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交际研究_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中的交际研究_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中的交往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2-0267-03

教学中的交往问题,是教育活动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学中交往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同,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教学互动性的程度也不同,交往的程度也有差别。

一、关注教学观念的变革,重视教学中的交往

交往是社会人生存的必然需求,是人的基本生活形式。教学中的交往同样有它的特殊作用,因为交往能使教学中互为主体的双方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并收集信息,更加完善自己。教学中如此重视交往问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系统讲授作为最主要的方法,长久以来,就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尽管系统讲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满堂灌,却极易形成满堂灌。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指出要改进讲授方法,这是多年来教育界的强烈呼声,也是教学中如此重视交往的起因之一。忽视教学中的交往,就等于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① 多项研究表明,系统讲授的教学效果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需要,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由此进行的较大力度的教学方法的适当改造,自然地进入到人们的理论视野,而教学中的交往作为背景和手段,也自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小视的重要环节。

其二,教育对象主体性确立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显,离开了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② 因此,教学中的交往特别是交往所赖以进行和所生成的诸多品质使得交往本身成为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其实,从文艺复兴以来,就不断有教育家反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反对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活动和直接经验。在当今更有学者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活的质量”,对“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的现存状态持强烈的批评,因为“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③

二、关注教学活动的形式,重视教学中的交往

交往最显著地体现在活动中。“活动”是学生学习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显、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在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教学中的交往具有意义的自足性,它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发展不是自外于交往过程的一个目的,它存在于交往过程之中。交往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的“主体间性”,而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交往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形式关系。教学中的交往存在于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之分,前者可分为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间的交往和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后者可分为个体间的交往、三人以上小团体的交往、小团体之间的交往、小群体与团体间的交往、个体与团体的交往。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背景和条件,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别。由于教师的常识,人与人格修养方面的闻道在先,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而学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其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关注交往的功能,重视教学中的交往

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实际上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并使学生真正涉及由不同个性和视阈所构成的“精神场”。交往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发展、形成个性,即人化。交往常表现为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等方式。具有以下功能:

经验共享,承认交往价值。在知识教学中,当概念融合在各种背景之中并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时,才最容易掌握。因为这可以确保有更多的机会使概念牢牢扎根于学生的知识系统中。交往不仅在知识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在道德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责任感。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长远利益的责任感,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是对他人的责任感,培养利他之心,与他人分享生活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④ 对交往的强调,意味着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的经验的珍视和对学生生活世界的积极关照。

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教学中的交往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温情与信任,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麦克费尔认为,为了使学生实际地学会体谅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践民主的教学结构。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和交流中,学生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成功的交往活动意味着交往的主体间关系,在逻辑上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的关系;意味着交往双方必须遵守交往共同体内的规范、准则,相互间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在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责任感的培养只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责任的承担来实现。

发现自我,形成主体意识。交往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当作是和自己相同的人。因此,对彼得来说,这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⑤ 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人们的加工”,彼此作为活动主体而形成。每一个学生都生存于某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人无论如何“天生是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⑥ 社会离不开交往,人只有在与他人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对他人的观点表示接受或提出疑问。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

达成共识,组织共同活动。康德曾说过,“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因为在与他人交往状态中有一种比个人更丰富的感觉,感到更能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交往发挥着人们相互结合的作用,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人际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时的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个人在交往过程中的联系是群体作为整体结构存在的唯一条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他们可以通过交往而相互承认、理解,达成共识,获得双方共同认可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则和规范。通过交往,主体超越自我的界限,在自我的不断开放和更新中,与他人、社会和世界达到一种融合,从而在相互超越和无限开放的过程中达到沟通和理解。

弘扬主体,形成健康个性。“健康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布伯指出,“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人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之中,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⑦ 柯尔伯格也曾指出,“道德发展来自社会冲突情境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是“个体与其所在社会环境中的其他人的一种交流”。既然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那么,满足并提升这种需要就是健康个性的发展所必需的。

教学中的交往功能充分说明: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教学中的交往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教学中的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教学中的交往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可以说,在教学中,对交往的推崇亦是对自由探索的推崇,而“推崇自由探索的人所持的前提是,如果存在对立意见自由交换的机会,真理更有望被发现,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⑧

四、关注交往的途径和方法,重视教学中的交往

“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对话展示了精神追求的可能性,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对话交往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对话的过程亦即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作为教师,在试图教授学生知识,特别是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时,使用“对话法”,往往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承认,我们能从我们的“学生”那里学到与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的同样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对话的关键是,尊重彼此的观点,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尊重彼此的言论、信仰和行动自由,尊重彼此共同决定的对话形式和内容,尊重彼此关心的具体生活经验,并相互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能够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理想的教育之所以特别青睐于以对话为主要途径的交往,是要用交往的内在精神来改造、重建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生成与确立。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对话交往是建立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⑨ 教育活动是最深切的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人文旨趣都可以蕴含在师生关系之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是从“人性”上真正理解教师和学生,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师生对话交往。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景对话转向与情景对话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景对话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由此可以看出,对话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离开了对话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

总之,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必需的要素。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而富有情感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的交往有着共生关系,即富有情感的氛围既是交往的条件,也是交往的产物。

注释:

①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时报》1993年11月19日。

② 休金娜:《活动——教育过程的基础》,《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③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时报》1993年11月19日。

④ 陈斋:《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⑦ 悉尼·乔拉德等:《健康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59页。

⑧ 保罗·库尔茨:《保卫世俗人道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4页。

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标签:;  ;  

教学中的交际研究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