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密集型企业向国外市场寻求规模经济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模经济论文,资本论文,国外论文,市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市场商品全面供大于求,根据国家国内贸易局对六百多种主要商品的统计分析,从1995年起,中国就已经有90%以上的消费品达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到1997年下半年,全国613 种商品中供不应求的仅有10种,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 供大于求的达31.8%[1]。根据1998年下半年全国610种商品调查,供不应求的仅有1种,不足0.2%;供求基本平衡的403种,占66.1%; 供大于求的206种,达33.8%[2]。供大于求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到1997年底,社会库存已经超过3万亿元。部分消费品的产销率很低, 不少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0%~60%,见表1[1,2]。
表1 中国目前部分消费品生产能力利用率
产品 洗衣机 自行车 电冰箱 空调 彩电 VCD
生产能力利用率/%43 54 58 655050
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产业部门中有很多都是资本密集型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意味着企业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无法降低前期大量资本投入所带来的高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不惜牺牲利润空间来降低价格,以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维持较高的产量水平,获取规模效益。从一个企业短期来看,采取这种价格策略是合理的,但是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一个企业降价,引起其他企业的连锁反应,竞相降价。从整体市场来说,价格的降低,必然引起需求的扩大,即“蛋糕”做大了,然而需求的增量却不足以使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行业规模经济的水平。
表2 某家电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与价格关系
生产能力利用率/% 50 60 70 80 90 100
产量规模/万台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生产价格/元 1700
1400
1200
1100
1000950
表3 某家电产品需求量与价格关系
市场价格/元1500 1400 1300 1200 1000
需求量/万台1000 1020 1050 1090 1200
以某家电产品为例,假定其生产能力利用率与生产价格存在表2 中所示关系,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量存在表3中所示关系。 该产品前期市场价格为1500元,市场销量为1000万台,目前价格降为1000元,降价达30%以上,但由于城市家庭拥有量已近饱和,同时1000元对农村市场来说也是一个价格门槛等等原因,最后市场总销量仅达到1200万台,增加20%,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仅仅提高到60%,市场价格的下降与销量的增加不成固定比例关系,整个市场仍然改变不了供过于求,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状况,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局面难以改变。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一样,虽然“蛋糕”做大了,但是分得的份额也不足以支持规模产量,因此也就不能获取规模效益,从而导致企业经营亏损。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由此失去了开发新产品实现技术进步的资金支持,失去了长远发展的活力,无疑将陷入“自杀”的境地。从经济学角度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前需求价格曲线与规模供给价格曲线的严重背离,如图1 所示(为说明问题起见,假定行业规模是企业规模的算术倍数,各企业产品无差异,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即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当市场价格为1000元时,需求量为1200万台(图中A点), 而要达到这个价格水平,需要达到1800万台的生产规模(图中B点),供过于求达600万台(图中A到B)。如果供求平衡(1200万台),则生产价格达到1400元(图中C点),将超过可接受的市场价格400元(图中C到A)。在当前的行业规模供给价格曲线S[,1]和需求价格曲线D[,1]下,不是存在价格差,就是存在产销差,形成价格高了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低了,生产企业收不回成本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降低行业生产规模,而不仅仅是产量,如图中所示,行业规模供给价格曲线由S[,1]变化为S[,2],该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要达到90%,约需要削减生产能力1000万台。二是扩大市场容量,如图中需求价格曲线由D[,1]变化为D[,2],与S[,1]交于B点,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90%。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情况。
图1 某产品需求价格曲线和规模供给价格曲线示意图
在第一种情况中,需要一部分企业关停并转退出竞争从而让出市场空间。例如处于竞争性策略考虑,某些大型企业期望以超量的低价迫使一部分企业关停并转退出竞争从而让出市场空间。这种做法不仅在现实当中行不通:或者企业本身坚持“最后一分钟”,期待其他企业的灭亡,或者各地方政府处于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需要对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施加保护,使之“垂而不死”,从而难以达到或在短期内难以优胜劣汰的效果,导致全行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两败俱伤。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这些资本密集的大型企业的国家来说,优胜劣汰的成本无疑是太大了,最终胜利的一家或数家企业所获得的收益远远抵不上这一行业的整体损失,更不用说由此引起的下岗人员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巨大冲击,几乎可以用“雪上加暴风雪”来形容了。
在第二种情况中,需要企业走出国门,到国际大市场中寻找市场增长的空间。笔者认为这是解决当前中国部分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这个办法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而且有很多企业也在不断向国外开拓市场,然而除个别企业有所收获外,很多企业铩羽而归,甚至一些本来面向国外市场的出口型企业也退回到国内战场上来了。原因何在?
考察中国的贸易增长,可以明显发现中国贸易增长的动力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和对产业层次和贸易优势来源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当前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中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既没有比较优势,又没有竞争优势[3]。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许多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冲向国际市场时纷纷落马了。资本密集型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笔者认为,眼睛向外的战略方针仍然不变。这是由国际市场的广阔所决定的。中国虽大,人虽多,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只能说是长期潜力巨大的市场。对于当前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生存空间。问题是我们不具备竞争优势,问题是如何建立我们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中不管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优势的基础是价格。规模经济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大特点,随着规模的扩大,达到当前经济技术的最佳点后,就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使成本降到最低。而分析中国部分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由于市场容量限制,远远达不到其经济规模,导致产品价格高居不下,当然就无所谓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开拓国际市场时,绝不能拿当前产量水平下的成本作为定价的依据,而应当以经济的生产规模下的成本为基础,同时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市场价格的区别,采用差异定价策略,制定自己产品的出口价格,然后与国际上的市场价格比较,看是否具有价格优势,这个优势是否能够保证或支撑预期的经济规模产量与当前产量的差距。如果结论肯定,则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由于从规模上来说,国内国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资本密集型企业规模优势是最大的比较优势,只要达到经济规模,我们企业就具有同等的优势。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人力费用、物质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出口竞争力是有的,只是,这需要各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测算和比较。
收稿日期:20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