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杀人、抢夺等不良行为或轻生现象累见不鲜。本文主要从当前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案例、现状,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剖析,提出了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操作性强而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案例1:中国青年报2015年4月03日07∶21报道, 2015年1月,跟随老乡从河北来到北京打黑工、年仅15岁的少年张磊,因不满室友开玩笑,想趁室友熟睡之际进行毒杀,事后却发现“没有效果”。次日上午,张磊再次趁5名室友熟睡之机,持刀扎向李鑫的脖子,将其当场扎死。为了杀人灭口,张磊还想扎死其他4人。但他扎死李鑫“动静过大”,4个室友被惊醒,被扎成轻伤、轻微伤不等。
案例2:浙江日报2015年杭州3月30日讯,当天上午11时,杭州城北某小学一名4年级的女学生因学业压力太大,从7楼跳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没能再睁开眼睛。和煦绚烂的初春时节,一个如花的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家人的彻痛和旁人的唏嘘。
案例3:新华网报道,2015年2月18日晚9时左右,湖南省新化县一网吧发生一起杀父事件,一名14岁少年因不愿上学,跟前来规劝的父亲发生冲突,少年用匕首当场将父亲刺死。
案例4:新华网河南频道报道,2010年8月份的一天晚上,在新密市某中学上学、年仅17岁的高某和朋友郭某在新密市西广场玩耍时,发现闫某及其妻子陈某在此散步,高某等人就上前向二人索要钱物。遭拒后,高某等人就对闫某实施殴打。后来陈某谎称报警了,高某等人逃离现场。
现状1:最新2014-2015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医学论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1.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2.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3.某些特定中小学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现状2:我们生活的身边,不乏这些情况:1.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模糊。例如:人们以为只靠单纯的课本知识比如“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导。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例如:乡镇学校勉强有专业教师上课,但这些课常被考试科目代替;在农村,仅靠一些班主任或非专业教师授课,而这些师资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担忧的。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少数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进行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厌学、过激、轻生等问题频频出现。4.现代生活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案例、现状,令人震撼之余,探索研究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促进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成为我这篇论文的重中之重。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方面
(1)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的中小学生拜金思想严重,物质享受,利欲攻心。
(2)国际对国内的各种思潮、各种观念不断地冲击。如:中小学生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和行为失衡等思想和行为误区。
(3)影视、网络、游戏机等大量出现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有害的信息。如: 影视中出现的成人恋情的一些细节容易造成中小学生心理的困扰。
(4)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又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
(5)社会上一些不良竞争的出现,对意志薄弱的中小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必然加重其心理负担,以至引起心理问题。
因此, 如何营造整个社会良好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对每个公民都是责无旁贷,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
2.学校方面
(1)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成是摆设或是为了应付检查,把既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做心理健康课的辅导教师,甚至只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更甚者一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开设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健康陷入无救。
(2)有的学校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也不明确归属的部门,没有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的相关机构。
(3)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升学的压力,课时经常被所谓的考试科目取代,学生课业加重,频繁被动测试,德、体、美、劳等大量的活动时间被占据,使不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焦虑、抑郁、孤独、恐惧、逆反等异常心理问题,也导致许多学生存在锁闭的人际交往障碍,最终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
2015年3月,哈尔滨市教育局采取问卷、深入学校走访、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哈尔滨市8区11个县(市)的171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机构设置状况和工作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工作方式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到哈尔滨市8区11个县(市)171所中小学校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73.6%,曾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8.7%,有3.2%的学校正在准备开展。其中,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而言,高中为33.2%,初中为42.5%,小学为24.3%。已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的占51.1%。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上看,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有38.3%。机构的隶属情况是:隶属教导处的有29.5%,隶属政教处的有29.8%,隶属校科研部门的有2.4%,隶属卫生保健室的有11.2%。课程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58.2%,心理专题讲座7.8%。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多可达3人,其余由德育课、政治课教师兼职占的比例约为40.8%,由医务人员兼职占的比例约为20.6%。
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归属机构、课程严格控制及效果等种种问题的暴露,责成中小学校务必开展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3.家庭方面
(1)有的父母文化素质低,教育子女的态度生硬,语言粗鲁,方法简单,动辄挖苦、责备、打骂,缺乏温情,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容易形成胆怯、自卑、孤僻等不良品格,也可能变得粗鲁、冷酷、易怒,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2)有的父母不从孩子的实际生理与心理年龄出发,包办式地照顾孩子的一切,替代孩子做几乎所有的决定。孩子被“爱”剥夺了选择权、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失去了正常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孩子的创造欲、开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被无形地扼杀掉,孩子的智力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形成了胆怯、依赖性强等不健康心理。
(3)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放任自流;有的父母双双下岗,经济拮据,疲于奔波再就业而疏于管教;“寄居型”家庭的孩子,父母管不到,亲戚管不了;父母的离异和不良行为,孩子认为是一种耻辱,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以至性格越来越内向,形成心理疾病。这不得不引起家长警钟长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父母要担当起生、养、教的责任,首先要转变观念,挤出时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以健康的心态、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孩子,使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4.中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1)文化水平的贫乏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日本学者指出:怠学是犯罪之母,儿童和中小学生怠学,不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是将来发生危险的重大信号。
(2)不少的中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影视、网络、游戏等信息容易侵蚀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学研究中,从大量的案件看,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犯罪的比例也相当,但是智力的高低却与犯罪的类型、作案方式以及侵害的对象相关。
(3)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来看,在他们违法犯罪之前,绝大多数对学习抱消极态度,成绩不良,在校学生的越轨行为往往从迟到、早退、旷课开始,学习成绩从一门不及格到二、三门不及格到全部不及格。
作为中小学生应该尽早学会反思,以正能量励志自己。
二、促进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环境
(1)全社会民众都行动起来。例如,可通过社区相互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大已有的法律力度,共同把社会的一股邪气压下去,树立起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2)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例如:学校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进行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家长要做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烦恼、学习压力和挫折的正确导向者,积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平、健康、富于开拓进取的社会大环境。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 各个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专家开设私人心理辅导等,为不同年龄的人群解决许许多多不同的心理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助一臂之力。
(4)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经常开展构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名人专题讲座,树立远大理想的专题讲座,面对激烈竞争、应对自如的成功人士的心理剖析专题讲座,抵御不良倾向的启迪讲座等。如:CCTV的开讲啦、成长不烦恼、为缘寻找为爱坚守等节目,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直、诚信、友善、辨明是非的品质,从而增强学生的抵御能力,有效地防止中小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的形成。
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999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独立为学校教育中的专门性工作;200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纲领文件,明确了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所以作为教育前沿阵地的学校应该依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文件,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开展有效可行、操作性强的实际有效的工作。学校要构建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如: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日常工作体系,课时开足,专职教师配足,定期测试学生的心理素质。
(2)学校应建构专门的心理辅导室,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这些教师必须是学科教师,同时又要在大学经过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进修学校心理教育有关课程,在取得文凭后,方可担任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习、关心、自我教育,以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并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得以和谐地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模式要突出时代性,即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突出相符性,即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突出可读性,即每个课题都把趣味性与科学性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结论;突出主体性,即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事例,使学生在整个课程的活动中自始至终都作为主体,认真独立思考和判断;要突出开放性,即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及社会调查、访问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要突出反思性,即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以“事例引入——相互讨论——联系自己”为基本环节,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评价。
(5)还要借鉴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把学生的心理行为列入课程。如:从教本内容看,要淡化纯心理学概念,但能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各册除指导内容,还涉及同年龄的日常规范行为、环境、经济、就业等,还要渗透、融入到各学科。教材编排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能引起孩子的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家庭应营造温馨的环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家庭和睦,父母有修养,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的不健康心理。
具体如下:
(1)家长首先应尊重孩子,这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前提。例如: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和情感、个性差异、抱负和志向、选择和判断、个人意愿。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体罚孩子,不能辱骂孩子、嘲笑孩子,不能当众批评孩子,更不可当众揭孩子的短。同时,还要明确“尊重”与“爱”的区别。“爱孩子”的含义包括喜欢孩子,欣赏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给他们以帮助。“爱”意味着给予,甚至自我牺牲。而“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也意味着给孩子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和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2)要与孩子沟通,要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接受的科学的方式、方法。例如:学会倾听,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谈起,认真聆听孩子对一天或一周经历的讲述,而且不管孩子告诉你什么、你是否真有兴趣,都要“饶有兴趣”地听到底,让他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受,使孩子少走弯路;要学会用充满慈爱的话语与孩子平等交谈,少讲多听,遇到问题冷静理智,表扬和批评时就事论事,做到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使孩子“亲其父(母),信其道”;要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干涉他们的生活,只希望充当顾问或支持者的角色。所以,要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独立完成,真正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中小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小学生从小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从小谦虚好学,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和自我分析、判断等评价能力;确立最佳的个人学习目标,提高个人对学习价值的认知;学会尊老爱幼,与人友好相处;树立报效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等。此外,还要多和心理健康的人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有益的活动,多读些有益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从而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和不健康心理的诱惑,用正能量激励自我,形成自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案例、现状令人堪忧,找准其中的原因,找到并付诸行动的有效对策是当务之急。所以,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加上中小学生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健康不再是停留在对案例、现状的分析,更不再是停留在找出原因对策的层面上。我们期待着:在付诸实质性的具体实践中,结出累累的令人满意的金灿灿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张秋菊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2]高山 调查显示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3]杨延忠 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卢省桂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孩子论文; 中小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心理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