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人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13129)
【摘要】 目的:探究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腹股沟疝患者70例,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疝修补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能有效的提高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手术效果;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319-02
近几年随着人工组织材料的发展,腹股沟疝大多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该术式利用人工高分子材料修补后壁,不牵拉周围组织,临床众多报道其具有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恢复快等优点[1-3]。我院为了进一步探究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特选取35例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与传统手术效果相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腹股沟疝患者7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9例,年龄28~70岁,年龄中位数55.0岁,病程8月~15年,平均病程6.0年,斜疝28例,直疝7例,全麻病人12例,腰麻病人9例,连硬外病人1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27~71岁,年龄中位数56.0岁,病程9月~16年,平均病程6.5年,斜疝29例,直疝6例,全麻病人13例,腰麻病人7例,连硬外病人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疝类型、麻醉方式、病程等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疝修补术,斜疝采用Bassini法、 直疝采用Mcvay法,观察组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股沟管前壁,游离出精索后寻找疝囊,确定疝囊位置后,离断并向上游离,直至见到灰白色的腹膜及其脂肪组织,高位结扎后再将选择合适的充填物填充、修补缺损的后壁,最后进行固定缝合;对于较大的疝囊,需在耻骨结节处横断,将近部进行缝合使其能容纳填充物,将疝囊回纳腹腔。材料选用锥形聚丙烯填充物或人工聚丙烯补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效果主要通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判定。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疼痛能耐受之日为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和中位数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情况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情况( x-±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
观察组 53.5±8.2 68.5±10.5 1.5±0.5 6.0±1.1
对照组 57.2±9.0 189.2±20.0 3.5±1.0 8.7±1.5
t1.42 32.38 3.68 8.71
P >0.05 <0.05 <0.05 <0.05
2.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指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其中又以斜疝最为多见。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临床将近有1%~5%的发病率,且老年患者居多[4]。治疗主要是手术切开结扎疝囊颈和修补腹股沟管后壁。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是利用腹股沟管后壁周围自身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术后患者牵拉感及疼痛明显,且随着患者年龄逐渐增大,临床有一定复发率,需再次手术且难度相对较大。无张力修补术利用人工高分子材料直接修补腹股沟管后壁,将其按缺损大小适当修剪后缝合于周围韧带、骨膜和肌腱上。由于此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改术式在无张力状态下缝合,因此术后患者牵拉感不明显,疼痛较前,可尽早下床活动,从而预防坠积性肺炎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常见并发症,这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其次术后疼痛减轻,患者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我院35例传统手术术后的病人有3例发生尿潴留,而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35例患者仅1例发生尿潴留,这很可能与患者术后疼痛较轻有关。其次,无张力疝修补术仅修补后壁上利用人工材料缝合于周围组织,其他手术步骤基本同传统手术一致,因此手术时间及难度两者并无多大差异,且由于无需牵拉弓状下缘和联合腱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术中损伤及出血量小于传统手术方法。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以上这些优点必然导致患者恢复较快、缩短住院时间,我院的研究也与王基等人的报道基本一致[5]。可见无张力疝修补术能有效的提高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应用。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组别 感染阴囊血肿 尿潴留皮下积液其他总发生率(%)
观察组1 0 1 0 2 11.4*
对照组3 1 3 1 3 31.4
与对照组相比,X2=4.16,P<0.05
【参考文献】
[1] 谭志平.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50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 :99.
[2] 饶家敏,朱斌.传统病修补术与病环填充式无张力病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9(24):33-34.
[3] 欧阳可鉴.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136-137.
[4] 冉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3):40-41.
[5] 王基.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90-91.
论文作者:陶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
标签:患者论文; 腹股沟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修补术论文; 并发症论文; 时间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