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青年社团状况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社团论文,状况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高度国家-社会一体化的格局逐步被解构,社会结构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孙立平、李强、沈原,1998)。而民间力量和自由度则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1992年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建设的新阶段后,国家职能转换的速率不断加快,民间社会空间不断在扩大,原来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手段已经部分被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沟通、协调等职能所取代,原来政府通过行政管理对基层的控制逐步转向基层自治。这种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分离逐渐表面化的结果是,大量的社会团体应运而生,并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上述正式登记的社团外,我国还有数量庞大的没有依法登记、而依旧发挥某种功能的地下社团。民间社团在数量膨胀的同时,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预计,随着社会资源不断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释放的速度加快,单位人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人,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人在社会转型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社团在整合青年的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
由于目前各类社团的发展与管理情况较为复杂,社团本身及其对青年的影响也良莠不齐。因此,对江苏省有关青年社团进行有针对性地摸底调查,了解其发展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方向,引导其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二)社团调查的相关背景
结合本次调查的初衷,我们对青年社团以及社团的功能作了如下定义和分类:
青年社团:指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年,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自愿结成的有规范的章程、完整的组织结构,且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青年组织。
显性青年社团:指具有上述青年社团特征,并经过法律或行政手续确认和认可的青年社团。这里所指的法律或行政手续确认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到当地民政部门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简称青年法人社团);或是在机关、团体(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科协、社科联、文联等)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注册,但没有法人资格的青年团体(简称单位内部青年社团)。
隐性青年社团:指既未到当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非在机关、团体(如上所述)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注册的青年社团。隐性青年社团拥有与青年社团共同的社团特征,只是相对于其他青年社团而言,其属于既没有获得法人资格,也没有在其单位内部进行登记、注册的青年团体。
3、研究的基本要点和思路
我们的问卷抽样调查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以及政治面貌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重点,主要对江苏青年社团的类型、青年社团的运转以及活动形式、青年社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及青年社团发展与管理机制进行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0份,南京、苏州、南通、盐城4个城市各发放600份,其中高校学生100份,国企青年100份,外企青年100份,私企青年100份,机关事业单位青年100份,在该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工50份,在家务农的青年农民50份;共回收了2166份,其中有效问卷2049份,回收率90.3%,有效回收率85.4%。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2.0处理。
二、青年社团的量化分析
(一)青年社团概况
1.青年社团的类型和规模
本次调查原本定位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系统以外的社团情况摸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好多样本还是选择共青团和工会等国家科层组织体系中的官方组织作为自己加入的社团。对于社团的概念和内涵,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中国对于人来讲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本次调查开始前就着力先界定社团的概念。在人们的印象中,社团的存在以及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行政性组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与党和政府的关系,编制由政府制定,工作人员拥有政府机关干部的身份,领导人由国家任命,除工会外,其他社团的经费由财政拨付。社团的各项活动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自身功能的发挥,有学者称之为“社团有效性缺失”(龚永梅,2002)。在调查样本中,社团类型以文学艺术类居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社团类型分布表
社团类型 参加人数 有效百分比
文学艺术类 466
23.8
公益类 284
14.5
科技创业、学术类254
13.0
体育健身类 285
14.6
共青团组织 295
15.1
工会362
18.5
其他 100.5
合计
1956100
关于社团的分类,学界有许多争论。民政部将社团分为5大类:学术团体、行业团体、专业团体、联合性团体和基金会;按照社团的功能,有学者把社团分成6大类:政治领导型、业务管理型、利益代表型、公益服务型、文体联谊型和学术交流型(邓伟志、钱海梅,2004);也有学者把社团划分成正式注册团体、准政府组织、草根与虚拟组织(王绍光、何建宇,2004)。我们在调查中则是根据青年个体的喜好和自身特点而将社团归纳入相应类别以体现青年社团的功能。
我们根据社团成员的人数来界定青年社团的规模,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200人以上的社团占24.6%,而这些社团主要是共青团组织和工会;高校中学生社团的规模不大,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广泛,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分散了学生的数量;而国企和外企中的社团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一般而言,这些社团都是由企业和公司出面组织的,职员在其中的选择性比较小。
2.青年社团登记情况
一项研究发现,从1979年到1992年全国性社团已翻了7倍,平均每年增长48%,省级社团平均每年增长56%,市级社团每年增长63%。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团已增至1800个,地方性社团则高达20万,在短短20年里,正式登记的社团的数量增加了33倍(俞可平,2000)。在我国,除了正式到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外,还有数量庞大、没有依法登记而依旧发挥某种功能的社团。未登记的社团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和村庄内部开展活动的社团,属于单位内部社团,无需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2)新颁布的条例提高了社团注册的门槛,大量无法达到标准的社团转入地下活动;(3)一些社团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免于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例如共青团、妇联等准政府组织。我们要关注的主要是前两种情况。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有1059人了解他们所在的社团已在民政或相关部门登记过,占53.5%;267人认为他们所在的社团没有登记,占13.5%;另外有33%的人说不清楚他们所在社团目前的状况。当然,在我们的问卷上不可能反映出那些更深层次的隐性青年社团(如黑社会等),我们掌握的只是大部分显性社团的名单,而缺少对隐性青年社团的描述,相对来说,他们是高危人群,这些有压力的青年群体,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3.青年社团经费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青年社团经费来源于成员所缴纳的费用。经费是社团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不少社团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拨款生存,经费来源单一。政府精简机构、压缩财政开支,使得不少社团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而另一些社团则使出浑身解数,违背宗旨进行投资或开办企业,严重损害了社团的非营利性。调查样本显示如表2:
表2社团的经费来源
经费主要来源频数 有效百分比
挂靠单位拨款654 33.6
社团成员所缴纳的费用853 43.9
社会支持183 9.4
社团创收185 9.5
其他 70 3.6
合计1945 100
由表2可以看出,社团的经费来源中挂靠单位的拨款占了33.6%,这是与现实相符的,相当大一部分社团都有其自身的挂靠单位,而挂靠单位除了行政上的关系之外,更是这些社团的社会资本所在,这也造成了社团之间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级别。
我们把“社团的经费来源”和“社团的服务对象”作了交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是存在关联的(x[2]=139.283,df=12,p<0.05):为社团挂靠单位服务的社团在经费使用上则受到了挂靠单位的有力支持,挂靠单位拨款占到了50.3%;而主要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成员的个人付出,如爱心社、爱心车队以及一些致力于环保的组织等,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本身就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投入和帮助。
(二)青年社团吸引力分析
青年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中介,是个体生理发育的一个高峰期,其变化的显著性和深刻程度是人的一生中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实践的日益增多,心理机制也出现了急剧的结构性改组,从而整个心理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青年人独有的需要特征。青年的需要不仅与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相联系,还与青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转型时期之中的社会,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青年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各种挑战,也会产生更多的需要。具体地说,青年有社交与归属的需要、自尊与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健康和休闲娱乐的需要。培养和满足青年正当的需要,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动机和产生对自身和社会有益的行为。
1.加入青年社团的方式
问卷调查显示有69.3%的成员是通过社团的公开招募自愿进入社团的,有22.7%的成员是通过熟人介绍加入的,4.2%的成员是不太情愿、碍于情面才加入社团的,3.7%感到无所谓,加入社团只是凭一时冲动和热情而已。
2.成员满意度状况
既然很大比例的成员都是通过公开招募自愿进入社团的,他们的现状如何,对所在的社团的状况是否感到满意?在我们的抽样数据中,25%的成员感到很满意,58.9%感到比较满意,8.0%感到不太满意,1.5%感到很不满意,6.4%的成员说不清楚自己现在的状况。综合以上的数据,83.9%的成员对现在加入的社团状况表示满意,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如果把加入社团的方式和现在的满意度作一个交互分析,我们会发现,两者存在关联,那些自愿加入社团的成员比那些不太情愿加入社团或者凭冲动加入社团的成员有更高的满意度。
(三)青年社团影响力分析
青年社团的存在对青年群体有哪些影响?我们从公民社会和社会资本两个维度来研究社团的功能。公民社会是相对于国家与个人之间不断扩大的社会空间而言的,其概念常常与公共领域相伴生。社团的公民社会视角强调社团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强调社团对整体政治形态的“外在”效应。林南等人则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社团进行了研究(林南,2005;陈健民、丘海雄,1999)。所谓社会资本,指“嵌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网络中的行动者行动时能够方便地得到并加以利用”。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团是否独立于国家的控制并非问题的关键,而更在乎结构化的组织中人们彼此联结的程度。本研究主要关注青年社团在改变成员的生活方式、获益方面的作用,是一种相对于个人的“内部”效应。我们通过成员在加入社团前后的感觉对比来揭示(见表3、表4)。
表3青年加入社团目的分析表
主要目的 首要 有效百分比次要 有效百分比
锻炼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1402 70.0
135 7.1
发展兴趣爱好
380 19.0
690 36.4
扩大交际面,结交朋友
195 9.7
837 44.2
获得荣誉和利益 21 1.0
105 5.5
其他 4 0.2
127 6.7
合计 2002 100 1894 100
表4青年加入社团主要收获分析表
主要收获
第一位 有效百分比
第二位 有效百分比
扩大了交际面,交到了朋友910
45.8
226
12.8
得到锻炼,提高了能力834
41.9
627
35.4
发展了兴趣爱好 236
11.9
791
44.7
获得荣誉和利益 9 0.5127
7.2
合计1989 1001771 100
从表3可以看出,很多青年(70%)将“锻炼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加入社团的首要目的,社团是一个锻炼人、成长人的地方,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在这样的组织中,也容易结识到比较要好的朋友,44.2%的成员想通过参加社团来扩大交际面和结交朋友。
事实上,目的和实际收获往往是不相符合的,在参加社团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也使个人对社团的期待更多了一些可变性,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个人在参加社团后的主要收获与预期上多少有一些差别,见表4:
从目的和收获的对比数据来看,“扩大了交际面,交到了朋友”这一项在比例上有较大的差别,两者分别为9.7%和45.8%。在现实生活中,加入一个社团,给一个人带来交际面的扩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人际关系的建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重要性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凸现出来的。扩大成员交际面已经成为社团的重要功能。
(四)青年社团的现状与未来
1.当前青年社团存在的问题
我们运用多选项二分法对青年社团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5:
表5青年社团存在的问题
问题 频率 有效百分比
挂靠单位对社团不够重视,支持不够738 39.7
相关政策规定不健全、不规范 721 38.7
社团成员间凝聚力不够881 47.3
社团内部机构繁多,人浮于事 392 21.1
领导能力不强280 15.0
经费不足921 49.5
其他30 1.6
合计3963213
频数结果可以看出,共有921人次选择了“经费不足”这个选项,个案百分比为49.5;共有881人次选择了“社团成员间凝聚力不够”这个选项,个案百分比为47.3;其他问题集中在“挂靠单位对社团不够重视,支持不够”和“相关政策规定不健全、不规范”两个方面。
当然,社团发展出现问题,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国家这个大背景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社会改革”也在悄然进行着。中国非营利组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社团,由于很多成立于80年代,甚至更早,而且现有登记注册社团中,绝大多数是自上而下成立的。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变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给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也给这些社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种种迹象表明社团的发展存在许多弊端,社团改革显得日益迫切。在国家这个层面上,社团的发展存在着哪些问题和障碍呢?同样利用多选项分类法对其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国家层面上社团发展面临的问题
问题频率 有效百分比
社团级别划分过细,造成社团活动受限制624
32.5
数量多,难以管理611
31.8
管理多,扶持少 847
44.1
活动审批太过繁琐669
34.8
政策不够宽松657
29.5
其他532.8
合计3371 175.6
多选项分类法频数分析显示,共有847人次选择了“管理多,扶持少”这个选项,个案百分比为44.1,这主要体现在经费问题上;共有669人次选择了“活动审批太过繁琐”这个选项,包括下面提到的政策不够宽松等问题,长期以来就存在。从社团发展史上看,建国以来,政府一直将社团当作“异己力量”,对其施行严格控制,在审批手续上显得过于繁琐,在一些事务上对社团的控制力加大,更何况很多社团的挂靠单位本身就是行政性单位。
2.青年社团的未来
青年社团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怎样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是按照成员的意愿还是更好地为挂靠单位服务?社团开展活动的重点在哪儿?从调查样本统计中,我们得到以下数据:频数分析显示共有1138人次选择了“丰富社团成员生活,发展兴趣爱好”这个选项,个案百分比为58.3;有1069人次选择了“吸收更多的成员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单位凝聚力”这个选项,个案百分比为54.8;而选择“社团的活动应该引领时尚潮流”这个选项的则比较少,共有357人次,个案百分比为18.3。以上数据显示青年社团今后活动开展的方向应该着力于丰富社团成员生活,发展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提高社团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3.建设社团型的青年中心
我们在调查后期进行的座谈会的基础上认识到,实现青年社团的健康发展,需大力发展建设社团型的青年中心。
青年中心是在共青团领导下,面向广大青年,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以会员制、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新型城乡社区青年组织。共青团是青年中心的领导者、创建者和指导者。青年中心是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体系的重要基础。建设青年中心,必须切实坚持和加强团的领导。建设青年中心,不应该建立类似“青年之家”的阵地型组织,而应该坚持发展社团型青年中心的方向。
首先,社团是青年中心开展活动的基本单元。青年中心是凝聚青年的组织,也是联结青年社团组织的平台。以青年中心为平台,把各类农村社团协会组织吸纳进来,并依托中心组建更多更新的青年社团,通过社团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中心,因此,青年中心是单个社团联结的平台、多个社团的联盟。
其次,建设社团型青年中心,相对于“青年之家”的阵地型组织,有自身明显的优势。“青年之家”的阵地型组织把青年朋友聚集起来,提供活动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的需求。但青年的需求是多样的,难以根据他们的特征满足其需求。而且参加“青年之家”的青年异质性大,他们的需求在不同层次上。建设社团型青年中心,以青年社团为基本单位,在社团内务成员的同质性要大得多。社团型青年中心,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成员的多种需求,并且还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更好地为青年服务。
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就决定了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共产党委托共青团联系青年、贴近青年,社团型青年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发挥着服务、联系、引导广大青年的重要责任和作用。
青年中心以青年社团为基本单位,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为广大青年社团服务,这体现在经费、场地、青年社团的知名度宣传等方面。大多数青年社团在运作经费、活动场所上存在问题,这就给他们备案的青年中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青年中心挂靠在团组织下,会给人以更大的信任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青年中心在所吸纳社团的知名度宣传上可以有所作为。
(2)积极吸纳现有的青年社团。通过多种方式和必要程序,把区域内已有的各类青年专业经济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兴趣小组等青年社团发展成为青年中心的团体会员,把社团的负责人吸纳进理事会,把社团的活动纳入整体工作格局。
(3)培育发展新的青年社团。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和青年的多种需求,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在农村青年中心大力组建各类协会、俱乐部等青年社团。要重点培育农村青年科技协会、文体协会、读书俱乐部、经纪人协会,引导它们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并积极参与青年中心的统一活动。
(4)加强对社团的引导、扶持和管理。鼓励青年社团根据各自特点,采取单独、联合等方式,经常性地开展活动,通过兴趣和需求纽带有效联系和服务青年,帮助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壮大。
青年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在经费运作和来源上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青年社团之所以愿意加入青年中心,关键在于青年中心能够提供给它们的服务,有利于青年社团自身的发展壮大。青年中心规范、引导青年社团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服务青年社团的前提下的。而一旦青年中心的运作经费不能保证,提供给青年社团的服务如经费扶持、场地等,必然出现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企业赞助、公众捐赠、有偿服务和国际资助,通过项目合作、设立基金等方式,解决青年中心经费来源问题。青年中心经费的多少,不能依赖于领导人利用关系网的筹款能力,而应该逐步制度化,这样一项联系青年、关心青年发展的事业理应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应该逐步把青年中心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这样才能保证青年中心的顺利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广大青年,规范和引导青年社团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