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校;油画创作训练
项目基金:湖南文理学院2019年校级教改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立项项目《油画创作训练》(项目编号:SZZX924)阶段成果
王国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且“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校美术课程更具“美育”之优势与使命。而“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价值引领是核心特点。”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师范美术专业教师,在此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谈谈在《油画创作训练》专业课程中对课程思政实施途径的认识与思考。
一,发掘《油画创作训练》思政要素,把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本质,实现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核心特点。
绘画的创作以原创性为最基本的要求,以“艺术价值”的追求为目的引领,以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其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作为教学,必然要求学生把握创作的“时代要求”与“观念目的”,注重“审美判断”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思辨与创新意识的提升,倡导“原创”。“原创”,其最基本的涵义作品来源于作者本人思维劳动成果,既是其智性的显现,也有其德性的坚守。这些要素正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本质,实现“价值引领”的核心特点高度契合。
在《油画创作训练》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的前提是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常识。对于这门课程来讲,既包含油画材料,技法方面的常识,也包含油画语言风格演变的历史知识,同时更包含对绘画创作的主题、观念与时代之间紧密关系的理解,艺术当随时代。对于材料技法常识的掌握,必然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饱含热情而又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科学正确的引导才能实现;而绘画历史知识的掌握,则与学生求知欲与思辨能力分不开;而“时代性”的要求,则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去关注,关注自己、关注周围、关注世界;体验生活,把握时代的精神内涵,用心解读,才能在创作中体现作品的时代性,实现创作作品的艺术价值。
《油画创作训练》也包含绘画形式语言的训练。“形式美”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注重理性的成分,那么,形式语言的训练则需要学生感性体验的参与。色彩、笔触、肌理、构图、形象、油画本体的审美价值,需要学生用心去体悟,更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开导与呵护;学生个性与体悟上的差异正是创作多元发展的前提,教师应敏锐的发现且应予以极大的尊重,因材施教。
二,思考《油画创作训练》课程教学的手段,把握思政课程“显隐结合”的方法。
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油画创作训练》的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加强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直观体验与感受;既要注重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实施,也要注重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体验与教师亲身示范教学的作用。
案例的讲授,能够加强学生对创作方法的理解,更能够引导创作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的油画创作当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与写实的绘画手法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时代的选择。在这些绘画中,有很多对讴歌劳动,赞美人性,反应革命历史方面表现很优秀的作品,教师对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把握,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无疑是非常深远的。这样既讲述了专业知识,促进了创作,又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起到积极的作用,把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思政的目的很好的结合起来。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直观感受绘画的技法与步骤,体验绘画的乐趣与美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示范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设置“立体多元”《油画创作训练》课程教学方案,注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
在课程方案的设置上,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授课形式的设计。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在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对实现创作教学目标一般常识性的知识的讲述,也有选择性的倾向性重点教学。把以教师讲授、示范与评价相结合“教”与以学生欣赏和创作实践的“学”相结合,形成立体多元的教学过程。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综上所述,推进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必要要求,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把握以及对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是实现这一必要要求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OL],新疆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191125.001
论文作者:周俊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课程论文; 思政论文; 油画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注重论文; 高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