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知识与知觉体验_运动论文

感觉运动知识与知觉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觉论文,感觉论文,经验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16)05-0017-05

       知觉的本质是什么,知觉经验如何产生,是知觉哲学的重要问题。传统知觉观与早期认知科学密切相关,认为知觉是发生在头脑内的、对外在事物进行表征的过程。以视觉为例,视觉过程如同照相机,将外在世界的样貌细节都记录下来,在视网膜形成成像,大脑在视网膜成像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加工最终产生视觉经验。这种从抽象的计算机水平的描述中研究视觉经验的做法面临一些问题。在大脑皮质地图与丰富的视觉经验之间还需要额外的环节来补充解释,这就是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对视觉经验的解释不够充分,在于它总是将知觉看作完全被动地接受刺激,将意识、知觉从具体的环境和细节中孤立出来,从抽象的计算机水平的描述中研究知觉经验。事实上,信息或者刺激的接受者总是处在与环境的动态的感觉运动关联中,这种感觉运动连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觉经验的内容呢?可以假设它对知觉经验有因果作用,知觉与行动是彼此独立的活动;也有一种假设,即生成的观点(the enactive view),认为知觉本身是主体在环境中行动的结果,而主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感觉运动的动态循环是构成知觉经验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诺伊(A.No

)的感觉运动理论(sensorimotor theory)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它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而感觉运动知识指的是知觉者关于外界刺激如何随着知觉者自身的运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规律的知识,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经验盲”现象是感觉运动理论的重要经验证据。

       一、“经验盲”缘于行动的缺失

       诺伊认为,手术后的先天白内障病人无法拥有正常视觉经验的现象是一种“经验盲”。白内障对眼部感受性的损害在于妨碍了光线向视网膜的传导,移除白内障之后光线可以透进视网膜,似乎就可以带来正常视觉。但是在先天白内障病人手术后的早期,会经历一段短暂的“经验的盲”,在感觉器官正常的情况下,接受光线等外界视觉刺激却无法形成正常的视觉经验,在经验的意义上说依然是盲的。

       诺伊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术后白内障病人S.B.和Virgil的例子[1]5-6:

       S.B.在完成手术后看到的第一个视觉对象是医生的脸,而根据S.B.的汇报,在绷带解下来的那一刻,他当时先是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当他转向声音的来源时,只看到一团混沌,他意识到那一定是一张脸,他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听到了说话的声音,他一定不会知道面前的是一张脸。

       病人Virgil在手术后初期呈现相似的表现。起初他非常迷茫,目光无法集中到站在面前的医生身上。直到医生开始讲话,Virgil才开始有识认的神情。根据Virgil自己的汇报,他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光线、运动、色彩,但这些都混在一起,是一团没有意义的混沌。接着在这一团混沌中传来人说话的声音,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这:些混乱的光影应该是一张脸。

       值得一提的还有病人S.B.在完成手术一个月之后的表现。病人S.B.看上去拥有正常的视觉,但他与正常人的差异很快暴露出来:当S.B.坐下的时候,他不会环顾四周,扫视屋里的环境,只要视觉对象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就不会主动关注任何视觉对象,而当他盯着某个物体看时,又显示出高度集中的注意。

       诺伊引入知觉—行动关联这一因素来分析以上这种异常缺陷。他认为病人S.B.和Virgil都经历了“经验盲”的症状。病人的感受能力均正常,但却无法将接受到的感觉刺激与运动方式、思维相结合;具有正常的视觉感觉,但却不能理解所看到的刺激对于行动和思考有什么意义,所看到的刺激是无意义、混乱的。也就是说,接受视觉刺激并不意味着“看到”。人们只能看到自己能够理解的视觉信息。

       另外,关于手术后一个月S.B.的异常表现,诺伊认为,这也是由于S.B.尽管有视觉印象,但却不能理解这些视觉印象对于自身的运动、思想具有什么意义。对于正常人,感觉与思维、运动具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正常人可以很自然的将视线移到自己感兴趣的物体上,一声尖叫也可以使我们迅速转身面向声音的来源,面对一个飞向自己的球,我们会灵活的躲避,感觉印象总是能随时随地的与当下的运动相联结。而这种联结对于S.B.是缺失的,S.B.不知道自己看到的视觉印象对于自己的运动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刺激随着自己的运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1]5-7

       诺伊关于“经验盲”的解释不同于传统的知觉观,不从内部状态和信息编码加工等角度出发,而是强调行动对知觉经验内容的重要作用,强调行动与知觉的不可分离性。诺伊认为,行动事实上部分地构成了知觉经验的内容,而“经验盲”就是说明这一点的有力证据。诺伊关于行动构成知觉的观点被称为感觉运动理论。

       二、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

       根据感觉运动理论,行动对于知觉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在行动中所产生的感觉运动技巧(或者感觉运动知识)为知觉经验直接提供内容。知觉并不是接受刺激和加工表征的过程,而是对感觉运动知识(技巧)的实际运用。感觉运动知识指的是知觉者具有的关于外界刺激随自身运动共变的规律的内隐知识。诺伊认为,知觉经验的内容由行动因素直接构成,行动对于知觉具有决定性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行动构成了知觉。以“经验盲”为例,正是由于患者从未有过在视觉指引下的身体运动,因而对于外界环境中的视觉刺激与自身运动之间的共变关系不能理解和把握,缺乏关于感觉运动行为的认识,因此他们尽管有正常的感觉器官,能正常地接受外界视觉刺激,但由于不能理解所看到的刺激与自身运动方式的关联,无法将混杂的刺激整合为有意义的知觉经验。

       行动构成知觉这一论断违反直觉。首先,根据直观印象,完全可以存在没有任何行动或者行动倾向的知觉活动,比如纯粹的欣赏;其次,知觉经验与行动、运动似乎完全是性质不同的过程:知觉是收集和加工外界事物信息,掌握关于世界的现象特征的了解世界的过程,行动则是从自身的目的和计划出发,利用外界环境的条件和事物达成目的、改变世界的过程,作为两个逆向的过程,如何能够具有构成关系?

       诺伊认为,关于第一点,生成的观点强调知觉与行动的关联以及知觉对行动的高度依赖性,并不意味着知觉是为了行动[1]12。而第二点依然是站在传统知觉观的立场上来看待知觉与行动,但知觉与行动并不是逆向的过程,而是交织在对环境的积极探索中的不可分离的过程。应该抛弃传统知觉观的输入—输出模型。[1]18知觉经验是积极探索环境,得出关于感觉运动相关性知识和思想的活动。[1]228

       感觉运动技巧,或者说感觉运动知识(sensorimotor knowledge)是感觉运动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知觉者关于外界刺激如何随着知觉者自身的运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规律的知识,也可以说,是关于知觉者的运动能够引起的外界事物变化的可能性的知识。诺伊认为,人在行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习得关于外界刺激如何随着自身行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的知识,即内隐的感觉运动知识,而知觉的过程就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2]4

       诺伊对感觉运动知识进行了概念澄清。他认为“sensorimotor”一词中的“sensori”不能理解为是精神的,诺伊反对将他的观点等同于循环论证,即诉诸经验内容来解释感觉运动知识,而这种知识本身又是用来解释经验内容的。诺伊声称,感觉运动知识是指感觉刺激随着运动变化的方式,这里的“感觉”方面,被规定为“显相”(appearances),它是完全客观的。[3]260比如说,一个物体的形状“显相”就是它在平面上正交于视线的投影。好比有个想象的窗户在眼睛与物体之间。因此,一个圆盘如果从一定的偏角度看过去,其形状显相就是椭圆。这个圆盘看上去就是椭圆的。[1]78感觉运动知识就是关于客观的显相如何随着我们的运动、或者随着物体本身运动而变化的知识;并且,感觉运动知识是能知(know-how)的知识,而不是所知(know-that)的知识。[1]87-90赫托认为,传统认知主义与生成范式之间的区分,与其分别将认知的基础理解为所知与能知有关。[4]389

       另外,诺伊认为,行动并不总是等同于实际的身体运动。行动是对内隐的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它并不必然涉及到实际进行的感觉运动行为,也就是说,行动与知觉之间的关联可以不必回到实时发生的感觉运动行为上。[2]5比如在极端的四肢瘫痪者例子里,患者尽管没有进行实际运动的能力,但他依然可以拥有正常的知觉,这是由于瘫痪并没有损坏他对运动与感觉刺激之间共变关系的理解。而相反地,在“经验盲”的例子中,病人虽然四肢健全,具有进行实际运动的能力,但却没有形成运动和视觉刺激之间的关联,因此行动因素也无法对知觉发挥作用。[1]12

       感觉运动理论认为对视觉的理解应抛弃传统观点的输入—输出模型,视觉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动态探索活动,我们所看到的取决于我们所做的,这种理论对于知觉经验的内容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解释——内隐的感觉运动知识。在对环境的探索过程中,所自然习得的这种感觉运动知识分别由感觉器官本身以及刺激物特性所限制。

       感觉运动理论的一个优势在于其可以消解视觉经验之谜。视觉并不是信息加工,也就不必对加工的过程进行解释。我们能够拥有关于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觉经验,是由于在行动中、在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探索中,感觉器官的特性与外界环境和刺激本身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各种各样的感觉运动可能性,并以内隐的感觉运动知识(技巧)的形式被知觉者自然习得。感觉运动理论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很好的解释知觉与行动的互动关系。行动与知觉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行动中积累的内隐感觉运动知识的实际运用构成了知觉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是行动构成了知觉。没有行动的整合,知觉主体将同“经验盲”的例子中一样,只能看到零散混乱的各种视觉刺激,却无法将之整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知觉经验。

       感觉运动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布洛克引用错觉干扰的实验例证直接指出,知觉经验中不包含感觉运动知识[3]267-268。关于麻痹情况下的意识经验问题,艾泽瓦也对感觉运动理论提出质疑[5]20-24。最后,诺伊对于“经验盲”的解释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排除感觉损伤的可能性。除非诺伊可以给出充分的证据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否则“经验盲”的例子就无法充分支持诺伊的生成观点。

       三、“经验盲”的本质是什么?

       “经验盲”的本质是在手术移除了遮挡视觉刺激的白内障之后,用正常的视觉器官接受视觉刺激并进行加工,却无法产生正常知觉经验的现象。至少可以有两种合理的猜测:第一种是感觉系统内部的视觉加工过程存在损伤,先天白内障的长期遮挡使得病人长期没有任何视觉加工,并对其相关的脑区和神经通路产生了影响,因而影响了知觉的整体性、深度知觉等。第二种可能性是,由于没有视觉指引下的身体运动,视觉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关联没有建立,个体无法将视觉刺激与自身的运动关联起来,因而手术后一个月的S.B.面对视觉刺激依然呈现出被动、迟滞的状态。

       1.“经验盲”的感觉损伤解释

       一些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外科手术移除先天白内障后,病人在光栅视锐度、空间对比感受性、时间对比敏感度、外围视觉、立体视力、对球形的感知能力、以及对球形运动的感知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另一个有力证据来自对动物双眼眼睑缝合的感觉剥夺实验。动物出生后双眼眼睑被缝合,这事实上造成与先天白内障一样的效果,即整体遮挡住了视觉信息的进入,使生物体只能感受光的强度明暗,遮挡了所有的其它细节和空间格局信息。谢尔曼(M.Sherman)和斯皮尔(P.Spear)做了一个关于猫的眼睑缝合实验,发现眼睑缝合确实导致猫的纹状皮层发生了异常。实验结果显示,眼睑缝合被拆除之后,被感觉剥夺处理之后的纹状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变少,更少的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并且反应细胞的峰值反应率下降。另外,那些反应细胞的接受域也出现不正常。在正常的猫的纹状皮层里,皮层细胞都有兴奋部分和抑制部分两种功能,这样才使它们能对边缘、线条等的方向敏感。但是在双眼眼睑缝合的猫那里,接受域中的抑制部分减弱甚至消失了。这将导致对边界的知觉经验变得模糊。艾泽瓦认为S.B.和Virgil的病症表现应该可以用相同的原因来解释。值得注意的还有,在正常的猫的纹状皮层里,很多细胞都对边缘、条状、线条的运动敏感,但在眼睑缝合了的猫那里,这种敏感性不存在。这也可能用来解释先天白内障病人对于感觉运动整合方面的缺陷。最后,眼睑缝合的猫也对双眼差异不敏感,因此失去了对深度线索的敏感性。这种双眼差异的不敏感性作为纯感觉缺陷也可以解释术后先天白内障病人在探索三维世界中的困难。这些证据对于诺伊的观点来说形成了经验证据上的挑战。[5]13-14

       2.COH与CAH

       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解释并没有完全排除感觉损伤的可能性,这削弱了“经验盲”对感觉运动理论的辩护。但即使假定“经验盲”确实仅仅是由于缺乏感觉运动知识,也并不能表明行动因素对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构成性贡献而非因果性的影响。

       感觉运动理论强调行动因素对知觉的影响是直接的构成性贡献,而传统的知觉观认为行动与知觉之间的互动是间接的、因果性的影响,围绕因果与构成的争论是这两种观点的核心分歧。通常把认为知觉经验部分地由对感觉运动技巧的运用构成的观点简称为构成性假设(constitutive hypothesis,COH),而认为知觉经验部分地由对感觉运动技巧的运用造成或引起的观点,被简称为因果性假设(causal hypothesis,CAH)。[5]5

       关于因果与构成的区分问题,布洛克认为这可以转化为经验的构成性随附基础问题,也就是说,诺伊必须证明知觉经验并不只是构成性的随附于脑,还包括整个积极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身体行动对于知觉的影响是构成性的。为了说明知觉经验的构成性随附基础包含了身体,就必须揭示在脑活动相同的情况下,失去行动因素的参与,知觉经验还是无法正常形成。

       而目前诺伊对于“经验盲”的解释和所引用的实验,尽管很引人注目,但这些证据展现的是,感觉运动关联结果对于经验有影响。而不是说经验部分的由身体运动组成,或者随附于身体活动。[3]262诺伊利用“经验盲”对COH的辩护并不充分。

       根据CAH,“经验盲”的原因是无法将感觉运动技巧与感觉器官以因果的形式连接起来,并不是说,对感觉运动技巧的运行构成了知觉。换言之,感觉运动技巧本身很关键,是因为它们对于形成知觉有重要的因果作用。[5]16

       总之,我们并不能预先的排除感觉损伤的解释作为一种重要的可能性,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诺伊的解释方案前提存在问题。另外,诺伊的COH解释方案并没有明显优越于CAH的解释方案。“经验盲”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论据并不能起到足够的证据支持作用。

       四、结论:行动的概念

       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强调知觉与行动的密切关联,认为行动对知觉经验有构成性贡献,由行动的角度入手,挑战了传统知觉观关于知觉与行动的关系、关于知觉经验的理解。然而事实上,通过对行动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发现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在围绕行动与知觉关系问题的讨论中,诺伊总结了三种对“行动”的不同理解。第一种是将行动看作对内隐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并不必然要求实际上的身体运动,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持此观点。第二种是认为行动必须要有真正的身体运动发生,只有内隐的关于运动结果的知识是不够的,接受者对这种知识的运用必须体现在真正发生的运动中,才可以将行动与知觉关联起来。在吉普森(J.J.Gibson)那里,知觉经验的内容是由对与该物体发生潜在的运动可能性的感知所构成的,这里的行动也被理解为实际的身体运动。第三种是认为运动行为中至少三个不同的阶段:根据目标来计划运动,设定所需要的参数来执行行动,以及对运动的实时控制。如视觉的双通道理论(dual visual system hypothesis)认为意识知觉的作用只在计划阶段发挥作用,而在行动的后两个阶段则是由行动系统独立运行。[2]5

       传统的知觉观将行动看作包括了计划、实施和实施过程中的实时控制调节的完整过程,包含了个体层面和次个体层面。而在感觉运动理论那里,由于感觉运动知识的内隐性,行动对于知觉的贡献事实上是次个体层面的。诺伊认为这种内隐知识在行动中自动习得,并不进入意识,并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到直接构成性的作用,是关联行动与知觉的纽带,也是行动直接构成知觉内容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诺伊所理解的行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那么只要调动和运用了感觉运动知识,就可以视为行动。

       个体对运动作出计划和结果估计,这个过程在正统知觉观看来只是行动的一个环节,而在感觉运动理论来看已经是行动本身。对于传统的知觉观来说,承认在行动的计划阶段需要知觉的参与,也就是承认计划阶段行动与知觉的密切关联,然而在计划阶段之后的其它阶段,行动与知觉保持各自独立的状态,对一方的损害不会妨碍另一方的正常运行。诺伊强调行动对知觉的构成性关系,事实上指的是计划阶段的行动预测与知觉之间的合作交流。感觉运动技巧本身就是关于外界刺激如何随着我们自身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种内隐的规律作为一种能知知识,对于行动的计划和行动后果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在行动的计划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综上,诺伊关于知觉生成的观点事实上并没有对传统知觉观造成威胁。

标签:;  

感觉运动知识与知觉体验_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