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的利率政策走向与利率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论文,走向论文,利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的利率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从总体上看,利率总水平应以基本稳定为主,但应根据通货紧缩状况等及时进行小幅下调和结构性调整
当前,在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增长势头减缓、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等不利的因素。于是,经济界对利率调整及其走势的分歧重新明显化,既有不少支持利率下调的看法,也有不少反对利率下调的观点。
(一)当前经济运行中支持利率下调的因素
经过多次连续性的下调,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达到80年代初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中国利率政策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但是,在更多条件下,利率杠杆还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即降低国有企业利息成本、降低国债利息成本、分流居民储蓄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利率水平存在小幅下调和结构调整的可能性。理由是:
1.物价持续负增长,实际利率水平依然较高。从经验数据看,国家的利率调整一般维持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比同期价格总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通货紧缩的存在事实上提高了利率水平,从而为下调利率创造了条件。
2.目前我国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1998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1997年下降17%,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长22.1%。降息成为降低其利息支出、改善其经营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3.降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储蓄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的适度增长。近几次的降息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单是社会存款余额增幅不断下降就能说明这一点。1996年社会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27.5%,1997年这个数字是18.6%,1998年进一步降为15.5%。当然,今年1—4月社会存款增幅又有所反弹,4月末同比增长了15.7%。 这一方面是物价跌幅加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支持降息的理由。
4.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国债规模迅速膨胀,降息能够明显降低国债的利息成本。
5.全球性的降息浪潮为我国降息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全球范围看,为了防止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促进亚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利率水平呈现出普遍性的下调趋势(如日本、巴西、英国、香港等)。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制约利率下调的因素
1.利率政策在经济收缩时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现象。近年来,频繁的降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企业和居民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有限等),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利率政策存在失灵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这一背景下继续下调利率,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能高估。
2.当前的降息会对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形成压力,其主要作用形式是:经济主体可能进行的货币替换、企业的资本外逃、外贸企业的贸易信贷活动(如提前付款、延迟收汇)等。
3.对商业银行经营来说,可能会使外汇贷款需求进一步萎缩,而外汇存款大幅增长的势头加剧,从而增大商业银行经营的难度。
4.降息会降低本币的实际利差水平,影响商业银行的损益。
5.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利率政策要与财政政策、收入政策配合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6.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不断降低,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因此在调整利率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近年来的多次降息,在相当程度上是国有企业游说的结果。事实上,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仅仅依靠降低利息负担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利率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手段,如果过分地将其用作利益分配的工具,可能会造成利率手段的扭曲。
7.偏离均衡水平的利率是地下金融活动抬头的原因之一。较低的官方利率与较高的非管制利率并存,是许多金融违规现象的根源之一。非法集资等活动在局部地区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利息水平过低以及相对收益的吸引,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同时,人民币利率与外汇利率(其中主要是美元利率)的差距如果过大,也会引发外汇黑市规模的扩大。
8.从国际范围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最近表示,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的现象,不排除加息的可能,这表明美元利率将逐步上扬。这对于我国的降息政策无疑是一个较强的外部制约。
(三)在保持利率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通货紧缩等状况及时进行小幅下调和结构性调整
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包括对实际资金流动的影响,即降息减少企业的利率成本,另一方面还包括对经济主体的预期的影响,即“宣示效应”。当前的利率水平已经较低,利率杠杆对实际资金流动的影响十分有限。因此,目前的利率调整应该充分注重宣示效应,通过调整利率向市场表示宏观当局希望刺激经济增长的决心,增强经济主体的信心,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建议采取小幅下调的方式,同时,注重利率结构的调整,如逐步降低准备金的利率水平,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等。
二、当前是推进利率改革的大好时机
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就没有连接企业、银行和财政的纽带。由于考虑到通胀压力的存在、国有企业的承受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等因素,宏观当局对于利率改革一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不过,从1998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看,当前可以说是推进利率改革的大好时机。
(一)当前推进利率改革的有利因素
(1)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还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状况。(2)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规模, 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基本平衡,利率保持在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不会导致市场利率的大幅度上扬。(3)商业银行和企业、 居民对于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不断增强。(4 )利率改革和利率形成的市场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1996年在国债发行中正式引入了价格竞争的招标方式发行,发行利率已经完全由竞价决定;从1996年1月3日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同业拆借利率,逐步取消了对该利率的上限限制,使其初步成为一个可反映全国范围内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指标;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并且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市场利率的波动;1998年10月31日中央银行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等等。
(二)利率形成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以利率形成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利率改革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面临的重大课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境内外自由利率市场的发展,直接冲击了传统的利率管制,并导致了全面的利率自由化。从具体国家看,美国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突破口的;日本是从国内和国外两条线索展开利率自由化的,在国内促进国债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利率的形成,在国外利用了欧洲市场的发展;英国则是以国内自由利率伦敦市场的发展为契机推进利率自由化的。
从国际一般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包括:(1 )通过将利率提高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2 )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3 )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在这一阶段,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一个有效的步骤,是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然后先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贷款的竞争,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国债市场的发展就为利率管制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同时以国债为基础的回购交易所形成的利率是短期市场利率的主导性指标之一。如果运行机制更为市场化,统一拆借市场所形成的利率是可以反映宏观资金供求状况的,也是可以作为宏观决策当局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的主要参考变量的。从我国利率改革的进展看,目前已经进入上述第三个阶段,即通过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的多元化,来推进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并根据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增大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最后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三)我国利率形成市场化的推进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的利率信号的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信号的质量,取决于货币市场的规模、运行的规范程度和效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等。因此,当前的利率改革,应该首先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使得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为整个利率改革的推进形成一个可靠的基准性利率。
(1 )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和市场分割影响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信号的可靠性。具体来说,在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拆借市场的发展最为迅速,但是相对于我国货币资金运动的实际规模而言依然是偏小的。国债市场的规模随着财政赤字的居高不下而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宏观当局从事公开市场操作的要求相比,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结构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距。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基本上处于幼稚发展阶段,对资金运行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同时,我国货币市场交易的规范化存在许多缺陷,如信用观念的缺乏导致票据等金融工具的使用遇到多种障碍,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导致证券化程度低下、流通性不足、流通规模有限,如拆借市场采取借款立据的形式进行款项交割,借据无法转让和流通,交易工具结构单一,既不利于短期性的资金融通和头寸调剂,也不利于各个子市场之间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不能满足宏观当局进行宏观金融调控操作的要求。
货币市场子市场的严重分割,使得货币市场形成的利率信号失真。这种市场分割在货币市场内部、货币市场子市场之间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是形成市场化利率的主要的货币市场子市场,但是,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之间存在的严重分割,使得两个市场上形成的利率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2)重点推进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发展。 将拆借市场发展作为利率形成市场化的突破口,行的基准利率逐步由目前的再贷款利率转变为拆借市场利率。因为,拆借市场的利率代表了金融市场主体取得批发性资金的成本,能够及时体现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动情况,所以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中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推进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贴现率。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是,一方面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回购利率已经基本放开,另一方面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贴现市场则依然实行严格管制,即银行贴现率不与银行贷款利率挂钩,而由中央银行确定再贴现率,贴现率在再贴现率的基础上加点,加点幅度由中央银行确定。尽管这一政策的初始目的是为了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从事票据贴现业务,但是在客观上却形成了货币市场的人为分割,阻滞了统一的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票据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瓶颈,放开票据市场上的贴现率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突破口。
2.根据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逐步放开对整个贷款利率的严格管制,转而只根据市场利率确定一年期贷款的利率。随着拆借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市场利率频繁地调整贷款利率,使贷款利率高于货币市场利率。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中,要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保持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定价机制,及时将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意图传递到市场上去,并通过其贷款行为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反映到利率中来。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确定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其它期限的利率水平由商业银行自主套算,同时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3.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根据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动态调整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使其成为货币市场的主导利率指标;逐步降低并取消准备金的利率,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货币市场交易和国债交易,推动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
4.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从大额定期存单等品种开始,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三、积极创造条件,对银行利息收入征税
(一)当前开征利息所得税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经济紧缩阶段,利率政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这样,对银行利息收入征税就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从政策效果看,适度征收利息所得税对居民利息收入的减少与降息的效果是基本一致的。不过,两种政策的经济含义是不同的,降息是货币政策,征税属于财政政策。征收利息所得税,可以扩大政府的税收收入,降低居民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在特定的条件下,征收利息所得税具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而这一效果正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需要的。
(二)征收利息所得税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同时对社会资金流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技术操作角度看,如果对所有利息收入征收利息所得税,则执行起来较为简单;如果对一定限额的利息收入征收利息所得税,则需要首先实施存款实名制,实现不同银行间的电脑联网。对居民征收利息所得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动。首先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款私存,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私款公存”。其次,会在一些金融监管薄弱的地区引发民间非法集资的活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及早加以注意。
标签:利率政策论文; 银行贷款利率论文; 市场利率论文; 银行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利率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利息调整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央行论文; 经济论文; 利息论文; 降息论文; 国债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