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档案文件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_文献论文

当前档案文件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_文献论文

当前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严峻论文,发展机遇论文,文献论文,档案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3.3

近几年来,地震、洪水、沙尘暴、泥石流、台风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档案文献的安全保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处于太阳变化与地球运动新的变异期,更是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地质灾害,使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对档案文献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各国各界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灾害损失,档案部门也不例外。灾害带给人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应对的机遇。

一、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不知其数,其中重大自然灾害也不少。尤其是自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开始,先后又在海地、新西兰、我国云南盈江以及今年在日本发生的震级达9级的大地震,都给灾害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地震震惊了世界,也震醒了档案界对于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的研究。

(一)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造成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不同强度和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对档案系统受灾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国内学者王良城指出,水灾对档案造成损失最为普遍,地震最难以预测和预防,台风分布较广破坏力较强,滑坡、沉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档案馆库建筑造成很大威胁与危害[1]。具体而言,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档案保管基础设施的毁坏、各种载体的档案文献实体的破坏、信息管理系统的崩溃等,笔者从有形危害和无形危害两方面进行阐述。

1.有形危害

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造成的有形危害包括:

(1)造成档案工作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一直是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重要对象,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不可避免的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档案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紧急时刻,他们一方面要肩负起保障档案文献安全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还要配合相关部门全力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之中,同时还要开展正常的档案业务工作,其生命安全势必会受到更多的威胁。据报道,2010年8月8日,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突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舟曲县档案局职工及亲属有11人遇难[2]。

(2)摧毁档案文献保管和保护基础设施

档案文献保管和保护基础设施包括:档案库房建筑、各种保护设备、档案装具等,在重大自然灾害中,这些基础设施设备在保护档案文献的安全过程中发挥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第一道的屏障,它们的稳定安全直接决定着档案文献的安全。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这些设施设备直接遭受冲击,库房建筑倒塌、被浸泡、受损,档案装具被损毁、变形、撕裂,各类保护仪器设备诸如消防灭火系统、除湿器、温湿度调节仪、音像档案防磁柜等被破坏。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中,北川县档案馆1100多平方米的馆舍建筑在地震中全部坍塌,档案装具均被损毁,使得档案文献安全工作雪上加霜。

(3)威胁档案文献载体安全

重大自然灾害来袭,使得档案文献载体的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其中有来自于重大自然灾害本身的威胁,也有间接的灾难,还有其他受灾体的影响等等,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导致更大范围档案文献受损。比如,洪水过后,档案文献载体可能受潮、被浸湿,若不及时处理会发霉,严重者将无法保存利用;又如,沙尘暴使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灰尘等大量颗粒性固体,附着在档案文献载体表面,会加速其老化,且这些固体颗粒绝大多数都带有酸性,会加速纸张纤维素的水解反应,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再如,地震、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可能导致档案馆库房建筑坍塌,掩埋、压碎、污染各类档案文献载体。在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中,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8.5万余件档案文献全部被埋,后经过全力抢救,从废墟中仅挖掘出6.7万余件,北川县档案馆馆藏《石泉县志》未被挖掘出来[3]。况且大量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单一孤立的,伴随发生的还有一系列次生或衍生灾害,将引发更多的危害,对档案文献载体安全造成更大威胁,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

(4)导致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崩溃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管理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单位均采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处理日常档案工作,大量重要的档案信息数据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保存、传输、提供利用,档案工作对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提供便捷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尤其是对于那些突发的、破坏性强的重大自然灾害显得尤为脆弱。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损害是致命性的,硬件设备设施会部分甚至会完全毁坏,整个系统将处于瘫痪状态,无法继续运行,存储的档案文献信息和档案工作信息损失殆尽。

2.无形危害

除了人员伤亡和保护设施等有形的损坏外,重大自然灾害还对档案文献中那些无形的,诸如价值、文化、精神方面产生深远危害。因为,档案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不容忽视。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保存人类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直接载体,在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承、发展与进步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1)档案文献应有价值发挥受阻

档案文献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原生态的信息,这是其他类型信息资源所不可替代的。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载体的损毁会造成档案文献信息无法识别、信息丢失等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得档案文献潜在的价值和历史作用部分甚至完全丧失,不能继续提供利用和继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2)传承文化的功能有可能中断

现今,我国对软国力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强,软国力已成为实施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要手段。档案事业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在提升我国软国力的建设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启动,对我国软国力的增强是不可低估的。因为,档案文献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可替代,对于传承民族记忆、确认民族身份、提升软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证作用[4]。一些珍贵重要的档案文献绝大多数是孤本保存的,本来就只有一份,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对其造成危害,将导致档案文献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财富永久性毁灭,这势必加速人类记忆的消失,中断甚至是终结档案文献传承文化的功能。

(3)给档案文献保护人员造成无形的心灵的创伤并导致相关技(工)艺的失传

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物质财富的损失是有形的,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人们心灵上、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却是无形的,容易被忽略。同时,这些创伤造成的影响还是持久的、深远的。因为,灾害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某一类人员的伤亡,他们可能是一些熟知档案文献保护技艺或工艺的专家,可能是一些重要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也可能是一些历史事件的知情人,这些人员一旦伤亡,将可能使档案文献保护宝贵的技艺或工艺失传、“活档案”的永久性消亡,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来说是一笔无法衡量的巨大精神财富。

总之,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造成的损失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都是不容忽视的,在研究工作以及实际工作中都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档案部门应及早研究、制订、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造成的危害。

(二)我国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极大的影响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档案文献保护工作带来严重破坏。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大地震、2010年“8·8”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相继发生,摧毁档案保管建筑物、基础设施、掩埋并毁坏大量档案文献,给档案安全造成致命的创伤。尤其是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然而,经济损失尚可通过辛勤的劳动挽回,但珍贵档案资料的损毁,却是永远也无法弥补。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如何做好档案文献的保护工作,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讨论热潮。社会各界普遍要求档案界加强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的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档案文献保护体系。就“5·12”汶川地震档案文献的保护工作,国家档案局于2008年5月20日向地震灾区所在省市发布了《关于抗震救灾中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地震灾区受灾档案应急、震后档案抢救、重建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5]。同时,还组织专家起草《地震掩埋档案应急处置的简要程序和方法》、《地震受损档案的抢救方法》,指导震后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受损档案进行及时抢救,力求把档案损失程度降低到最低。

现今,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吸取汶川大地震中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教训,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纷纷开展各种活动,积极探索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方法,这是值得人们欣慰的。然而,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研究的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认为,我国关于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的研究及实际工作具有如下特点和不足[6]:

第一,我国档案界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洪水、地震、台风、泥石流等方面,而地震灾害相对于其他灾害的研究则居首,这缘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它是我国档案界关于自然灾害中档案保护研究的转折点。然而,地震毕竟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还有许多诸如洪水、泥石流、冰灾雪灾、甚至海啸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需要各级档案部门及早谋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二,档案界从重大自然灾害视角研究档案文献保护的较少。灾害的种类多种多样,轻重则有大有小,危害程度也有不同,而笼统的对于灾害进行研究,缺乏针对性。比如,目前,许多档案馆都建立了灾害应急预案,但在制定预案时,很多没有考虑到像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因此,当重大灾害来临时,既有的应急预案、灾害管理计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失灵。因此,档案部门在制订预案时,事先应把灾难想得尽可能大一点,防范措施尽可能周全一些,尽可能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第三,缺乏协调合作机制。防灾、救灾是一项须全社会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的保护也不例外,从灾害发生前的预防措施到发生中的抢救措施以及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尤其是不能忽视政府的责任。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这方面的协调合作机制亟待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档案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各个档案部门在制订灾害管理计划时各自为政;二是档案系统与图书、文物、文化遗产等保护组织在救灾行动中缺乏协作精神,对于资源共享的认识不够,造成同一课题,不同单位、不同组织的重复研究,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第四,对于国外防灾、减灾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及结合我国国情的研究不够。比如,在防灾、抗灾方面,国外走的是“大保护”、“共同保护”路线,将档案、图书、文物、文化遗产等放在同一平台进行整合,融合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力量,建立专业的保护组织机构,共同研究制定保护计划和保护方法,这是值得我同学习、借鉴的。

第五,我国在档案文献保护工作中侧重于保护技术,而对于应用理论重视不够。比如,在高校相关专业的档案保护教学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都是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对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管理与保护方面的知识介绍。因此,有必要加强档案文献保护应用理论的研究,将档案保护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研究领域,高校的相关专业应开设灾害管理方面的课程。

上述种种不足以及近年自然灾害频发说明,我国对于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档案部门从理论到实践认真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自然灾害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文献保护技术方法,构建中国档案界的防灾救灾体系。

二、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挑战与机遇并存。自然灾害频发,警钟一次次敲响,警醒了世人,也警醒了档案界。国际相关保护组织、各国档案界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灾害预防和控制的热潮,也给我国的档案文献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档案界近年来掀起了对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研究热潮

近年来,国际档案界兴起了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中灾害防治与控制研究的热潮,在制订日常档案文献保护方案的同时,着力研究“突发事件”下档案文献的保护,减少和防止突发事件中各因素对档案材料与信息的破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国际蓝盾委员会(ICBS: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Blue Shield)、国际档案理事会(ICA: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等国际组织相互合作、紧密配合,为世界各国防灾活动提供人力、资金、技术、法律上的支持和援助[7],倡导各国制定档案防灾计划。ICA成立灾害防治委员会,并出版《档案馆灾害预防手册》,指导各国档案馆开展防灾规划工作。1991年,受UNESC和ICA的委托,中国国家档案局在上海市举办了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9名代表参加的东亚、东南亚地区“防治档案遭受环境污染及灾害事故”学术研讨会,会议第二个阶段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灾害事故的预防及灾后应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上。

(二)我国档案文献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自然灾害防治的背景下,我国也积极响应国际组织的呼吁和号召,档案界紧跟国际档案界的步伐,在国内也掀起了针对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工作与灾害防治和控制研究的热潮,并初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由此也给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首先,我国党和政府对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应急管理工作做出了明确具体的部署,提出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单位纷纷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其次,在世界记忆工程和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带动下,我国档案文献保护工作受到政府部门及各相关组织的重视。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共同努力下,一个国际性的工程——“世界记忆工程”开始实施。为保护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在世界记忆工程的推动和帮助下,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其重要目的,一方面是加强我国档案文献保护尤其是重点档案文献抢救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在我国的开展,做好我国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前期准备工作[8]。

随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国档案文献保护工作逐步提上日程,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应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9]。档案文献保护是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基础,加强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的研究,可以完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体系,使遗产保护工程得以顺利开展。

第三,档案部门的忧患意识普遍增强,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以防范。档案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档案工作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新时期的总体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各级档案部门防患于未然,许多档案部门纷纷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和防灾救灾计划,构建防御和保障体系,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档案文献造成的损害。如,四川省档案局于2010年3月根据《四川省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制发了《四川省国家档案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征求意见稿)》[10]。这些应急预案和措施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对档案文献造成的损害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传承人类文明而共同筑起坚固的防线,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工作必将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

注释:

① 王良城.自然灾害对档案的侵袭与应对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0(3):72-75.

② 甘肃档案信息:[支援舟曲抢险救灾]专刊[EB/OL].[2011-03-20].http://www.cngsda.net/gansudanganxinxi/20100903/085606.htm

③⑤ 陈映明.地震灾区受灾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9(3):27-28.

⑤ 周耀林.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

⑥ 肖文建,戚红岩.重大自然灾害中档案文献保护研究现状及述评[J].档案学研究,2010(5).

⑦ 李虹.国际组织关于档案资源的防灾管理[J].档案时空,2008(10):40-42.

⑧ 刘家真.文献遗产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⑨ 黄广琴,颜川梅.重新审视档案保护的研究[J].中国档案,2008(1):26-27.

⑩ 四川省国家档案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征求意见稿)[EB/OL].[2010-03-18].http://www.scsdaj.gov.cn/137/6005.aspx.

标签:;  ;  ;  

当前档案文件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