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对策论文,障碍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阶段,而实现这种转变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存在,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增长与发展的贡献并不尽人意,农业技术创新存在较多障碍。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农业科研方面的障碍
农业科研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科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研究通过增加产出或降低成本来提高生产效益;其次,科学研究能够减少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环境等许多因素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三,科学研究可以改进投入和产出的质量,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创造新型产品(Lesser and Lee,1993)。我国农业科研尽管在以上几个方面对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现实及潜在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在农业科研上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研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
科研诱致型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投资于农业科研领域的主要动因。为获得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各国在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上都在不断增强。
从全球来看,农业公共研究支出(按1980年美元调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从1961-1965年的平均32亿美元增长至1981-1985年的84亿美元(见表1)。在这些支出总量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从1961-1965 年的33%增长至1981-1985年的43%。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的科研支出增长最快,在1961-1965年和1981-1985年间年均增长6.7%。 发达国家的科研支出的年增长率虽大约只有4.0%,但由于其基数相当大, 增长总额仍然较大。这些数字说明,自60年代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如南撒哈拉非洲,农业科研支出都增长很快。
表1 世界各地区农业科研的年均公共投资
(1961-1985年) (1980年的PPP,百万美元)
国家和地区1961-1965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南撒哈拉非洲
149.5227.2
276.9
359.1 372.3
除中国外的亚太地区(28) 316.7475.4
651.5
928.3 1159.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38) 229.1355.1
486.6
679.3 708.8
西亚和南非(20) 126.9249.7
300.8
341.2 455.4
欠发达国家(130)1093.6
1603.7 2201.0 2997.3 3629.8
日本
404 573 781 8911022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61 209 290 259313
北欧
90
122 135 156182
西欧
454 714 980 1059
1135
南欧
88
97 142 190317
北美
994 134213991617
1845
较发达国家 2191 305737264171
4813
注:括号内是指每一地区的国家数;PPP=购买力平价。
资料来源:《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W.雷瑟,D.R.李,《生物技术和农业科研的经济学》,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1.1,P225。
但是,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支出却并没有随经济的增长而迅速增长,这种情况可由表2反映出来:
表2 中国财政用于农业及农业科技的支出
年份
GDP农业GDP农业财政 农业财政
(2)/(1)国家财政 (5)/(2) (5)/(3)
(亿元)(1)
(亿元) 支出(亿
支出占国 (%) 用于农业(%)(%)
(2)
元)(3)
家财政总 科研支出
支出比例(5)
(4) (亿元)
1990 18547.9 5017.0307.84 9.98 27.05
10.57
0.21 3.4
1991 21617.8 5288.6347.57 10.2624.46
10.87
0.21 3.1
1992 26638.1 5800.0376.02 10.0521.77
12.66
0.22 3.4
1993 34634.4 6882.1440.45 9.46 19.87-- ----
1994 46759.4 9457.2532.98 9.20 20.23
18.91
0.20 3.5
1995 58478.1 11993.0
574.93 8.43 20.51
21.31
0.18 3.7
1996 67884.6 13844.2
700.43 8.82 20.39
21.13
0.15 3.0
1997 74462.6 14211.2
766.39 8.30 19.09
24.55
0.17 3.2
1998 78345.2 14552.4
1154.7610.6918.57
26.96
0.19 2.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53,P263, 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研支出仅指政府财政支出,而不包括横向收入及其它收入。
从表2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判断。首先, 国家财政对整个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且进入90年代之后有几个年份和上一年相比还有所下降。其次,政府对农业科研与开发支出占农业GDP 的比例(近似西方使用的农业科研集约率)相当低,最高年份也仅为0.22%,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集约率一般都在2%左右。第三, 政府对农业科研与开发支出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偏低,因为农业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农业基本建设上,而用于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就相当低。
2、农业科研人员数量规模过于庞大,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人均科研经费过少,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从总体上看,农业科研人员的质量偏低,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
表3反映出:(1)农业科研课题的数量在逐年减少,1998年与1990相比课题减少了3916项。科研课题的减少可以解释为是提高课题质量的需要,但主要是受经费短缺的限制。(2)农业科研在每年投入经费总量和人均占有经费数量上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据统计,到1995年我国农业总科研人员有69878人,其中公共农业研究机构科研人员59758人,农业大学科研人员10120人(黄季焜,2000)。这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农业科研人员都有课题做,就1995年来说就有超过28000人的科研人员无事可干,如果把他们都算在内的话,人均占有经费量就要大大降低了。
表3 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课题
年份 课题数 投入人员其中科学家及 投入经费
人均占
(个)
(人·年)工程师人数 (千元)有经费
1990 2112652388
32995 3769347.20
1991 2268951621
33376 3382056.55
1992 2192050041
32570 3974407.35
1994 1860542947
29472 48851411.37
1995 1820641772
28951 54835213.13
1996 1526136675
26054 48623913.26
1997 1669839018
28055 60469115.50
1998 1721038489
28236 83551621.71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另一方面,国际上一般所能承认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最低资格是学士学位,比较通行的标准是要具有硕士学位,而很多发达国家规定只有博士学位获得者才能获得研究职位。在我国农业科研队伍中,具有学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0%,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而博士学位获得者仅不到0.5%(李国祥,2000)。仅从学历角度看,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力资本质量偏低。
3、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活动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 存在较多的体制障碍。主要有:(1 )我国农业研究体系是由三个层次的农业研究机构组成,即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另外还有农业大学。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存在条块分割、研究机构重复设置等问题。(2 )农业应用研究的重点是由研究人员自己选择并报政府部门审批,或由确定研究重点和分配研究资源。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农协性质的自助组织,分散的小农的游说能力又很有限,所以,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是不通畅的;又由于政府和科研人员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细节缺乏了解或了解有限,这样农民的利益和对新技术的要求很难完整地渗入到研究计划中去,这就难以确保农业研究的成果能符合农民的需要。(3 )在当前的农业科技体制中,研究和推广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二者的主管部门通常属于不同的行政级别,行政部门工作的低效率使二者间的信息交流很不通畅,这样推广人员所掌握的大量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研究机构。这种研究和推广之间的联系不密切,使农业技术系统的效率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障碍
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较低。 推广投资集约率是用来衡量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变化的指标。同农业科研集约率一样,推广投资集约率是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GDP的比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的变化如图4所示。
图4 1986-1995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变化
该图显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变化幅度较大,198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0.41%,随后该指标一路下滑,1990年达到最低点仅为0.35%,以后虽有所回升,但一直没有达到1986年的水平。这说明,从相对量来看,国家并没有随着农业GDP 的增加而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不仅如此,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水平不仅低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甚至连世界低收入水平的国家都不如。如表5所示。
表5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的国际比较(%)
年份 工业化国家 美国 低收入国家 中国
1959
0.38
0.41 0.30 --
1970
0.57
0.58 0.43 --
1980
0.62
0.49 0.44 0.18
1990--0.74 -- 0.35
1993--0.81 -- 0.37
资料来源:黄季焜等,中国农业投资经济[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7月,第173页。
该表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水平一直低于世界其它国家的水平。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已经高于中国目前的水平。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集约率水平偏低,直接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短缺。
(1)农业技术推广总经费虽在缓慢增长, 但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的急剧膨胀,增加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只是壮大了推广队伍,增加了就业人数。如图6所示:
图6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与推广人员变化(1985年不变价)
该图表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加,1986年为11.4亿元,1985年增加到47.6亿元,年均增长4.8%。 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增长的更快,1986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38万人,1995年增加到67.5万人,年均增长5.85%。
(2)人均总经费不足。如图7所示:
图7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均工资与人均推广经费变化(1985 年不变价)
该图显示,虽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经费在不断增加,但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的更快增长,人均活动经费则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呈现负增长,由1986年的人均2800元下降到1995年的2500元,年均下降0.9%。同时,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增长中,工资增长所占比例较大,推广投资中约有2/3被用来发工资,从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均经费急剧下降。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人均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均下降0.6%;推广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由1986年的60%下降到1995年的35%,减少25个百分点。
(3)推广人员相对收入水平下降。由于推广经费严重短缺,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农口与非农口国家机关,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如表8所示:
表8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平均工资变化与其它部门比较
年份与国家机关相比与农口国家机关相比
(非农口国家机关为100) (农口国家机关为100)
198590 87
199087 90
199583 79
资料来源:黄季焜等,中国农业投资经济[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7月,第171页。
该表显示,在1985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平均工资占非农口与农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平均工资的比例分别为90%和87%,1995年这一比例分别为83%和79%。也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平均工资占非农口与农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平均工资的比例,1985年分别低10%和13%, 1995年却分别低到17%和21%。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极不稳定,高素质的人员纷纷另寻他途。
3、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率低。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平均每年获得农业科技成果约7000项,近10年来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达25000项,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率仅有30%左右。 农业科研成果推广速率慢,覆盖面小,转化率低,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4、农技推广体系内部关系尚未理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很庞大, 中央一级农技推广为种植业、植保、土肥和种植业四大总站合并为一的综合推广服务中心,而在省级却只有少数省(市、区)成立了综合性的推广服务中心,县级大约为80%的县成立了综合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乡(镇)也是综合性农技站。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合中间分立的现象,垂直指导不尽畅通,较难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另外,目前,中国尚有20%的乡无农技推广站,有45%的村没有农技服务组织。考虑到现在农业推广人员面对的是大量分散的小农,体制改革前的以县推广机构为重点的推广体系已不能满足现行生产体系的需要。
(三)农民接受新技术方面的障碍
1、从总体上看,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 文化素质及科学技术素质普遍不高,不仅影响其获取新技术信息的机遇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影响其价值观念,进而使得其对技术创新的反应偏于迟钝。
该表显示,在1996年的乡村49035万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为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15%,超过56%的农业户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为小学或者文盲半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只有5.8%,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仅为0.16%,这表明高学历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农村的数量屈指可数。从整体来看,乡村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6年,略高于小学文化程度,其中非农业户稍高也仅有8.03年。
表9 1996年全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情况 单位:%
总计农业户其 中非农业户
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
各类文化程度人员比重 合计 100.00 100.00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14.01
14.79 17.2312.92 8.334.48
小学42.15
42.96 44.8941.65 37.56
32.27
初中38.04
36.99 33.7039.29 46.08
50.76
高中5.074.62 3.88 5.10
6.7410.57
中专0.570.15 0.26 0.82
0.981.34
大专及大专以上 0.160.12 0.04 0.21
0.310.57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666.54 6.23 6.78
7.388.03
资料来源: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转引自《中国农村经济》2000.3P25。
同时,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分析,农村外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农村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外流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3%,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5.4%,分别比农村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高2个和12.4个百分点。另外, 外流劳动力技术素质构成高。外流劳动力有技术特长的占33.7%,比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高16.8%(陈吉元,2000)。
农民较低的文化、技术素质,再加上传统习惯的阻碍、怕冒风险等原因,使得他们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2、近年来,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下滑,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品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这样农民的储蓄是极其有限的,除了基本生活之外,他们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多少资金去购买新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及采用某项新技术。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在农民收入还是主要由种植业收入构成的情况下,农产品收购价格尤其是粮食的价格大幅下跌之后,直接导致农民收入下降,这样在扣除了必要的消费支出之后,农民就基本上没有储蓄或储蓄甚少,能够对新技术进行投资的数量十分有限。(2)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除在1995年和1996年有所下降之外, 其它年份基本上都是在上升,这样即使农民收入能有所增加,也可能会被工业品的消费支出所抵消。(3 )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的下降相对于农产品收购价格尤其是粮食的价格的下降而言并不十分明显,这表明农民在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其投入生产的成本并没有减少多少。总起来说,在以上情况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对新技术(甚至包括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都只能是望洋兴叹。
表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年份 农民人均 农产品收购 农村工业品工农业商品粮食收购 化学肥料
纯收入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 综合比价指数 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
1980 108.37 130.8
100.9 77.1 107.9 100.1
1985 397.60 166.8
111.1 66.6 101.8 103.8
1990 686.31 273.4
172.0 62.8 93.2 103.5
1991 708.55 268.4
177.2 66.0 93.8 103.2
1992 783.99 277.5
182.7 65.8 105.3 103.7
1993 921.61 314.7
204.3 64.9 116.7 111.1
1994 1220.98440.3
239.4 54.4 146.6 124.9
1995 1577.74527.9
274.6 52.0 129.0 135.4
1996 1926.07550.1
291.6 53.0 105.8 110.8
1997 2090.13525.3
294.8 56.1 90.2 92.2
1998 2161.98483.3
288.3 59.7 96.7 91.4
1999 2210.34424.3
280.5 66.1 87.1 94.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289,P301,P330,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对策
1、大力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的做法,将农业研究、推广、农民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基础性的研究项目可以由政府从整体上进行安排,而对于应用性的研究项目应由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诱导科研机构进行研究,使研究项目切实符合农民的需要,有市场,有效益。将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统一起来,使二者能够互相促进,改变过去二者分立的做法。加强县以下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弥补农户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有限的不足;同时要注意提高广大推广人员的待遇,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员从事推广工作。
2、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力度。从国际比较来看, 我国政府对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实际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远远落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1%的水平,致命研究与推广的经费严重短缺,农业技术人员收入水平严重偏低,从而造成农业技术创新队伍不稳定,农业科研与推广人员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使农业技术创新成为农业生产力增长的重要源泉,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投资的主体,应逐年增加资金投入,至少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到农业部净产值的1%以上, 基本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要。
3、大力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员及农民的素质。 通过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业科研和推广队伍中;加强推广人员的职业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可以考虑在农业学校增设推广和教育课程,或增设推广专业;适当增加农民高等教育学校、农民中等教育学校及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加强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和妇女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