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226200
摘要:现代大型综合体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参建单位多、项目功能要求高、信息量大等特点,施工管理极具复杂性,传统项目手段、信息沟通无法满足现场管理要求。实践证明,信息错误传达和不完备是造成众多索赔、争议事件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以后施工中利用BIM技术对建筑全过程掌控势在必行。
关键词:BIM;施工全过程管控;专业协调
由于山西地区建筑设计阶段还未开始应用,BIM技术在晋中市大学城商业综合设施项目中选用Revit平台,由施工阶段图纸问题检查、图纸深化、方案优化入手进行了施工全过程控制。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晋中榆次区北部新城,东临定阳路,北临文华街,万科朗润园东侧。总占地面积47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北区由两栋公寓、一栋酒店及四层裙楼组成。南区由一栋公寓及2-4层裙楼组成。
二、应用软件
建模:Revit
工程量提取:广联达软件
钢结构深化:TEKLA
资料、进度模拟、碰撞检查:鲁班软件、Navisworks
三、BIM解决方案对施工全过程掌控
BIM技术贯穿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使设计数据、建造信息、维护信息等大量信息保存在BIM中,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得以重复、便捷地使用。
图1:组织架构
3.1、场地布置
通过虚拟场地排布,提前将办公区、施工区合理规划。出具施工详图、脚手架详图、砌体排布图、CAD布置图实现三维交底,指导施工; 项目人员通过划分好的施工段,准确对各施工区域工程量进行提取。对分包精准结算起到很好把控。
3.2、图纸问题会审
过前期模型创建发现大量图纸问题,发现的图纸问题为项目图纸会审工作提供第一手依据,节约大量时间,保证会审的质量。第一时间反馈甲方、设计进行修改。此类问题的提前解决利于工期加快、施工质量的提高。
3.3、管线综合
利用各专业模型进行碰撞检查,通过调整三维模型,导出二维平面图及剖面图,用于现场施工。
管线排布原则:
(1)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空间布置合理、净高满足要求;
(3)满足施工及维护需求;
(4)节约资源、支架共用。管线综合排布同时兼顾支架三维布置并进行优化,避免不同专业施工产生同一位置多个单支架情况。节省支架成本,管线排布更美观,提升工作效率。
3.4、钢结构深化
设计院蓝图无法指导钢结构构件直接制作加工和现场安装,利用TEKLA软件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包含3D造型、组成构件的详细信息、高强螺栓、焊缝等细部节点),可导出用钢量、高强螺栓数量等材料信息,使工程造价一目了然。施工中实现了场外预制加工、场内拼装功能,很好的解决了交叉作业、现场施工、错漏碰缺、节点是否合理等问题,将图纸问题、施工难题在建模阶段就解决。
3.5、进度管理
(1)融合计划和实际进度对比分析;
(2)进度调整对后期进度影响直观预见;
(3)对后续分包入场时间直观反应;
(4)通过后期计划调整,检验关键节点进度是否满足要求。
3.6、钢筋翻样
3.7、成本管理
3.7.1资料管理
项目人员可实时查看所需资料文件,使项目各人员之间信息交流更加顺畅。实现了对工程内业档案资料、设计变更资料管理,资料与模型构件相关联。
3.7.2脚手架材料管控
3.7.3二次结构排砖
运用软件砌体排布功能,按照现场实际需求,提前将复杂节点位置墙体排布图纸模拟出来,给现场二次结构的施工以及材料的进场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真正将BIM技术运用到现场指导施工。
3.8、方案模拟
利用BIM多维度可视化的特点,对重要施工方案进行模拟。施工方利用BIM模型可向设计人清楚表达了相关修改施工步骤,过程,提高了协同效率。设计人员可根据施工方要求,调整方案。经过多次模拟,可最终确定最优的施工方案。
四、总结
4.1、BIM已经成为各大公司对外展示“名片”
应用BIM技术改变原有项目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技术创造生产力,项目在精细化管理、低碳化施工方面取得巨大“利益”。
4.2、隐性经济效益:项目利用BIM技术以后,提升了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技术方面: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式下的方案模拟、技术交底,漫游检查等,整体提升了项目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技术水平;
进度、质量、安全方面:让项目管理更具系统性、有实效性;
成本管理:在精细的“量”的基础上,分阶段化解了项目成本风险,决定了项目重大成本决策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让被动的管理转变为主动的管理,让物资谈判根据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绿色施工管理:通过项目整体管理的提升,减少了材料的浪费、优化了施工工艺、减少了返工。
参考文献
[1]住建部《2011~2015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2]鲁班BIM解决方案.
[3]施工技术2016年9月下;第45卷第18期.
论文作者:徐实现,徐辉,纪翔,袁甘泉,薛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项目论文; 图纸论文; 技术论文; 进度论文; 现场论文; 信息论文; 模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