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沈健1,潘琼1,李婷婷2,张立明3,4

(1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 宁夏 银川 750011)

(2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重点实验室 宁夏 银川 750004)

(3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04)

(4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宁夏 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我院168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68例ADR报告中<18的年龄段占13.09%,18~59年龄段占49.40%,≥60年龄段占37.50%;静脉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最多;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位居首位,中药制剂其次;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最多是皮肤及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普遍性,并且症状明显,较以前相对严重,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184-03

近年来有关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报告的报道和讨论较多,据国家报道,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ADR[1],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药制剂的开发和临床用药呈多样化,药物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严重甚至威胁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住院患者ADR发生率为10%~15%,其中1/3的患者死亡源于药源性疾病,因此如何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现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上报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ADR的报告表168例,运用 Excel 表格加以分类和筛选,依据患者自然状况、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方式、器官损害以及不良反应史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1.2 研究内容

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方式、药品剂型、药品种类和涉及到的临床表现等。

2.结果

2.1 不同年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68例ADR报告患者中,有21例既往出现过药物过敏,103例既往没出现过药物过敏,45例药物过敏史不详,患者年龄最小者为八个月,最大者为83岁,各年龄段ADR患者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3 按药品品种的分析

168例报告中,抗菌药物共49例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29.16%,居首位。中药制剂次之,共39例,占23.21%。药品种类的分布情况,见表3。

2.4 药品不良反应类别和药品涉及的临床表现

ADR报告显示,不良发应最常累计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无重大及死亡病例。具体分析结果见表4

3.讨论

3.1 年龄因素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与以往报道不同,在168例ADR病例报告中,18~59岁年龄组的病例数为83例,发生率最高(49.40%),其中18~39岁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为33例,而40~59岁的病例数为50例,而18~39岁青壮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很高,40~59岁的中老年发生率为更高,可能是由于中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以及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2];60岁以上年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63例,主要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减退,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减弱,肝肾代谢与排泄功能减弱,药物代谢速度降低,从而易发生体内药物蓄积。同时,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较差,一旦出现 ADR往往情况较重,易导致治疗延误,造成不良后果[3]。未成年人的发生例数为22例,尤其婴儿及儿童发生率偏高,可能是因为儿童由于肝肾等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致过敏等原因,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从各年龄段发生ADR的数量和比例来看,ADR不仅仅容易发生在老年及婴幼儿身上,目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段有年轻化的趋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人群,具有普遍性,并且较以前更加严重以及频繁,发生率更高,症状更明显,危害性更严重。

3.2 给药途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在ADR报告中,引起ADR最多的为静脉给药(73.21%)。这是因为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赋形剂、内毒素、微粒、pH值、渗透压等有关,同时静滴速度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缺乏规范性[4],由于静脉滴注没有“首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快速,一旦发生ADR,很难将药物从体内立即去除,对患者影响严重。因此,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3.3 不同药品品种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

与以往报道相同,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并且危害性最大,其次为中药制剂。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此类药物种类繁多,使用频率较高,应用范围广泛。此外,因为细菌耐药性的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不断增大,放宽了使用指征,忽视了药品的其他药理作用,所以导致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率的上升。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溶媒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都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目的[5]。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但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频有发生,且发生严重ADR的事件也时有报道,一方面是因为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十分复杂,现代医学对于其有效成分在药理上、毒理上、疗效上的运行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药注射制剂中的微粒对患者身体所造成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因为微粒在身体中难以进行正常的代谢,有可能会造成静脉炎、过敏或者热源反应等[6]。中药制剂中的杂质、微粒、溶解性和稳定性等都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医药护理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疾病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适当的剂量,适宜的溶媒且勿与其他药物同一容器使用。

3.4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本次分析的1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80例,临床表现为皮疹、潮红、瘙痒、荨麻疹等,其次是消化系统32例和全身性反应23例。这是因为常见的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易被临床观察到,因此上报率较高[7]。而一些肝功能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的表现不容易发现,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严格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ADR的发生。

4.结论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已具有普遍性,不只是老年人和婴幼儿易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已经趋于大众化,任何年龄段都易发生不良反应,并且ADR的症状越来越多,并且症状严重,反应强烈,甚至死亡。通过统计可以看出,ADR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均有密切关系,虽然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不可避免,但需要临床医护人员树立ADR的防范意识,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医师、护士、药师用药过程中各个环节对ADR监测的功能,总结ADR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的重复发生,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中药制剂,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以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10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我院29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3]张宪安.实用药源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25-226.

[4]李志华.静脉输液滴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23.

[5]药品不良反应568例报告分析.

[6]2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7]徐洪华.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164-166.

论文作者:沈健1,潘琼1,李婷婷2,张立明3,4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  ;  ;  ;  ;  ;  ;  ;  

1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沈健1,潘琼1,李婷婷2,张立明3,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