一抱,或者拉拉他的小手和他说上几句话。这些爱与关注的表达,可以增加幼儿内心的安全感。
(三)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由于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吓唬对幼儿很容易产生“教育效果”,但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幼儿可能会因此而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因为他们很在意成人的“吓唬”,可是他们却又不知如何应对。所以,教师应用和风细语的方法对幼儿施教。
(四)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情
幼儿的情绪具有易感染性。如果教师能调整好自己,面对幼儿时总能以活泼开朗、幽默诙谐、快乐友善、善解人意等形象出现,那么,幼儿也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感染,变得轻松愉快;否则,幼儿就会感到压抑和不安。轻松快乐应成为幼儿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主导情绪,微笑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五)正确对待处在心理不安状态中的幼儿
当发现幼儿有心理不安的症状(如吮手指、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残忍性行为等)时,一定要首先找出引起幼儿心理不安状态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幼儿心理不安的“紧张源”,从而消除幼儿的不安感,最终才能彻底消除幼儿的此类心理行为问题。如果我们不从源头上消除引起幼儿不安的“紧张源”,而是采用简单的批评、惩罚、强迫禁止的方法,如,在喜欢吸吮手指的孩子手指上涂些苦味剂或促呕吐的药,那么,幼儿的此类行为不但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加,或者衍生出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平时,还应该多组织一些能抒发其情感和宣泄其内心不安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等。
心理安全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幼儿的心理安全,努力满足幼儿心理安全需要,进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