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收录了大量的散文类课文供学生进行阅读。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散文类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要让他们体验散文的美感。基于此背景,“引导品词析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借助情境交融,触摸散文的‘意境美’;促进文本对话,体验散文的‘内涵美’”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散文类课文 美味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散文类文本在其中占据较高的比重。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构灵活,不但涉及的题材广泛,而且具有独特之处,这也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当前在“精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突出浓郁的语文味。
一、引导品词析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王荣生教授认为: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必须要突出语文味的特点。所谓语文味,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还要将其融入于具体的语境中,真正实现情感和章法之间的有机融合。
1.品读特殊词语,体验特殊意味
在散文中,词语的移用是非常普遍的修辞手法,也就是通过对其中一种事物的描写,展现出另一种不同事物的特征,突出语言简练以及生动的特质,全面激活阅读者的想像能力。针对散文的教学,需要特别关注这种具有特殊性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透彻理解作者情感。
例如,在《花的勇气》课文里,有这样一句描绘:“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一位教师在教学将学生目光聚焦于“泛滥”这一词汇,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具体教学如下:
(1)同学们,大家了解“泛滥”的本意是什么吗?在字典中的释意就是:水满处之后溢出,也有形容坏事物的盛行的含义。
(2)在这一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泛滥”这个词语,是否正确呢?
(3)通过阅读课文,你能找到原因吗?
(4)教师展示原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大家在阅读之后,是否已经有所了解了呢?学生基于文本阅读以及教师的引导、提示,了解到“泛滥”出现的原因在于作者渴望再一次游览维也纳的决心,所以这一词汇所展现的必然是作者对维也纳的喜爱之情。
基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教师不但要掌握恰当灵活的教学策略,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具有特殊性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基于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和文本之间展开层层深入的对话,这样才能够通过对特殊词句的分析、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特殊句式,触摸特殊情感
著名散文学家朱子清认为:文字就是思想。在一篇优秀的文章中,思想必然会潜藏在字里行间。所以,针对散文的教学,应深入文本,透过文字准确把握其内涵,这一点需要基于字里行间,体悟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作者之间展开深入对话,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一位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愿意……就……”以及“祖父……我也……”等特殊句式,并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充分体悟潜藏在这些句子后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学过程如下:
(1)在阅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大家会不会感觉到作者仿佛有些啰嗦,如果有,请标示出这些“啰嗦”的语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朗读文本。)
(2)文中有几句话比较特别,大家可以多读几遍,并尝试说出这些句子的特别之处,最好能够将它们背诵下来。(学生在自由阅读之后尝试背诵。)
(3)在特殊的修辞手法中,大都蕴含丰富的特殊情感。在这一篇课文中也存在这样几句话,同学们可以尝试着读一读,并说一说,当你阅读到“倭瓜、黄瓜、玉米”,会产生怎样的想法?
(4)除了这段话之外,找一找在课文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段落?
(5)实际上,在特殊的写法中,都会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阅读这段文字之后,你能够从中体悟到什么?
(6)带着个人体会以及饱满的情感,再次朗读课文。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特别强调了部分句子所使用的特殊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品味,一方面体悟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其融入于文本阅读中。对于这一教学方法而言,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既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和学习思路;既保障了阅读实效,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自由朗读以及思考的过程中,体悟语文味。
二、借助情境交融,触摸散文的“意境美”
语文味更多的存在于文本中,特别是文本的字里行间。针对散文类课文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聚焦文本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中的典型词句,并就此展开细致分析,使学生能够基于品析,感悟作者融入的情感,并由此生发丰富的想象,体会优美画面以及幽远意境,从中读出语文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借助生活画面,触摸文字背后的独特经历
很多优秀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现细腻的情感,也会基于语言展现个人经历以及人生哲学,很多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其中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凝结着人生经验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感悟。
例如,在《窃读记》这一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我的眼睛”是极为普通的词,但是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饱含情感。细思量这一词语使用得非常巧妙,因为我们找书都是用手,但是作者却使用了我的眼睛,是否存在特别之处?某位教师引导学生就此展开仔细品味,发现其中潜藏的奥妙之处。
(1)通过对这段话的认真阅读,你能够从中发现什么?是否存在特别之处?
(2)在我们生活日常中,如果你需要找书,会使用什么方法?(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
(3)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我们找书必须要使用手,但是作者却使用了“我的眼睛”这一词语,究竟是为什么呢?
(4)阅读时联系上下文,从中找到原因或者说出你的个人见解。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成功地链接学生生活,使学生可以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体味文本内容。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入对话,能够帮助学生走入作者内心、了解作者所思所想,由此把握文本情感、读出语文味。
2.引导生活想象,触摸语言背后的独特情感
还有一些散文,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随意,似乎是作者闲暇时光的随笔,但是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极为随意的行文方式,其中也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乡下人家》这篇文本中,作者在描绘乡下的生活场景时所使用的笔调以及语气非常轻松随意,但是却极其直观的展现了“瓜架攀爬、屋后竹林、河鸭嬉戏、纺织娘唱歌”等画面。作者还使用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迷人的风景”,用以描绘乡下人家的日常生活以及情境。这几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很随意,通过这些语句也不能准确定位作者所描绘的乡下人家的具体位置,但是将这些画面关联在一起时,却会生发似曾相识之感。实际上,作者所描绘的这些场景,只是一种作者的记忆,是停留在其脑海中的美好,更是心中之向往。某位教师就此对学生进行如下引领:
(1)你想去游历作者所描绘的乡下人家吗?通过课文是否可以对作者描绘的具体地点做出准确定位?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就潜藏着问题的答案,尝试思考:作者所描绘的乡下人家究竟在哪里?
(2)在课文中是否存在你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的词汇?(学生自由朗读。)
(3)基于小组展开讨论,在文本中标识出“总爱、有些人家、还有些人家”等词语。
(4)借助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组织学生配乐跟读。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特殊词句,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将这些画面关联在一起并放飞想象,在眼前形成自主描绘的乡下人家的场景。再次对文本进行阅读时,便可以将这些想象的场景融入于文本中,体悟作者描绘的意境美,读出语文味。
三、促进文本对话,体验散文的“内涵美”
很多散文所描绘的对象大都具有个人化特质,有可能来自于作者的亲历,也有可能是作者基于亲历而展开的思考以及想象。为了深入透彻地理解根植于文本中的作者思想,可以聚焦于文本中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特殊句式。只有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和作者之间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之后,才有助于体会作者的内心以及情感,才能够感悟文章的韵味,才能够使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满语文味。
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具有特殊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展开反复品读和赏析,感悟其中的画面以及意境,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题版块:品味人生经历,发掘作者的创作情感。具体教学实录如下:1.首先基于文本展开质疑: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你会生发怎样的感想?2.自主提出猜测:结合文本内容,猜一猜作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3.验证:结合补充资料,对猜测进行验证。
补充资料:林海音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五岁时和家人一起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30岁时离开北京转往台湾。在台湾期间,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为很多文学青年提供帮助,所以在台湾的文学领域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受到了很高的赞誉。林海音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虽然北京不是她的家乡,但她却把北京看做是第二故乡,她深切地眷恋着这个故乡,因而采取了大量笔墨回忆故乡发生的往事,最终将之集结于《城南旧事》这本小说中。42岁那年,林海音为《城南旧事》写了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激励:古人所说的“相由心生,文如其人”是多么的有道理!反复朗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与作者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把握文本内涵和作者思想。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在深入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有效地对《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篇课文蕴含的深刻“内涵美”进行触摸。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散文类课文的教学,要通过有效策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导他们通过反复朗读准确把握文本中的特殊语句,从中体会并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章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
参考文献
[1]朱虹 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2]张海滨 例谈小学高年级散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5,(08)。
[3]俞秀美 浅谈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方法及策略——以《黄果树瀑布》为例[J].教育观察,2017,(09)。
[4]冯雪梅 基于文体特征的儿童散文教学策略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7)。
论文作者:季仙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作者论文; 散文论文; 课文论文; 文本论文; 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