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的信息:深圳特区仍大有可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特区论文,大有可为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当北方寒流给南国深圳带来20年不遇的低温天气时,人们从大年初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播放的关于特区发展的消息中都体会到了特区“春天”来临的信息。同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经济特区仍然大有可为”的述评中指出:“中国的特区发展前景十分明朗。它仍将一如既往,在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扮演‘试验场’和‘排头兵’的角色。”
年前,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子彬在市计划财政工作会议上宣布,1996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为16%。李子彬指出,这一计划目标是在考虑深圳市已有的经济总量和全国的经济环境基础上制定的,是留有余地的,但仍然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对深圳15年年平均GDP增长速度达到36%有深刻记忆的人们来说,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16%是否太低了,深圳是否还有戏唱?
我们先来看看1996年深圳与全省及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一组对比数字:
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工业总产值增长18%;农业总产值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8%;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增长10%以下。
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控制在10%左右。
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工业总产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3.1%,零售物价指数控制在10%左右。
再来看看深圳市自身发展的一组数据:
由于深圳经济发展的基数一年与一年不一样,因此发展指标的含量也就大不相同。1996年每一百分点的经济含量是:国内生产总值为7.15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2.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亿元。而在1990年上述四项指标每一百分点的经济含量分别是:1.45亿元,1.97亿元,0.58亿元,0.67亿元。虽然深圳前1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6%,但分区内的运行所显示的规律是很不相同的:在1981~1984年内增长速度为53~59%;1985~1989年为2~35%;1990~1995年为23~36%,而在1991年达36%以后连续4年逐年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到1995年为23%。若照此规律,1996年的速度应为20%左右。从此意义上说,16%是“留有余地的”。
留有4个百分点的余地主要考虑的是国家进出口政策对深圳有较大的影响。从全国来看,1996年的增长速度定为8%,主要靠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出口需求的拉力很小,有一种主流的预测意见是出口有可能是零增长。深圳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进出口增长对GDP的增长影响较大。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加工贸易政策以及进口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深圳的外贸增长,进而出口的增长从1995年的10.8%调低至3.1%,这就是影响4个百分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无论从横向比较还是从自身发展来看,16%的目标对于深圳应该是切合实际的、可行的。只要脚踏实地实现16%的稳定高速增长,深圳特区仍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