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出山”与民族精神_列子论文

“愚昧出山”与民族精神_列子论文

《愚公移山》与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愚公移山论文,民族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毛泽东非常注意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并做出了卓越贡献,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一、毛泽东把《愚公移山》寓言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

《愚公移山》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1]列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原名列御寇,所著《列子》(现在普遍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但无论真伪,都不影响其思想价值)以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道的属性和物质运动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心理片断和理性思维。《汤问》是《列子》八篇中的第五篇,主要内容是以商汤和夏革问答的形式,从探讨世间万物有无始终、天地有无尽头开始,讲述了诸多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以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而脍炙人口,从文学角度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篇上乘的古代文言小说。但从思想内涵上看,它探讨了事物的相对性规律,生发了对立统一的意识,内涵着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愚公移山》至少包含以下几种原始的对立统一观点。

1.愚与智。寓言的主人公是愚公,同时又有一个对立面智叟。这从文学的角度构置了一个矛盾,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愚与智”的关系。愚公看似愚蠢的移山壮举,是因为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的宏大理想做支撑的。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以至于最终感动上帝。而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对愚公的行为冷嘲热讽,结果是愚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成功,而智叟则因貌似聪明而被人们嘲笑。这又完成了愚与智的转化,即“大愚就是大智”。

2.一与众。即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年且90的愚公发起移山这一倡议,这是个人的想法,但是他又通过各种方法,如家庭会议、率先垂范等,来动员家人参与这项事业,以至于感化带动邻里共同参与,使移山这项任务转化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行为,这就是个人力量和群众力量的关系。从现代领导学来讲,它讲述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倡议者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宏伟的目标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级组织提出来,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所谓民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无往而不胜。

3.内与外。从地理区域上说,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愚公的去路,构成了愚公的内部生活环境,移山就是要打通这个内部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体现了人们对内与外、局部与全部的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克服困难、走向广阔天地的强烈愿望。如果再引申一步,阻挡住“愚公”的山,可以是有形的太行、王屋二山,也可以是无形的挡在人们思想上的山。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愚公具有开放意识、开拓精神。

4.当代与未来。愚公从事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他知道,仅凭一代两代人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但还是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情,并且要求他的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地完成这项伟大事业。这是当代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文化传承精神。当代和未来虽不在一个时空上,但只要有了统一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就会跨越时空界线,成为一代代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

5.人与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还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这是古代思想家争论的焦点之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可以改变环境、人可以改造自然、人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愚公移山才更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如此看来,《愚公移山》不是一般性的寓言,它应该是古人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论述,寓言故事本身揭示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非凡的现实意义。正因《愚公移山》所富有的哲学思想,作为通晓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自然会把目光转向这个寓言故事,阐发它的精神价值,运用到伟大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去。可以说,《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所内涵的哲学思想,为毛泽东后来把愚公移山升华为民族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毛泽东把《愚公移山》寓言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背景及深刻含义

从《愚公移山》诞生后的2000多年时间内,这则寓言和绝大多数的寓言故事一样沉淀在历史文献中,很少被人提及。从思想史上去观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朝代更迭虽然频繁,但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封建统治思想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封建文化强调的是君主文化而不是民众文化,这是大环境使然。二是2000多年内没有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封建文化精英一部分取儒家积极入世态度出将入相、忠君报国;一部分取道家消极无为思想隐居山林、诗词自娱。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一种民众的思想和一种小人物的行为是不能引人注目的。虽然到了近代有所改观,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思想家傅斯年对愚公移山进行关注和研究,但《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只是从历史尘封中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而已,还未为世人广泛关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愚公移山从寓言上升为民族精神,在实践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发展、富强的精神支柱。

(一)毛泽东提出愚公移山精神的背景

1945年之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关键时期,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亚洲,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已经开始了局部反攻,八路军、新四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各地的侵华日军完全被包围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可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争夺胜利果实保存实力、消极抗日,而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交通线,迫使国民党早日投降,向河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发动猛烈进攻,致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同时,在中共党内也存在着悲观心理、疲劳情绪、对前途过度乐观等错误思想。如何争取抗战的胜利、如何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条件,就成为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艰巨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党的七大召开了,也就是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愚公移山精神。

(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对愚公移山的三次论述

第一次是1945年4月24日所作的“口头政治报告”。在讲到自卫与反击的时候,毛泽东引用了《愚公移山》,先向大家复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他说:“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是有一座太行山和一座王屋山,现在这两座山比较矮,从前比较高,不大好走路。有一个人名叫愚公,是一个很笨的老头,在他附近还住着一个老头名叫智叟,是一个很聪明的老头。有一天他们吵起架来了,为什么吵架呢?因为愚公要把太行山、王屋山移掉,带着他的儿子孙子挖山、挑土。那个聪明的老头就告诉他不必挖了,太行山、王屋山这样高,怎么能挖掉呢?愚公说,这两座山虽然高,但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儿子死了还有儿子的儿子的儿子,父而子,子而孙,孙孙子子,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是不会再增高的。后来,有一个神仙为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报告了上帝,上帝就派人把山移走了!”

第二次是1945年5月31日所讲的“结论”。在谈到大会团结精神时,毛泽东指出:“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山挖掉。”

第三次是在1945年6月11日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标题,把《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这篇文章开头是对七大的总结和评价,称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接下去就讲到如何宣传大会的路线,“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3]。接下来他在讲了“觉悟”的概念后,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三)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毛泽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愚公移山精神,超越了《愚公移山》寓言相对性的本意,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觉悟。毛泽东在闭幕词中,用了两次“觉悟”。其一,“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4],这里强调的是共产党员要觉悟起来,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要觉悟起来;其二,“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5],这里强调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第一个觉悟是基础、是前提;第二个觉悟是目的、是最高目标,惟有觉悟,人民群众把党的事业看做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就一定成功。

二是决心。毛泽东把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四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6]其中,第一句话就是“下定决心”,号召共产党人要树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毛泽东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7]。并提出,“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8]。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如此重视革命必胜的信心教育,是因为他充分估计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建立新中国的艰巨性及党面临的各种困难。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是革命最终胜利的关键条件。愚公那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三是大众。愚公挖山的诚心和毅力,感动了上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做“上帝”,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9]。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把人民群众比做上帝,把大众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全党的努力感动了全国人民大众这个“上帝”,一齐“挖山”,艰苦卓绝的革命事业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一“感动上帝”的历史也昭示中国共产党人,感动上帝,必须全心全意为“上帝”谋利益,必须相信和尊重“上帝”,必须同“上帝”打成一片。这种视人民为“上帝”的思想既是共产党人革命战争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愚公移山》哲学思想的发展升华。

四是团结。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里,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愚公全家老小、子子孙孙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挖山的合力。毛泽东借用了这一故事,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众志成城,一齐起来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毛泽东《愚公移山》的文章赋予了《愚公移山》寓言故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完成了愚公移山从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全国上下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这份报告上,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子”的批语,我们今天看到的毛泽东手书“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字,就是从当年毛泽东的批语中摘取的。这个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无不展现出愚公移山精神的当代风采。改革开放以来,愚公移山精神依然闪烁着时代光芒,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中央再次申明《愚公移山》这一名著“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我没有去过你们的国家,听说荷兰不少土地是填海造出来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起。中国有句话,叫做‘愚公移山’,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你们称得上是‘愚公移海’。”[10]1995年,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5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振兴中华”。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赴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毛泽东把《愚公移山》寓言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愚公移山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及党的建设上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都是思想界特别关注的问题。愚公移山精神是一个历史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愚公移山精神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工作方法上体现目标明确、坚定信心。毛泽东讲愚公移山精神,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现在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宏伟而又艰巨,所以我们也必须坚定信心、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从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二是工作理念上体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尽管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想前人所不敢想、干别人所不敢于,他们从事的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开拓性的事业。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个方面。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路子,甚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就呼唤新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三是工作进程上体现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我们面前有很多困难、很多矛盾,有些还是很大的困难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强盛兴旺,我们呼唤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愚公移山是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我们抓工作,实现宏伟蓝图除了艰苦奋斗,还必须有一种韧性、一种恒劲。四是工作艺术上体现发动群众、团结一致。伟大的理想必须有群众的共同参与,老愚公在移山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动了一个整体。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所讲的“觉悟”,都体现了群众意识、群众力量。事实上,没有群众的参与,将一事无成。五是工作态度上体现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弘扬愚公精神,就是要尊重规律、把握规律,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弘扬愚公精神,就是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那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甚至盲目自大的行为不是愚公精神,而是反愚公精神。弘扬愚公精神,就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认准目标、埋头苦干,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挖山不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

标签:;  ;  ;  

“愚昧出山”与民族精神_列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