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的思考_量化分析论文

定性研究的思考_量化分析论文

质的研究之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3)11-0074-05

质的(qualitative)研究,又称质化研究,是指研究者置身于研究情景中,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去接近、体验和理解被研究者,并力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动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质的研究是相对于量的(quantitative)研究而言的,是社会科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与量化研究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基础。

质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对质的研究的起源、理论基础、特点、实施程序及其存在问题与局限性作进一步的反思,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灵活地运用质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的起源

关于质的研究之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研究就是对特定文化的人群进行详细、生动、情境化的描述,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1]最早将质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的是以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eorge.Mead)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他们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其中也涉及到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课题。

到了20世纪的中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以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体验到科学技术强大的生命力。缘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兴起于20世纪初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其数量化、精确化、形式化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而深受研究者的青睐,量化研究盛行,质的研究受到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泛滥的量化研究引起了西方部分研究者的反思,他们认为量化研究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作形式化、凝固化、简约化和静态化的处理时,损害了社会现象本身的整体性、意义性和动态性,未能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2]质的研究方法正好能够弥补量化研究的这些不足。他们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重新认识质的研究之重要性,质的研究方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陈向明博士为代表的少数研究者,也开始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主要是教育科学)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的研究首先基于解释学的理论,解释学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3]与实证主义相反,解释学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是不可能的,社会是人创造的,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受人类心智的影响。在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个人在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的认知特点,在需要、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和研究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研究时的情感、情绪状态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研究的进程。所以,解释学不承认研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截然分开,认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主体的过程,通过主体反映出来的客体,其实是主体眼里的客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解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客体的一种意义建构。

此外,质的研究也吸取了人种方法论和文化概念论等理论的研究成果,强调研究者要了解人们的行为,就要努力进入当事人的经验世界,并设法将当事人潜在的或者说是暗含的社会文化转化为明显可见的特质。

三、质的研究的特点

1.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景中进行的,一是通过在生活情景中对研究者进行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从而深入到被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去研究他们的所思所想;二是通过在生活情景中对当事人进行深度访谈,从而聆听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所以质的研究强调研究情景的自然性,认为将问题置于各种相关因素有机联系的真实情景中,更能认识和探索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

2.研究手法的描述性

质的研究是通过文字、图片等描述性的记录材料,通过对被研究对象在研究现场中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解释社会中各种复杂现象内在的关联性。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深入到微观的、深层的、特殊的社会现象中去进行细致与深刻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观察或访谈的结果进行详尽的记录。在研究的手法上,质的研究搜集到的观察记录、访谈记录与文献资料往往是描述性的;在表述研究的结果时也是利用描述性的文字或图片。

3.研究取向的价值性

质的研究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物的现象,关于人的研究与自然科学关于物的研究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研究者的生活背景、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研究环节之中;另一方面表现在研究时与被研究者的互动过程中。因此,质的研究承认价值涉入的存在,一方面承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以自己的主观视角去审视研究中的情景和情景中的人;另一方面,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要转换社会视角,要作为一名“学习者”去主动理解和学习当事人的知识经验和意义建构,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是互为主体的互动关系。

4.研究视野的整体性

质的研究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应用量化研究就是把具有整体联系的研究对象孤立抽取出来还原为几个变量,这种“科学—实证”取向的研究方法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或过程分解为若干的因素或独立的几个部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体现。[4]因此,质的研究强调以整体性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现象,认为任何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这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内部其他成分的变化。例如,在研究的过程中,当事人的个性倾向和特征表现在他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他的认识特点、交往风格、情感色彩和意志品质等又无不反映出其个性的影响。所以整体性是研究对象的固有特性,他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一种整合的结果。研究者要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用系统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深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的完整性。

5.思维方法的归纳性

质的研究中主要是发现什么,而不一定要证实什么,也就是通过对观察、访谈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这种分析和归纳是持续的,通过在不断的搜集资料、不断的分析和归纳中发现其中的关联性。

四、质的研究的实施程序

质的研究的一般思考过程是:问题是什么、概念的定义是什么、事实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对于本研究如何评价以及如何表述研究结果。这些思考过程外化为行动后,就表现为质的研究的实施过程。其过程主要包括:课题设计、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搜集资料、分析与整理资料、形成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结果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基本步骤。

(一)课题设计

质的研究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过程主要包括:确定问题、了解研究的背景与现状、确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思考研究价值、确立研究工作的预期方法与步骤等,其中确定问题是关键。

1.确定蜒究问题

确立问题时首先要选择问题,选择问题是从选择“研究现象”开始的,所谓研究现象是指研究者希望集中了解的人、事件、行为、过程、意义的总和,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将要涉及的领域范围。[5]例如,在教育的研究中,在选择问题时我们通常要思考:“我要研究教育中的哪个领域?”“我要研究这个领域中的哪个问题?”其次,当问题选择好以后,还要确定问题。也就是进一步思考“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要研究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等。一般说来,所确定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可以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这两个维度去评价。例如,在教育科研中,当我们初步选择好研究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继续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不是有强烈的研究欲望与热情?”

2.了解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任何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研究背景下进行的,研究者在研究问题确定以后,就要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了解本课题当前的研究背景与现状,要查阅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学术界对此课题的相关研究和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质的研究中,还要了解研究者本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3.确立研究个案与研究方法

研究问题的确定只是确定了研究的大体内容与方向,在确定问题和了解背景后,还要确立具体的研究个案与目标,构建研究内容的具体框架,思考“研究的当事人是谁?”“对哪些事件进行研究?”“研究在什么场合进行?”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以及如何评价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等。

4.思考研究价值

思考一个研究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1)理论价值:研究成果能否加深或者拓宽本课题的理论认识,填补本课题在理论研究上的漏洞或空白;(2)实践价值:研究成果能否对相关的实践工作起指导作用;(3)创新价值: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相比,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方面的创新何在。

5.研究工作的预期方案与步骤

为了保证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研究者在开始研究活动前要对研究的时间与进程的安排、研究个案的落实、研究人员的分工和研究的预期成果等方面做出具体的预期方案。与量化研究相比,质的研究在预期方案的实施中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可随研究的推进而不断改进。

(二)进入现场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使自己置身于自然的研究情景当中,进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世界,接近研究对象,使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处于同等的位置。[6]因此,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体验生活”并与被研究对象发生作用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陈向明博士认为,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的过程主要包括:(1)确定和接触“守门员”(gatekeeper);(2)选择进入现场的公开程度;(3)了解被研究者内部的权力结构;(4)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5)正确处理进入现场失败的情况。[7]

(三)搜集资料

质的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观察、访谈和个人文献的收集。

1.观察。运用观察法收集资料时往往比较直接,可以重复,可以对同一现象进行多次的观察,因而运用时较为方便。观察又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各有利弊,参与观察收集到的材料往往直接、具体,但由于研究者的参与有时容易影响被研究者的活动过程,从而影响材料的真实性;非参与观察不容易影响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但收集到的材料往往不够直接、具体。

2.访谈。质的研究中的访谈往往是无结构性的访谈,也就是一般不使用访问表格和规定好的访问程序,对访问对象的反应不做限定。访问虽然是按一定目的进行,但访问的内容、顺序等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访谈时要了解当事人的个性特点,善于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要注意提问的技巧;记录访谈结果要及时、详尽,记录结果时不但要把当事人的语言内容记录下来,还要关注当事人的面部表情、语气和无意识的动作等,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

3.个人文献的收集。个人文献的收集主要包括个人的书信、自传、讲稿、日记等个人的活动产品和个人的图片等,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能进一步了解当事人的内心的思想和活动过程。

(四)分析与整理资料

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到原始的材料后,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分析和整理时既可以采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也可以用传统的方法。整理材料的过程主要有:审核、分类和归档。审核时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分类时可以按研究对象、事件、过程、情景等维度进行分类;归档时按类别进行编码。分析材料时不但要注意材料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内在的关联性。

(五)研究结果的形成与评价

在分析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结果是研究中的关键,质的研究更强调结果表述的原始性与深入性,真实地反映出研究的全过程和结论,形成最原始的研究理论。评价质的研究结果,主要是从真实性、可靠性和解释性等方面进行。

(六)撰写研究报告

质的研究报告一般有以下的内容要点:前言;研究的背景与现状;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描述;结论与解释;结束语。

五、质的研究的局限性

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这是由研究方法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质的研究也不例外。质的研究方法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一方面决定了质的研究方法的优越性,如能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保证了社会现象本身的整体性、意义性和动态性,发挥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人文精神等;但另一方面,质的研究方法所固有的特性,也导致了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如下:

1.研究情景的自然性导致了质的研究往往缺乏精确的科学性,研究结果容易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质的研究是基于自然情景中进行的,缺乏对自然情景中的复杂因素的严格控制,因而,质的研究过程不象量的研究那样严密、精确,可控性相对较差、主观性较强,又由于其研究对象的随机性不够,导致研究结论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

2.研究手法的描述性和思维方法的归纳性导致了质的研究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质的研究通过文字或图片去记录研究的材料和表述研究的结果,得出研究结果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推理。我们进行归纳推理时,只能从有限的例子(尤其在质的研究中例子更是非常有限)里推出普遍的结论,归纳推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种论证前提可以支持一个结论而不保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质的研究在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方面往往不如量化研究那样逻辑严密。

3.观察与访谈的研究手法导致了质的研究往往只适合对小样本进行研究,不适宜于大样本的研究。在质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必须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所以,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操作上很难做到对较大的样本进行研究。而由于小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因此,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意义不大,其推广性受到限制。

4.研究取向的价值性导致了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个人素质的过分依赖。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个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受研究者个人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首先,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向研究对象提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就是一种技巧,如果研究者草率地把自己的问题(不经过任何转换的问题)交给受访者回答,往往使整个研究结果看起来与一般的新闻采访无异,从而令研究仍停留在常识性和思辨的层面。[8]其次,在质的研究中,以被访谈者为中心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这是由访谈材料的真实性所决定的,访谈材料的真实性一方面是在于受访者愿不愿意说真话,另一方面是在于受访者能不能说(也就是受被访谈者的动机、知识和能力的影响)。[8]再次,质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交流,要求研究者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因此,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既然质的研究存在那么多的局限性,其意义何在呢?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它冲击了研究者关于科学研究的传统观念,冲击了深深烙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科学主义精神,冲击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一元化思想。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一起构成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丰富性。

总之,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可以优势互补的。综观质的研究的发展史,可发现质的研究的兴起是以西方量化研究的泛滥为背景的,而我国目前关于量化研究的应用还远未走向成熟,更未有泛滥之嫌,所以我们一方面仍然要注重量化研究的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又要关注质的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研究中把这两种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收稿日期:2003-08-18

标签:;  ;  

定性研究的思考_量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