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超越视野中的哲学观_哲学论文

哲学超越视野中的哲学观_哲学论文

从哲学的超越性看哲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12-0031-06

时下关于哲学形态学和哲学观的讨论把“哲学是什么”的问题重新提了出来。在谈到 “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时,大家都像黑格尔一样面临这样的困惑:“哲学有一个显著的 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 该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不大相同的看法”。[1](P5)面对歧义丛生的局面,我们 重新审视和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应能达到如下目的:(1)能体现“万变不离其 宗”的那个“宗”,也就是说,我们的理解必须具有普适性,能涵盖各种主要哲学形态 的特质;(2)能指示哲学发展趋势,对当代哲学发展繁荣有所启迪。

笔者以为,要合理地解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必须抓住哲学的本质特征——哲学 的超越性。“超越”有超过、突破、跳出来之意。哲学的超越就是突破已知、已有、已 认定的视界,向未知、未有、未认定的层面推进;是突破知识和价值的相对阻滞和相对 隔离的状态而求融会贯通;是通过追溯前提、基础和根据而把既有知识和价值推向极限 的那种趋向。

哲学的这种超越性从词源上已经体现了。我们知道,“哲学”意即“爱智”

(philosophia)。但何谓“爱智”?柏拉图《会饮》篇的神话故事耐人寻味:

philosophia是贫穷之神和富裕之神的儿子,因而它兼有贫穷之神和富裕之神的品质。 因为它感到欠缺,感到不满足,要追求,要向更深、更广、更根本的层面追询。所以, “爱智”一词表征人类智慧向已知、既定领域之外推进的冲动,是对万物何以如此、人 生应该如何这类问题的迷狂的、执著的询问和探索。

从内涵上说,哲学是突破知识和价值的既定、相对状态而作终极追询的人类智慧。这 一命题可作如下解释。

1.从对象或内容上看,哲学超越包括对知识的超越和对价值的超越。

诚然,哲学也以知识的形式(命题、理论、解释系统等)存在,但哲学之为哲学,不在 于它给出某种实证的知识。正如许多分析哲学家所说,哲学命题要么是从具体科学中借 用来的,要么是形而上学的伪命题。不仅如此,用实证科学标准判断,有些命题——例 如“世界由水构成”、“万物一气”——甚至是荒谬的;哲学的意义在于给出这种知识 时所采取的超越性思维方式。对于上述两个命题来说,哲学家试图打通各种形态的物质 ,达到统摄和贯通,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永恒的哲学价值。就是说,哲学的真谛不在知识 本身,而在于透过这些知识而感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哲学的根本特点 是以超越的方式追求智慧,知识、语言、命题只是这种追求的手段。哲学的追问、超越 ,表现为对知识的前提进行批判和反思,即审视知识赖以存在的最终基础是否可靠。

诚然,哲学为我们提供价值的指导,设定人生存的意义和目标。但哲学之为哲学,不 在于确立具体的价值和意义,而在于对价值和意义的前提、基础进行追问。美学家可以 提出各种审美价值的命题——美是和谐、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伦理学家可以 得出各种道德价值的结论——知识是美德,孝为仁之本,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等 等。这些具体价值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反人性的,因而必须被否定 。但是,人们在建构这些价值时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人类寻找“安身 立命”之基础的精神却具有永恒的哲学价值。具体的价值结论是美学、伦理学、宗教、 政治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以超越的心态反思这些价值——这些既定价值的外面是什 么?它们的前提和根据是什么?是否可靠?等等。总之哲学的使命是超越具体价值,批判 地重建价值观念,致力于宇宙人生根本价值和意义的探讨。

2.从超越的方式看,哲学超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已知、已有、已认定的知识和价值,向未知、未有、未认定的层面推进。哲 学代表人类智慧和理性的极限,它站在知识和价值的边界上,并不断地向边界之外扣问 ,随时随地准备把这条边界线向外扩展。

——突破局部、片面、相对隔离的状态,以求“通”。具体事物有彼此之分,具体的 知识和价值是相对的。在具体和相对的层面,事物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就有了“碍”。 但如果我们跳出来,通观总揽,我们得到的是“通”,是“无碍”。中国古人所谓“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这种精神。只有达到“通”,我们才能大彻大悟。

——突破具体事物、知识和价值的形质与物性,感悟到它们内在的精神。存在以存在 者的方式存在,具体事物、具体知识和价值以特定的方式和状态存在,因此我们的经验 和实证知识就容易执著于具体的形质与物性。人,要借助于哲学思维,通过“究”、“ 观”、“感悟”领略宇宙人生的奥妙,把握它的“道”。中国哲学的言意之辨、形神之 辨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思维。

——“破执”,即打破流行的、人云亦云的陈腐观念和旧的思维框架。哲学的特点是 对知识和价值赖以存在的前提进行思考,是批判和反思。它以怀疑、审视和重新认定的 姿态进行思考。哲学习惯把“颠扑不破的真理”、“天经地义的信条”拿出来拷问;习 惯从熟视无睹的惯常行为和观念中发现新问题,领悟新奥妙,把握新方向,并因此促使 人类打破现有的界限、框架,更新知识和价值。

3.从超越的程度和特点看,哲学思维表现为臻于终极的冲动。

哲学要挑战极限——外部世界的极限和人的自我的极限;哲学活动是永不间断、不满 足的探索、追求、询问与思考;哲学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思维,它不满足于表层 的、局部的解释,而要追求最高、最深、最广、最终、最精微、最根本的知识和价值。 当然,终极的知识和价值并不存在,哲学其实是在我们已有的、既定的知识和价值的极 限处游弋,是在相对中求绝对,在暂时中求永恒,在非根本中求根本。这种永不满足的 “求”,这种每时每刻都试图超越原有的知识和价值设定的努力、张力,就是哲学的本 性。

从哲学的超越性把握哲学,这一哲学观有什么意义呢?意义之一就是能整合各种关于哲 学的解释,能涵盖哲学史上各种主要的哲学形态。

早期,各门学科没有明显分化,知识和价值浑然一体,有知识即有智慧;加上西方主 流哲学是追求和反思知识的智慧,它把哲学理解为最高的知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统摄 所有具体知识、追求形而上学命题,就成了哲学的使命。黑格尔是这种哲学的最高、最 后形态。这种哲学观可以归结为:哲学是一般、普遍、抽象的知识或科学。

知识(科学)哲学观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哲学真的能给我们以知识吗——例如它能 告诉我们恐龙灭绝的原因,或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法吗?如果哲学是知识,那么,有 具体科学给我们提供知识不就够了,要哲学干什么?哲学的独特功能何在?如果哲学是知 识,结果只能是:要么,哲学成为总的和大全的知识,成为黑格尔式的“科学之科学” ,我们知道,这种哲学观曾经给科学和哲学带来双重的消极影响;要么,哲学就无法摆 脱一系列困难:哲学命题或者是从具体科学中借用来的,或者是些无法实证也无法严格 按照逻辑推出来的“形而上学伪命题”;随着具体科学的独立,哲学必然成为一无所有 的李尔王,而这样的结局只能是取消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超越知识和价值的智慧, 那问题就好办了:哲学寓于知识之中,但哲学并不就是知识,这就好像生命存在于生命 体中,但又不是生命体一样。哲学是渗透在各时代“哲学知识”中的灵魂、精髓、生命 。我们学习米利都派的哲学,并不是要接受它们的结论——世界由水、气抑或“无限者 ”构成,而是领略它们当时的思维智慧和探索道路。

第二,如果哲学是知识,那么,关于人的生存智慧、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等非 知识性问题,就不是哲学了。这种理解要么把价值等同于知识——柏拉图“知识即美德 ”就是这一理路,这显然是错误的;要么把许多哲学拒之门外。例如“中国哲学的合法 性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哲学观造成的。由于中国哲学不大关注知识的元理论 问题,而是关注价值的基础,用知识哲学观衡量,中国就“没有哲学”了。然而,按照 本文的解释,追问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典型的哲学思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问题 就是一个假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点中了知识哲学观的痛处,但它们的哲 学观又是知识哲学观合乎逻辑的发展,他们回应哲学问题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哲学 = (大全)知识,沿此理路深入,必然要追问“何以知”的问题,进而又得追问语言、命题如何保证知识为真。正是这种追问导致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哲学的任务是分析命题、语言、语法、逻辑等。这种哲学观可以归结为:哲学是语言分析。分析就是“治 疗”:让世人明白,哲学命题是假命题,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哲学命题。如果做到了这点 ,哲学,就把维特根斯坦梯子可以丢弃了。“哲学不等于知识就该取消”,这种观念不 过是“哲学等于知识就该存在”的翻版。

分析的哲学观在指出知识哲学观的缺陷方面的确有合理和深刻之处,但它引出的问题 更多,更麻烦。第一,它不但把反思、追问价值的哲学排除在哲学之外(像知识哲学观 一样),而且几乎把所有的传统哲学都排除在哲学之外。因为在“分析的时代”到来之 前,人类哲学几乎都不是在做语言分析。例如,孔子的“仁学”、老子的“道论”、柏 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实体说”等等,这些典型的哲学都不是在做语言分析 。按照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看法,它们岂非全不是哲学?所以语言和逻辑分析不 能揽括哲学的实质。第二,如果哲学就是语言(词、句法)分析,那它与语言学的分别何 在?如果哲学就是分析命题和逻辑,那它与逻辑学的区分何在?实际上,语言虽然是人类 把握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手段(至少语言也是实践的产物),对语言 的思考并不能真正了悟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

然而,我的解释既不会排斥被分析哲学排除在外的哲学形态,还有助于把握分析哲学 的真谛:哲学不是语言学,不是逻辑学。与语言学、逻辑学不同,哲学意在根本的追问 :知识、意义为真的底线何在?如何能保证我们的主观形式(语言、命题等)合理地把握 存在、意义?也就是说,语言(逻辑)分析,仍然是在反思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从归根结 底的层面审视我们的知识。

鉴于知识哲学观的局限,以新康德主义的弗莱堡学派为首的“另类”哲学家试图用价 值改造哲学。在他们看来,知识哲学观只能使哲学成为一无所有的李尔王。知识是具体 科学的事,哲学的任务是建构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这种哲学观可谓价值哲学观。

价值哲学观把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克服了前两种哲学观遗忘价 值的缺陷,这是其长处、独到之处。但是,这种哲学观同样存在问题:第一,它从一个 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把反思、批判知识基础的哲学,包括反思和批评语言、命题的分 析哲学全部排除在哲学之外,若照此判定,则绝大部分西方哲学就不算哲学了,那它们 算什么?第二,如果不抓住哲学的超越性特点,我们就不能区分哲学与美学、伦理学、 法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具体的价值学科,就会把对价值基础的反思、对既有价值的超 越、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与具体的价值探讨和价值建构混同。

许多具体学科,如宗教、道德、美学等也讨论价值、建构价值,但哲学对价值的关切 与具体学科之讨论、建构价值显然不在同一层面上。具体科学涉及人们生活中的特殊领 域,并就这些领域中的价值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具体的、相对的和有限的结论。但是, 哲学并不等于关于具体价值和意义的陈述,而是对这些价值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进行 反思,对建构这些价值的视角、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并透过它们,追问更深远的价值和 意义,直到宇宙人生的“终极价值”——虽然宇宙人生不存在终极价值,我们只能在超 越原有价值观、价值系统的过程中重新新的价值,重新设定新的意义。

从哲学的超越性把握哲学,这一哲学观的意义之二是能对哲学进行合理的定位,试从 以下几个问题具体论之:

1.关于哲学存在的根据。

哲学既不是少数精神贵族的清谈,也不是无聊的思辨;哲学思维源自人类智慧的内在 张力——不满足于现状,向深远广大精微和至极处推进。斯宾格勒说,西方文化的基本 象征是浮士德精神——在无穷的追求中完成自己生命的动荡不安之精神。其实这也是整 个人类的基本精神——人的自由精神。人天生具有穷根究底的“怪癖”,人的生存使命 就是不断探索,永远处在真理和价值追询的旅途,无法停顿。这种为宇宙的奥秘、人生 的意义所吸引、所倾倒、所痴迷、所困惑,甚至所痛苦,因而毫不止息的追求精神、探 索活动及其成果,就是“爱智”,也就是哲学。

人之所以有这种精神,是因为人的生存、生活无时无刻不面对问题。我们解决了旧的 问题,但又引出新的问题;我们的观念、行为里到处都存在陷阱、“假相”(弗·培根 语)。我们纠正了旧的偏差,但还存在无数新的我们觉察不到的偏差。必须永远直面问 题、设法解决问题;必须无休止地反省自我、检讨自我,迫使我们也激励我们永恒不断 地向外探索,永恒不断地向未知、未是的领域推进。哲学典型地代表了人类的这一精神 指向。

人之所以有这种精神,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整体,我们 不仅要明白局部、具体的“是”与“应当”,还要跳出来,通观总揽。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好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迷失在茫茫的原野里。我们知道我们感官所及范围内的情 形,但我们不知道这片原野有多大,伸向何处,我们能否走出这片原野。通过通观总揽 ,实现对万有的总体性、根本性的把握,这就是哲学的使命。

人之所以有这种精神,还因为人有无限发展、优化自己生命存在的本性,因为人有趋 向完美的内在冲动。人类要设计更美好、更崇高、更文明的生存境界,因而需要创意, 而且是具体科学所不能提供的终极性创意。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超越 了琐碎、猥亵、凡俗、障碍,而达到至大至美和“逍遥游”状态,从而使我们的人格更 高尚、更智慧、更深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不是在具体科学之外、与它们不相干的另一门学科;哲学其实就是具体科学中某 些特殊层面的综合。无论是宇宙学还是生物学,是数学还是天文学,是宗教学还是伦理 学,一旦它们做追根溯源的工作,一旦它们跳出彼此分离的狭小圈子试图触类旁通,一 旦它们向未知、未定领域没完没了地探索时,这些追溯、探索和总揽,就是哲学式的。 如果撇开具体科学的个性不论,只涉及它们的共性——以超越的方式追溯知识和价值的 根本性、终极性,这就是哲学。

哲学原本没有自己专门的对象、专门的问题,哲学的对象和问题其实就是具体科学的 对象和问题。不同的是,哲学从各具体科学中抽象出具有超越性、终极性的那些共同问 题,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的对象和问题就是各具体科学中那些终极性、超 越性对象和问题的集中和总结、典型化和专门化。哲学即使有自身特有的问题(例如哲 学史、哲学观和哲学学的问题),那也是衍生的、“第二性”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各门具体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得出实证性知识 ,但它们同时也有超越已知、既定,向未知、未定过渡的张力,也反思自身的前提和基 础。就具体、实证的求知活动看,它们不是哲学;但就它们追溯根本性问题,从已知和 既定领域向未知与未定领域推进的张力看,它们又接近哲学,甚至就是哲学。具体科学 越是向根基处追溯,越是对自己作元思考,就越是与哲学融合、合流。

3.关于哲学具体内容的定位。

如果把握不准哲学的超越性,哲学就容易越俎代庖,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哲学 的任务不是转述、复述具体科学的既有成果,而是追问、反思这些成果背后的基础和至 极性问题,以期达到某种根本的了悟。例如——

哲学自然观不是把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的成果拿过来,变成思辨性语言,复述一 遍;哲学自然观的主要任务,一是反思、追问各具体科学所不能解决的有关自然本性的 更深邃的问题,如:宇宙万物有没有万法归一的本性?各种物质形态存不存在最后的基 石或“宇宙之转”?究竟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实在?宇宙、自然有目的、有最高主宰吗? 等等。自然观的第二大任务是彻底批判和反思我们把握自然的方式、视角、思维框架, 批判和反思各种具体知识赖以确立的前提、基础、最后公设,通过这些反思和追问,体 悟自然至高至妙的“道”。

辩证法的使命不是搞清楚世界怎样联系、如何演化的具体情形,而在于对宇宙人生问 题求通、求变、求化,并通过“通”、“变”、“化”的把握而体悟大化流行之“道” 。所谓求通,就是突破事物的间隔性、封闭性,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揭开它们 无遮蔽的本性。辩证法以其超越性智慧让我们看到彼此分离的事物深处有一种整体性的 生命和灵魂,让我们把握到万事万物相通相融的本性。所谓求变,就是突破事物的静止 和稳定状态,看到它们的暂时性、流动性。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 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 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所谓求化,就是突破事 物的凝聚、滞留和呆板状态,越过事物形、质、物性之“碍”,看到万物活泼流畅、生 生不息、神妙无穷的内在本性。

哲学历史观不是研究社会历史中经济、政治、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 不是发现历史演化中的可证实性规律(那是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的任务),而是追 问社会历史中的一些总体性、至极性问题,追问各具体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诠释所赖以存 在的基础、前提和视角,如:社会存在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什么?历史的最终驱动力是什 么?人的最高使命和最后归宿是什么?历史是否有目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时下哲学创新的思路之一,是把具体科学的成果搬过来,生硬地塞进旧的哲学框架内 ,当作支撑自己合理性的力量。例如,把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的成果塞 进哲学物质论中,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搬过来,就成 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把一般系统论塞进辩证法中,就成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 ;把认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塞进认识论中,就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等。结果, “新哲学”成了不得要领的科普大杂烩。沿着这条思路发展哲学无异于缘木求鱼。

如果我们明白了不存在专门的哲学对象和问题,哲学对象和问题其实是各具体学科中 那些超越性、终极性问题的集中化和典型化,我们也就会明白,哲学的发展主要不是在 哲学内部做文章,而应深入到具体科学中去。陆游论做诗有“功夫在诗外”之说;哲学 的发展与创新,功夫也应在哲学之外,即深入反思具体科学背后的一些终极性问题,以 及现实生活背后的终极性问题。

如果抓住了哲学的超越本性,亦即它的通观总揽、向至极处追溯的特点,我们就会明 白,哲学发展不是简单套用、模拟甚至役使具体科学的成果,不是刻意地向人提供前卫 的知识和信息,而是要追问这些知识成果背后更精微更幽远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复述社 会发展的新态势(如全球化、知识经济),而是批判地反思这些新态势对人的生存状态和 意义的影响、意味。哲学还应通过对各具体科学成果、各社会发展新态势的通观总揽, 从根本上把握我们时代的问题、境况、命运,把握自然和人存在、演化之“道”。

例如,面对现代物理学的新成果,哲学应反思:如果观测对象与观测手段、观测方式 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何谓实在?如果混沌和随机涨落的运动系统比线性动力学系统更普 遍,那宇宙中是否存在规律?用西方科学家的形象语言:上帝是否掷骰子?如果亚原子层 次以下,质和能的界限消失,宇宙是否存在最后的基质?又如,面对技术越来越深刻地 改变我们生存方式的局面,哲学应反思:人的“内在本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容忍被技术 化?科学技术究竟会把我们变成什么?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以发展和现代化为目标的竞争, 哲学应反思:这种残酷无情的竞争、这个丝毫不让人松懈喘息的时代风气,真的是人类 生存最好的方式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游戏规则究竟会把我们带向何处?人类是否需要以 及如何更新文明理念和价值观念?等等。

笔者相信,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思考这些问题,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哲学就会自然 而然地得到发展。

标签:;  ;  ;  ;  ;  ;  

哲学超越视野中的哲学观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