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原理教科书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教科书论文,性问题论文,哲学原理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10—0017—05
《学术研究》2006年第5 期发表了朱德生教授的《对三个基础性问题的辩证思考》和杨寿堪教授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若干问题质疑》两篇文章,讨论的都是哲学教科书的问题。不过朱教授针对的是正在编写的哲学教科书;杨教授讨论的则是我们用了很多年的哲学教科书。事有凑巧,我写的《矛盾辩证法质疑》一文,也差不多同时在《岭南学刊》(2006年第4期)上发表。 这篇文章也是针对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读了朱、杨两位教授的文章后,我对我们用了很多年的哲学教科书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发现这本教科书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很值得质疑的。如果不将基础性问题讨论清楚,原基础没有变,再编新书恐怕也难有多大的突破。哪些属于基础性问题?我也把握不准。但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三个问题,属于基础性问题大概不会错。这三个问题是:哲学的对象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观问题。
一、哲学的对象问题
1982年出版的,由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开宗明义第一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提法就很值得讨论。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非始于这本教材。197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艾思奇主编的哲学教材,书名也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提法更早来自《联共(布)党史》。几十年都这样提,似乎没有人怀疑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思想很活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法多起来了,如人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生活哲学等等。之所以出现多种提法,其实都是缘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理解问题。
关于哲学的对象,教科书说:“哲学就是世界观的学问”;[1] 又说:“这种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具有理论的形态,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时,才能称得起是哲学”。[1] 总之,教科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是一门学问,从其内容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个观点的前提是:能称为哲学的,必定是思想体系。而我们可以说,构建思想体系,是旧哲学的特点。黑格尔哲学是最为典型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也就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在形态上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不去构建什么思想体系。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也找得到可以解释为“体系”的提法,如“唯物主义历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等,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都是针对现实社会或某种思想而论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建立什么体系。恩格斯明确地说过:“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2](P475) 如果马克思、恩格斯根本就反对去建立什么哲学体系,那怎样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有关的争论也就可以完全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之外了。
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专注于建立哲学体系,人们大概能认同。但人们可能会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其实是有体系的。将他们的思想整理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正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因为“哲学又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要成为专门的学问,那就必须构建成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阐述的内容,都是“客观真理”。人们经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它和应用它,也就能发挥哲学的功能了。这个说法看似有理。但殊不知,这样一来,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混同于旧哲学了。大家都知道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19) 过去的科学和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区别只是在于,科学解释世界的某个领域,哲学解释整个世界。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了说明世界的知识体系。这样,起码从形态上来说,已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等量齐观了。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的观点,本意可能是尊敬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实际上却是贬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关于世界整体知识的学问,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它的研究对象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恩格斯作过明确的回答:“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P273) 并且指明,研究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直至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仍在继续完成马克思开创的研究。在朱德生教授的文章中,把哲学表述为“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区别开来。
有人可能会说:“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的提法并不是排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提法,而是可以包容后一提法,因为现实的人也包括在整个世界之中,因此,前一种提法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这种看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教科书将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这样的“整个世界”,只能是思维的抽象。以“形而上”的抽象存在为对象的哲学,只能是旧哲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的人”为对象,表明其与以抽象存在为对象的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3](P30) 这里说的“德国哲学”,并不是专指唯心主义,也包括旧唯物主义,总之是以抽象存在为对象的旧哲学。哲学是研究抽象出来的“整个世界”还是研究“现实的人”,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提法。怎么能将完全相反的两种提法说成是互相包容的呢?
哲学教科书关于哲学对象的观点,将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又“拉”回到旧哲学的轨道上去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科书关于哲学对象的观点,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是直接相联的。可以说,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是对哲学对象观点的引申和论证。教科书在引用了恩格斯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P219) 后,就理所当然地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肯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从这个基本问题出发展开教科书的全部内容。然而,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却发现,恩格斯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指的是旧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教科书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内容,就基本上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属于旧哲学。
首先,教科书将恩格斯这段话中的“全部哲学”,理解为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以后直至永远的哲学。(教科书使用“任何哲学体系”、“任何哲学家”、“所有哲学家”等说法可以证明)这是极为严重的误解。实际上,恩格斯在这里说的“全部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全部哲学”,是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更不包括将来的哲学。如果恩格斯说的“全部哲学”是包罗古往今来的一切哲学,那就等于恩格斯在这里宣布了一条哲学领域的“终极”的“绝对真理”。而读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人都知道,马、恩从来都不把他们的观点宣布为发现了终极的绝对真理,这种做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格格不入。在“全部哲学”后,紧接着说“特别是近代哲学”,直接印证了“全部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全部哲学”。从这句话后面的论述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讲的都是哲学史。恩格斯这一著作的名称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隐含了考察的是以前的哲学。恩格斯的意思很明确,说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以此作为基本问题的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就终结了。将恩格斯认为已经终结了的哲学基本问题,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由此建立的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吗?
其次,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哲学是没有也不需要设定一个恒久不变的基本问题的。如果哲学本身有其固有的基本问题,古往今来的一切哲学都只能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去阐述自己的观点,那哲学就格式化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在讲基本问题时说得很清楚,基本问题就是一个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世界“是什么”和世界“可知否”),哲学就是这个“格式”,任何哲学都能归结到这个格式中来。教科书就是按这个格式建立哲学体系的范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内容和形式都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P465) 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式去建立哲学体系,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
最后,按哲学基本问题阐述的哲学,只能起“标签”和“套语”的作用。恩格斯晚年批评许多德国青年作家时说:“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的’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2](P475) 对我们来说,那时德国许多青年中出现的现象,不是似曾相识吗?或者说,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不也是起着这种作用吗?
我们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是旧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必回答这个问题,也不是说不应以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只是想说明,这个问题不是如教科书所说,处于“哲学中高于一切的地位”。以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不能将其任意扩展到所有哲学问题和全部哲学史。在论述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节中,恩格斯已经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只能在世界本原是什么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混乱”。多年来,由于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误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于一切”的基本问题,并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去考察几乎所有其它哲学问题,已经造成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非常严重的混乱。以至于我们今天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不得不回过头去做正本清源的工作。
三、物质观问题
教科书认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正确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前提。可见,物质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基础性问题。
教科书论述哲学的物质观,大体上就是引用了一段恩格斯的话和一段列宁的论述,然后进行分析。大概地说,这种物质观的内容就是:“物质”是各种实物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也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独立于意识,但又派生出意识,意识能反映物质。所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就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
上述关于物质的哲学观点,确实是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基本观点。但认为这些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就值得商榷了。我们的看法是:上述物质观,只是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哲学史的考察,只要去了解一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就能看清楚)如果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那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水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正是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也就是教科书阐述的物质观)而确立的。
教科书着重于阐述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物质观的实质。而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也承认“物质”是对各种实物的抽象,但他们并不刻意地研究抽象出来的“物质”如何规定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指明“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恩格斯语)这就够了。如果像教科书那样,认为物质观着重研究“物质定义”的话,那就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5](P233) 定义出来的“物质”是“纯粹的抽象”,我们应研究的是“实存的物质”。这里又一次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重要的不是去研究抽象的存在,而是去研究现实中的存在。
教科书对物质观的阐述,归结起来是两点:第一,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二,物质是人的感官反映的对象,也就是可以直观的。而这两点,恰恰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两点。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P16) 在这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清楚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物质,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方面去理解;新唯物主义则认为还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为什么对物质还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呢?因为在新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无非是“实物”、“事物”,也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上现实地存在着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现实世界的事物都是经过人类世代劳动改变过的事物,而劳动的特点又在于:“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6](P202) 这就是说,现实世界上的物质,都包含了人的观念、目的在其中,所以,我们对这些“物质”,还必须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像教科书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的“物质世界”,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的物质世界,因其不“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样的“客观世界”变成了不存在的世界,他的唯物主义也就“重新陷入唯心主义”。[3](P50)
第二方面,对物质,旧唯物主义只是从感性的对象去理解,新唯物主义则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从感性的活动去理解。马克思明确地批判费尔巴哈只是将事物看做“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这里所谓从感性的对象去理解,就是认为物质是人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也就是教科书说的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所谓从“感性的活动”去理解,则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3](P49) 感性的活动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物质观之处,正在于将物质、实物,不只是看做认识、反映的对象,更强调是实践的产物和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教科书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样的物质观,就只能判断为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以上分析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在基础性问题上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而是旧哲学的观点。基础性问题的观点决定着整部教科书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我们长期使用的哲学教科书的内容,不能视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几十年学的、教的、写的,基本上也是遵循教科书的观点。现在提出质疑,可以说是自我质疑、自我批判。质疑和批判是觉醒的开始。在自我批判的过程中前进,是哲学的本性。但愿我们的哲学能通过自我质疑和自我批判早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